粤港澳大湾区从制度差异到万亿级协同红利

500

【文/大湾区经济网 李鹏飞】

湾区协同的中国样本

当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的第500万辆次"北上"港澳单牌车缓缓驶过查验通道时,这个数字不仅记录着交通流量的突破,更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十四五"期间,这片横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热土,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骨骼、规则衔接"软联通"为血脉、民生融合"心联通"为灵魂,实现了从地理邻近到经济一体的历史性跨越。累计验放500万辆次跨境车辆、2043.6亿元跨境电商出口、476项重大事项协同决策、5700个港澳创业项目孵化——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大湾区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更是制度创新释放的万亿级协同红利。

基建互联

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陈祥每天通过港珠澳大桥通勤,"从澳门家中到广州黄埔的公司,全程仅需55分钟,比十年前在澳门市区通勤还快。"这种"同城化"体验的背后,是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大湾区轨道交通里程突破3000公里,形成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等多层次铁路交通体系;珠江口建成7条跨江跨海通道,在建2条,"天堑变通途"的格局全面形成。

港珠澳大桥的乘数效应尤为显著。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成为跨境贸易的黄金通道。拱北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2025年5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出口达2043.6亿元,2021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64%。今年4月,珠海举办以“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为主题的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珠海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我们正以大桥为纽带,推动珠港澳三地机场'三位一体',构建覆盖全球的航空物流'黄金三角'。"2024年11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入股珠海机场,标志着两地物流系统优势互补进入新阶段。

世界级港口群与机场群的协同进一步提升了大湾区的全球竞争力。全自动化智慧港口群和"组合港/一港通"模式创新,使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列;香港国际机场与珠三角机场群联动,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200万吨,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货运枢纽之一。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评价:"香港可充分利用其国际物流枢纽优势,珠海则构建高效多式联运体系,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制度创新释放的"软联通"红利

"在横琴,我们实现了从单方主导到'共商共议、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共同决策'的跨境治理模式转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一位负责人表示。成立3年多来,粤澳两地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办公,已协同决策开发建设重大事项476项,这种"四共"体制为破解"一国两制"下区域治理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民生领域的规则衔接让港澳居民获得感实实在在。"港澳药械通"政策实施以来,已有超100种港澳上市、内地未上市的创新药械在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使用,惠及患者超5万人次;"跨境理财通"参与金额突破1500亿元,为港澳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投资渠道;"湾区社保服务通"已服务港澳居民超50万人次,实现社保业务"跨境办、就近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指出:"通过职业资格互认、标准互认等'小切口'实现规则深度衔接,正在形成大突破。"

产业协同的制度创新加速了要素流动。在科研领域,深港联合资助科研项目超1000项,资金规模达50亿元;在人才领域,大湾区跨境执业的港澳专业人士突破5万人,涵盖建筑、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在金融领域,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年均增长12%,2024年达12万亿元,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试验田。这些制度创新如同拆除了无形的"玻璃门",使大湾区从"制度差异"转化为"协同优势"。

从"漏斗"到"管道"的创新生态

"过去产学研转化像漏斗,现在我们要建通畅的管道。"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谭伟豪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大湾区产业生态的重构逻辑。5年前,他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建设科创孵化加速器,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打造"共享工厂",整合大湾区百家供应链企业,对接深港两地"耐心资本",使香港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从平均3年缩短至11个月,创业项目成功率提升至65%。

深港科创走廊已成为全球创新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香港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深圳的产业转化能力全球领先,两者形成的"香港科研—深圳转化—全球市场"链条,正在孕育一批世界级创新企业。香港青年余广滔在前海创办的茵塞普科技就是典型案例,公司融合香港生物技术与深圳工业智能,研发的昆虫培育系统将餐厨垃圾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已走出大湾区服务全球市场。"大湾区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和快速实现能力,让我们把实验室论文变成了改变世界的产品。"余广滔感慨道。

珠港澳跨境电商生态的崛起则展现了另一种协同模式。珠海依托港珠澳大桥和机场优势,正在构建"全国揽货、珠海集散、协同港澳、通达全球"的商贸体系。2025年4月举办的珠港澳"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供需对接会,吸引了三地200多家企业参与,现场签约金额达80亿元。这种"跨境电商+航空物流"的深度融合,使大湾区跨境电商出口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1+12+N"体系下的湾区机遇

"拎包入住前海后,我们很快融资300万美元。"这是香港青年余广滔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创业经历。"十四五"期间,广东高水平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12个重点基地为骨干、各地特色基地为基础,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57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超7000人。

政策支持与产业配套形成了强大吸引力。广州市黄埔区对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创业企业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和人才、专利奖励,澳门青年陈祥创办的神农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受益者。"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很齐全,黄埔区的政策支持和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的技术平台,让我们的农产品区块链溯源技术快速落地。"陈祥的公司已从道地药材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手,探索"澳门资源+湾区空间+国际平台"的优质产品"走出去"模式。

创业生态的完善让梦想照进现实。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基地不仅提供物理空间,更构建了涵盖融资、导师、市场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数据显示,大湾区港澳青年创业项目中,科技类占比达62%,获得融资的比例达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如谭伟豪所说:"大湾区给了港澳青年一个将创意变成产业的最佳舞台。"

"无界"生活的琴澳样本

在横琴"澳门新街坊",澳门居民汤锦珍把经营多年的诚品咖啡品牌引入新家园。"蓝色瓷砖、墨绿色栏杆和街灯,还有熟悉的澳门咖啡味道,让我们在新家园找到亲切感。"这个内地首个"澳门社区",不仅提供与澳门趋同的公共服务,更营造了"无界"的生活氛围,成为民生融合的生动写照。

公共服务的跨境延伸是区域一体化的核心黏合剂。目前,横琴已引入澳门学校分校2所,澳门医院内地门诊部3个,澳门居民在横琴可享受与澳门同等标准的教育、医疗服务。"澳门新街坊"项目规划住宅4000套,预计可容纳约1.2万名澳门居民居住,配套建设的澳门子弟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者服务中心等设施,让澳门居民实现"生活在横琴,服务不跨境"。

社会治理的协同创新增强了区域认同感。横琴推行的"琴澳通"APP,实现了港澳居民在横琴生活的"一码通行";跨境政务服务大厅提供200多项"跨境通办"服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60%;在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领域,实现了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权益维护的"无感切换"。谢宝剑教授评价:"这些实践极大增强了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全国探索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

大湾区模式的中国智慧

粤港澳大湾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彰显了"破壁之勇""硬核之智"和"平台之跃"的独特发展路径。它直面"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独特挑战,通过深度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协同优势;依托世界级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先进制造业基础,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链融合";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为"试验田",探索出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的历史节点,大湾区的实践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基础设施是基础,规则衔接是关键,民生融合是核心,创新驱动是动力。未来,随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本文系大湾区经济网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大湾区经济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