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份检查报告泄露,都怪隐私刺客没有金刚钻还胃口大
个人信息泄露,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所有人都神经起茧了,现在谈起来,多少有些没劲。
也就是说,想上网,谁还能不裸奔呢?
但裸奔也是有程度的,比如在之前大家对个人信息的泄露认知里,无非就是身份信息、或者说人脸识别时代的人脸信息泄露,然后,如果不幸,遭遇个电信诈骗之类的,提高点警惕咱们也能防不是?
就好比昨天小柴报道过的那个专门收集女房东信息,然后精准实施杀猪盘的案例「整理2.4万条女房东信息卖给杀猪盘,捞偏门路子越来越野了!」
然而,在万物皆需触网的时代,网络个人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这些基础信息,尤其在AI时代,网络个人信息的泄露正在变得更广更深,而受害,也不再局限于电诈。
就好比,今天的一条热搜,小程序泄露了13万份的体检报告……
看到这条热搜话题,小柴真是脊背发凉,因为这不单单是你可能面临诈骗的事了。
如果有慢性病、传染病及生理缺陷,那可能要面临人际关系的巨大负面影响,甚至社死;还可能面临就业歧视、保险不公,随之影响心理健康、带来种种负面情绪。
当然,还有更严重的就是,你可能每天都会被精准投放的各类莆田系医疗广告轰炸。
再如果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或者中老年群体,那约等于接下来,把自己亲自送上案板,任人宰割。
那么问题来了,体检报告这种重要的个人信息,一般都是医院体系的,为何能轻易泄露呢?而且一泄露,就是13万份这么庞大的量。
小柴先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大概就是在万物都触网的时代,这些传统的服务,一来没有打好网络安全的基础,一般来说,像医院、餐馆这类传统服务行业,本身没有做技术研发的能力,相关的触网项目都是外包。
而外包公司,简单实现甲方提出的功能诉求即可,后续的运维可以说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一一泡污。
二来其相关的触网方式在获取用户各种权限的时候,恨不得把能收集的个人信息都收集了,而且用户不同意还没法使用,胃口实在有些太大了……
回到正题,这则13万份体检报告泄露的新闻来自央视新闻的调查,而其数据之所以能泄露,基本上也是小柴上述总结出来的原因。
据央视新闻的调查,该医院,自己搭建了一个体检、就诊预约的小程序,而这个小程序就像小柴前文说的,该有的功能都有,但漏洞也不少,导致13万患者的检查报告、两癌筛查被黑客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了。
北京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体验的时候,发现这款应用,竟然在报告查询环节,存在未经授权就可获取报告的漏洞,简单说就是身份验证机制不完善。
简单操作,就能看到大量的检查报告,包括体检报告、检查报告,两癌筛查则更多。
而根据央视新闻展示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到的体检报告,和患者看到的是一模一样的,包括姓名、年龄、疾病信息,以及影像画面都能清清楚楚的展示。
而这些敏感、深层次的用户个人信息一旦泄露,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简直不敢往下想。
而显然,该医院的应用程序,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就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技术远远不足。
站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角度,你既然选择开展互联网服务,就需要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负责,如果只实现功能,降低了自己的成本、提升了自己的效率,而不顾用户的个人信息,终究是自私的。
除了该医院,央视新闻还调查了某服务全国200万学生的订餐平台,该订餐平台,同样存在着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漏洞。
通过这个漏洞,可以轻易获取到师生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等等。
那么显然,这类平台,在相关程序的开发上,把钱投在了怎么给自己降本增效的功能上,而对于用户信息的保护的投入,显得无比吝啬。
当然,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些应用程序,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与不作为,然后,它们还依然在疯狂的索取用户设备的各种权限,收集各种与自己业务无关的用户信息。
央视新闻随机抽取了197款应用程序,发现了多达388项与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的问题。
这些程序覆盖在线教育、扫码停车、点餐、理发、洗衣、电影购票等11个领域,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典型的互联网+项目。
而这些应用程序,普遍存在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疯狂超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同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传输的通道未授权认证等等、
其中典型问题包括未征得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
网信办工作人员展示了模拟进入这款应用程序的过程,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默认收集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比如设备IP、应用宝包信息、应用列表、读取外部存储文件。
而整个过程,应用都没有弹出获取这些信息、权限的请求。
当然,收集也就算了,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还将这些违规收集的个人信息,同步给第三方。
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款酒店预定应用,进入应用后,用户的经纬度信息,随后,其将这个信息给到了地图工具。
然而根据规定,这个过程是需要告知用户并征得同意的,但在现在的小程序时代,这个过程,都被嚣张的省略掉了!
不少用户也表示,刚刚注册了一款APP或者小程序,相关领域的推销电话,立马就疯狂的打过来了。
而小柴也深有感触,之前骑了一次某品牌的共享单车,然后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被该单车旗下的网贷公司,隔三差五的放贷电话轰炸。
而这或许也就是你为啥上网浏览了一个东西,立马会有精准广告出现的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只是获取个人电话、身份证信息也就算了,你最多就是接到一些推销电话或者精准的广告投放,以及一些低级的电诈套路。
更可怕的是,现在很多应用对设备权限的索取和个人信息的收集,已经近乎疯狂,比如,它还会浏览你设备里的各种媒体文件,包括照片、视频、通讯录,以及通话记录、上网浏览记录等等。
这个过程,他们可能获取到了你的大量的生物信息比如脸部、身形,以及还有声音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在这个AI时代,随时都可能被不法分子,生成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虚拟的你。
甚至,在AI时代,各种收集你的上网行为、聊天记录,它们连你的性格都能给你模拟得明明白白……
他们操作这个虚拟的你去诈骗、干坏事,那必然酝酿更多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甚至,在过度索取设备权限后,这些应用程序,甚至还会到你的相册里去删除照片。
而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个例,也不止某一个APP这么干过。
然而,随着各行各业的触网,出去吃个饭、点杯奶茶,或者剪个头发、停个车,都得扫码进入他们的各种应用、小程序。
而这些明明只是实现某一个功能的APP,你一旦想使用它,你就得完全把自己的手机交给它、让它使劲折腾,不然你还用不了。
从这些案例也不难看出,现在很多应用的胃口越来越大,手越伸越长了。
甚至,还有一些小作坊搞的工具类的小程序,它可能就是搞了一个AI特效,然而你想用它,你就得把设备所有的权限给它敞开,但谁知道,它真正的生意是你看到的工具应用,还是本身就是打着工具的幌子,干着收集个人信息的勾当。
所以,如何减少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一来,那些不知名的小程序,没事别用,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做的到底是什么生意,也不知道他们的技术能力到底半斤八两,是否能保护好你的隐私;
二来,比如点餐这类服务,它让你扫码点单,你就偏不扫,他们给咱们制造麻烦,咱们就不嫌麻烦还给他们制造麻烦,就得人工点单,我就想看看谁更难受……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肆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