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重要会议”时隔10年再度举行,你住的城市要大变样

来源:公众号“城市研究室

500

7月14日-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举行。

这场作为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度召开,无疑释放了下阶段城市发展的最新信号。

 500

会议总体要求与重点任务 图片来源:人民论坛网

用一句话总结,未来城市更新不再是“盖新楼”,而是“重装城市操作系统”。

500

若要读懂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分量,不妨先翻开历史的记事本。

自1949年以来,这项会议仅留下5次印记,分别是1962年、1963年、1978年和2015年。

到今年召开,恰好又过了10年。

关键是,这项会议举办的次数虽不多,却总能在关键节点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500

尤其2015年那次会议,正逢房地产市场的转折点。

当时行业深陷调整期,“去库存”成为核心目标,随后便迎来一轮市场热潮。

随后这次会议一口气开出四剂“药方”:

一是“框总量、限容量、盘存量、优增量”为大城市病解套,两年后雄安落子、通州副中心启动,京沪同步进入减量时代;二是把城市群写进蓝图,东部优化、中西部孵化,成渝西定位一夜跃升;三是把绿色、文脉写进城市基因,其后十年规划皆以此为底色;四是棚改货币化全面提速,直接点燃2016—2017楼市回暖。

 500

航拍雄安新区启动区 图片来源: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

十年流转,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要理解今天的城市更新以及这次城市更新的不同,不妨梳理下之前中国城市改造的逻辑。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城市的发展基本就是从土地出让、建设开发、项目交付,到销售去化、资金回流,构成了一个完整、封闭、高速运转的“开发型城市逻辑”。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去城市开发模式一直是找新地、圈地,随后快周转,拿地后两年就赶紧卖完收钱。

可随着人口逐渐减少,存量房越来越多,城市可利用土地缩减,如今情况完全不同:

首先是城市没有整块地了,大部分地块被老房子、旧产权切成碎片,拼不起来;其次是拆迁谈判、规划审批、安置平衡,每一步都拖时间,快速回款的算盘打不响了;最后是购房者越来越挑剔,不再只问“有没有房”,而是问“住得好不好、社区暖不暖、值不值得留下”,开发商早已不是“交钥匙”就完事。

此外,如今很多城市看上去都焕然一新,商业中心、绿地似乎都有,但老百姓却未必买账。

其中症结不在建筑,而在“生活秩序”没跟上:任何空间得先让人愿意来、留得下,才能活起来。

我们过去把各种城市地块贴上餐饮、办公、绿地的标签,却忘了其真正使命是建造人与人在日常里相遇空间;我们把工程节点排得密不透风,却没对准居民晨跑、下班遛弯、周末摆摊的生物钟;我们把项目当成开发商的成品,却没留出居民共同参与的接口,使得再华丽的街角都陷入到“拍照五分钟,走人五秒钟”的尴尬境地。

 500

毕竟,一个真正受到欢迎城市空间,从来不是因为“地砖新、外立面整齐”,而是能看见别人,也能找到自己,让每一平方米都能长出邻里关系,才是一座真正充满活力的城市。

所以,只有厘清之前城市发展规划的不足,才能体会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影响之大。

而这次提“城市更新”,其中的“新”,就是如何把冰冷的“壳”变成舒适的“家”。

500

如果把城市发展比作一场长跑,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始终是在“百米冲刺”——拼命拿地、盖高楼、卖房子,谁跑得快谁就是赢家。

如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吹响的却是“马拉松换道”的哨声:速度放慢、节奏调整、目标升级,城市未来比拼的是耐力、韧性和精细化运营。

比如会议通稿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这意味着,未来城市发展别指望再靠新城区一夜暴涨GDP,各种基础设施要量力而行,不能再出现类似高铁新城建得很远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要学会在老旧小区里挖出金矿,让每一块存量土地都产生新价值。

 500

潍坊寿光老旧小区改造

还有会议提出的“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也值得关注。

2024年,我国五大核心城市群占据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集聚了超40%的人口,创造了超50%的GDP;八大城市群聚集了超60%的人口、超70%的GDP,充分说明了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而如今会议更明确指出,城市群中的人口、产能、资金会进一步向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倾斜,打造出1+1>2的效果。

与此同时,面对大都市圈可能出现的虹吸效应,于是提出要“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这显然是希望县城能作为“蓄水池”,让农业转移人口先在这儿落脚、挣钱、安家,再决定是否向更高阶城市流动。

再通俗点说,大城市负责高效,小县城负责包容,梯级转移替代一拥而入。

而对于所有人最关心的“房地产”,虽然通稿只轻描淡写提了一句“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但回顾2015年“一句话引爆牛市”的历史,就知道“字越少,事越大”。

比如,会议中提到“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说明不论是小区还是整个城市,未来降低容积率将是基本方向。

过去我们热衷“云端竞赛”,开发商为了赚钱不断利用容积率空间拔高楼盘,40层以上的超高建筑比比皆是。

 500

超高层住宅

可随之带来的安全、维护、消防等隐患,至今是令高层住宅住户头疼的问题。

不难看出,随着越来越严的“限高令”被这次重磅级会议确认,未来高层、超高层住宅无论开发还是销售,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关键的其实是藏在这句“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

这说明,随着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继续在城市边缘盖新区建新房的路子走不通了。今后衡量城市更新的标尺不再是“拆了多少”,而是“留住了多少人、激活了多少街角经济”,曾经不被重视的旧城改造可能要从“配菜”变“主菜”了。

所以,今后城市也别动不动就画新区蓝图,先把产业用地往郊区挪,市中心学会拆违补绿,腾笼换鸟,将腾出来空间改善为公园、学校、医院,让“老破小”变“香饽饽”。

 500

再结合会议提出的要“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

这表明未来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是打造“下楼就能买菜、转角就有咖啡、步行十分钟到学校医院”的日常便利,也是将产业、商业、居住、休闲混在一起的“烟火街区”。

可以说,如今城镇化上半场“跑马圈地”时代已经结束,下半场拼的是各自“绣花功夫”。

一句话总结,城市工作的新KPI就四个字:安居乐业。

500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城市更新听着挺好,可究竟能不能做到?

首先,此次“城市更新”是被会议写入到总体要求,说明这个目标是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后续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这个要求展开。

同时,会议还提到城市更新模式主要为“留改拆并举”,通过功能置换(如旧厂改造科创园区)激活低效空间。

可老旧小区改造动辄上千万、上亿元,资金从何而来?相关地块究竟该如何开发?原住民又该怎么办?

此次会议就提到,中央财政2025年将会投入200亿元支持20个示范城市,重点投向地下管网等六大领域,确保城市更新“一步一新”。

当然,这点钱对于那么多需要更新的城市肯定不够,所以还将积极探索REITs融资、税收共享等机制,想办法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

而先行试点的一些城市,已经把“钱从哪里来、地怎么用、人怎么留”写成了四个不同的参考答案:

比如北京用“政府补一点、产权单位掏一点、居民凑一点”方式保底,再叠加“申请式退租”——政府负责把人请出去,通过社会资本接手改造和运营,用租金慢慢回本。

而济南直接拉来银行和央企,成立城市更新基金,将舜泰广场旧操场的地面做成公园、地下塞进停车场和商业街,一块地当三块用,车位多了一千个,周围商业出租率达95%、日均客流超6000人次,预计20年内投资回正。

 500

济南舜泰广场成为城市更新全国典型

还有无锡的蓝系列园区则让民营企业当主角,先跟老房东签长约,再自掏腰包整厂翻新,靠“租金+物业+增值服务+利润分成”方式细水长流,让城市更新同步进行。

深圳的妇儿大厦干脆把公益做成生意,楼上儿童剧场、楼下成长中心,一边带娃一边消费,自营、联营、合营多管齐下,公益板块引流,经营板块赚钱,两边互相抬轿。

一句话:政府搭台、市场唱戏、长期算账、多方分钱,城市更新不再是砸钱黑洞,而是可以算得过账的“慢生意”。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城市更新带来的更是看得见的实惠。

这轮城市更新将围绕“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大目标推进,重点是对老旧城区杂乱环境进行提升,通过电力入地、雨污分流、燃气改造等基础设施改造,实现城市居住环境的旧貌换新颜。

 500

2024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开工5.6万个

不过,城市中的老街区能否真正实现焕新,关键在于:人愿意不愿意留下。

因此,未来城市更新不再是打造“网红街”的模式,更不是以往“景观工程+商业嫁接”的套路,而是探索各地不同居住环境,打造一种“可供使用、可被维护、可以生长”的城市低密度公共空间。

话说回来,城市更新过程中肯定也会面临复杂产权、利益协调难度等问题,就像做一道没有标准菜谱的家常菜,这火候、咸淡、配菜都得边尝边调。

但是,只要城市管理者、居民、运营方共同努力,一起围着锅台转,不断试味、补料,我们的城市也终将在这场更新中,升腾起更令人心动的烟火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