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和Uber牵手的背后,透露了什么讯息?

500

就在7月15日,迄今为止史上最大车辆规模的无人驾驶合作诞生了!

萝卜快跑与全球最大出行平台Uber官宣合作,数千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将接入Uber在全球多个市场的出行网络。

这次合作的价值可分“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

显性价值很好理解,萝卜快跑和Uber属于强强联合、各取所需。有了Uber这个合作伙伴,萝卜快跑可以加速出海,Uber则拿到了为未来解决运力短缺和节省成本的入场券。

所以Uber的CEO对萝卜快跑不吝赞美,甚至还给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评价:双方强强联合共同定义未来出行。

隐性价值则更偏向萝卜快跑,其在海外遍地开花、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是我国又一个领先科技出海的代表,也是无人驾驶中国方案被国际认可的信号。

尤其在当下无人驾驶进入全球竞争的关键阶段,“速度”显得异常关键。

而萝卜快跑作为“三大家”格局里唯一的中国玩家,往哪跑、怎么跑以及拿到什么名次,都对整个无人驾驶产业有非比寻常的深远影响。

海阔凭鱼跃

随着全球无人驾驶形成“三大家”格局(萝卜快跑、谷歌Waymo和特斯拉),机构对Robotaxi市场规模的预测也一路涨高。

高盛前不久给出了2030年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60%的预测。

庞大规模和高增速背后一定是旺盛的市场(潜在)需求。

旧金山交通研究所的数据模拟显示,当Robotaxi普及率达到30%,可使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停车需求减少60%,每年可降低75%的交通事故率。

而且Robotaxi稳定的驾驶风格,在接送儿童或行动不便的乘客时优势尤为明显。据旧金山交通局统计,Waymo用户中女性占比高达63%,家庭用户占比42%,其中85%的受访者将"安全性"列为首要选择因素。

相同的国内萝卜快跑也是如此,按照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5月,其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出行服务,安全行驶里程超1.7亿公里,从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

这种"安全性"对于那些处于人力短缺形势的国家尤为重要,因为它们迫切希望Robotaxi能够提供服务,比如日本。

截至2023年末,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接近30%,成为全球老龄化较显著的国家之一。由此带来的显示问题就是,日本很多城市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短缺问题日益明显,且起步价通常高达700日元(约合人民币42元)的出租车也是老百姓巨大的生活成本。

欧洲2023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1.53%,也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关键其0-14岁人口从2011年的15.4%已经降到2023年的14.69%,新生人口负增长叠加老龄化,人力短缺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作为典型人力短缺国家和地区,日本和欧洲都在积极寻求Robotaxi落地。前者是丰田、本田等车企作为主力,后者也有Wayve这样的初创企业,其与Uber将在2026年于伦敦展开Robotaxi试点,该计划获得了英国政府的明确政策支持。

Robotaxi在海外市场的潜在需求还不止于此,比如地区差异导致的出行需求,在中东一方面政府需要能源和数字化转型,无人驾驶天然契合;另一方面中东地区地广人稀、公共交通匮乏,尤其像没有车也不能开车(沙特2018年允许女性开车)的女性用户,她们的出行能百分百被Robotaxi满足。

考虑到Uber在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又是Robotaxi眼中难能可贵的流量入口,合作自然可以看作是水到渠成。

但1+1>2也就是超预期的合作,永远是优势互补的两方。萝卜快跑作为第一梯队的Robotaxi服务商,它给Uber带去的远不是多一个运力,而是Robotaxi真正常态化、规模化的运营。

500

根据公告,今年年底前双方将率先在中东市场部署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汽车,未来计划逐步扩展至更多国际市场。随着萝卜快跑在欧洲、中东布局落子,后续这些地区也可能会是Uber提供Robotaxi服务的目标市场。

无人驾驶的中国样本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搭载ADAS系统的乘用车能在复杂城市道路中行驶,而Robotaxi则仅在低密度区域或轻交通的固定线路内运营。

这一说法其实存在典型的认知误解。

当前车企展示的辅助驾驶功能仍有驾驶员坐在方向盘后,需“手在盘上,目视前方”,与Robotaxi的无人驾驶并不在同一层级,两者在安全冗余和系统自主性上的能力不可等视。

以萝卜快跑为例,其在千万人口城市已经实现全市大范围的Robotaxi服务,覆盖了城市道路与高速场景,充分证明其具备复杂情况下的运行能力。

这种能力在出海进程里就变的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从L2(ADAS)迈向L4,这并非一个渐进式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架构重塑与组织体系再造的深层次转型,涵盖技术路线、安全机制、测试验证体系及合规要求等多个维度。

甚至Robotaxi级别的无人驾驶,要在多个维度达到冗余。例如2024年5月发布的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应用“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方案,通过10重安全冗余方案、6重MRC安全策略确保车辆稳定可靠。

这种冗余也体现在萝卜快跑的强技术适应性层面。大模型加持下,技术泛化性提升,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级全域复杂场景覆盖。

如2024年11月,萝卜快跑获得香港首批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并开启道路测试,快速打通右舵左行地区;近期,萝卜快跑百台规模车队也获准直接进入迪拜标志性城区测试,一步跨过“场-路-区”,进入城市级应用阶段。

也正是具备上述能力和经验,才使得萝卜快跑能快速的在全球市场落地,以及与Uber达成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辆合作。

如果从技术角度分析,Uber选择萝卜快跑还有另一层含义,即要实现L4自动驾驶所要求的高安全标准,黄仁勋2017年提出的“多样性与冗余性”是关键。

“多样性与冗余性”依托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方案,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如果将它们类比为人类感官:摄像头对应视觉,雷达则类似听觉,可通过信号反射在黑暗或恶劣天气下探测障碍物,而激光雷达则融合多重感知能力,实现三维空间的精准重建。

500

Robotaxi多传感器方案示意图

尤其是萝卜快跑大模型+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在复杂场景应对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Uber选择与萝卜快跑合作,也证明当前阶段激光雷达路线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让近日一些“百度转向纯视觉路线”的说法不攻自破。

与萝卜快跑合作,当然也是Uber平台战略下的重要一步。

自2020年后Uber逐渐认识到,其优势不仅在于其技术平台能力,更在于其在本地市场的运营经验和出行需求模型的掌握。通过标准化的API接口、订单管理、定价机制和用户体验一致性,实现不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协同运行。

通过合作,Uber能实现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关键市场的”零成本渗透”,以更低风险、更快速度落地Robotaxi规模化服务。

而对于接入Uber的Robotaxi服务提供方来说,提供稳定流量入口的出行平台是 Robotaxi商业模式必不可少的一环。Uber的CEO达拉·科斯罗萨西就说过,自动驾驶服务方在Uber平台上的利用率显著高于自营渠道,Uber的市场技术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考虑到“三大家”格局的竞争日渐白热化,尤其是Waymo、特斯拉等美国玩家也加大投入,中国企业在经济性和规模性上的领先,还远未到安全水平。

目前,Waymo已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奥斯汀、亚特兰大等城市开启规模化运营,即将进入华盛顿、拉斯维加斯等城市。特斯拉在6月22日开启奥斯汀试运营后,正在扩大运营区域,正在申请进入奥斯汀更多地区,申请在凤凰城测试和运营其无人驾驶汽车。

除了制造业永恒不变的成本压缩,Robotaxi竞争中,来自政策层面的直接影响同样至关重要。

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传统汽车制造国早已经针对自动驾驶立法,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实施产业部署。此前,英国《自动驾驶汽车法案》获得王室批准,为无人驾驶产业在英国的发展建立了全套的法律框架。

谁将胜出?

在全球视角下的竞争格局中,技术优势主导,但生态整合能力将决定终局胜负。长期胜出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打通全栈技术能力、稳定流量入口与低成本量产车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商业闭环与规模化盈利路径。

按照上述逻辑,萝卜快跑的核心优势在于:

1平台硬件成本大幅下降,量产、安全运营;

2 规模化运营初见成效;

3 生态联动持续拓展,商业化步入加速期;

4 国际化战略同步展开。

这些优势也不是一夜书写成的,而是一连串的关键叙事。无人驾驶作为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压强式的长期投入,尤其是AI全栈自研能力,百度深耕无人驾驶12年,高级别自动驾驶专利族数全球第一。

全栈技术能力叠加与Uber的合作,萝卜快跑相当于在全球范围内彻底实现低成本车型、自研L4技术与出行平台的完整生态体系。

其意义在于,在“三大家”的竞争格局里,萝卜快跑用不同于Waymo、特斯拉的创新优势在全球市场撕开一道口子,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技术,也展现了不同以往的影响世界级科技革命进程的能力与决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