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别吹了?所谓史上首次人类士兵向机器人投降?那我这些案例是啥?

500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乌军实现人类史上首次,俄军向机器人部队投降。我当时看到后根本没有在意,因为在俄乌战场上,士兵向无人机投降的案例早已有之,并且是有好多例,根本不是在今天乌军才刚刚实现了史上第一次。

500

500

500

谁知,这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吸引了大量营销号和自媒体账号的注意,在最近这两天纷纷撰文发视频,狂吹这次所谓的“无人机+无人车俘虏俄军”事件。

500

从乌军使用的无人机无人车先进程度、到智能作战体系的改革、战争模式的彻底改变、再到未来战争的应用场景,甚至扯到什么人伦和国际公约。最后一些媒体大号也跟风说这事。

500

500

▲军事编辑一定要懂军事,免得连敌我战斗机都分辨不出来

我真是无奈又想笑。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换句话就是“军事编辑一定要懂军事”。

这些人没有真正搞懂原始新闻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没有真正了解俄乌战场现状。

下面我来一个一个说:

500

无人机器俘虏士兵的案例早就有

首先,仅靠无人机俘虏士兵的案例早已有之,只要是一直在关注俄乌冲突,观看过大量作战视频录像的军迷,应该都会看到过不止一次有“无人机俘虏士兵”的案例,并且是非常多。

所以,本次作战并不是“史上第一次”。是的,你在网上只要搜“无人机 俘虏”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大量的俄乌相关案例。之前那位被乌军活捉的东大籍“雇佣兵”就是在阵地上向乌军无人机投降被俘的。

500

比如2023年6月《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过一名俄军向乌克兰无人机投降的故事,在巴赫穆特的一个有三名俄军的阵地被无人机轮番轰炸,其中两名俄军被炸伤后开枪自杀,只剩下一名叫阿尼廷的新兵,他在躲开多枚炸弹后,选择向无人机投降,并跟随无人机走到乌军阵地。

500

▲无人机向阿尼廷投下“跟着无人机投降”的纸条

500

▲阿尼廷的两名战友在受伤后,一名吞枪自杀,一名手雷自杀

500

▲向乌军投降后的阿尼廷

去年也有个案例,一名走投无路的俄军向乌军无人机举手投降,随后无人机投下一张纸条,写着“向活下去就跟着无人机走”,俄军便跟着无人机走向乌军阵地投降。

500

▲无人机向俄军俘虏空投纸条

500

▲一名俄军投降,乌军无人机用扩音器引导他步行2公里到达乌军阵地,中途曾遭到俄军的炮击

500

▲另一个俄军向乌军无人机投降的案例

不只是乌军,俄军拥有更多仅依靠无人机俘虏乌军的案例。

比如近期4月10日电报上有一段俄文视频,内容是乌军阵地被无人机轰炸后,一名乌军向俄军无人机举手投降,随后这名士兵在无人机的押送下步行走向俄军阵地,途中还帮忙捡回一架摔毁的大疆无人机。

500

500

注意看这段视频的标题是:使用无人机进行俘虏早已成为经典......是不是说明,在俄军这边,无人机俘虏乌军的案例早已非常多了?那为什么还有媒体在说“乌军史上首次”?

500

▲一起俄军无人机向阵地抛撒劝降单,三名乌军走出阵地投降的案例

500

▲一名乌军伤兵向俄军无人机投降,在步行走向俄军阵地时,被乌军督战队的无人机炸死。

俄军还干过比较离谱的,一小队俄军士兵攻占阵地俘虏4名乌军,然后让无人机在空中押送乌军俘虏,4名俘虏在身边没有俄军监视的情况下,举着双手跟随无人机走向俄军基地。

500

▲俄军让空中无人机押送俘虏回基地

所以什么“史上首次”,仅仅是对于没有时刻关注俄乌冲突的人而言。

500

无人车没啥可吹的

说了这么多案例,我们回到这个所谓“史上首次无人机俘虏俄军”的行动细节上,这个案例和以往的案例相比,唯一区别是增加了地面无人车。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无人机和无人艇都在俄乌战争中大杀四方,俄军的无人战车怎么没影了?》,俄乌战场上使用无人车的行为并不常见的主要原因是,地面环境比空中和水面环境复杂很多倍,无人车非常容易在布满弹坑的树林战壕里困住无法动弹。

500

▲“史上首次无人机俘虏俄军”原采访视频画面,无人车在爆炸前掉进掩体翻车了

无人车相比无人机,唯一的优势就是载货量,当前大部分FPV自杀无人机携带的是一枚RPG弹头,这种弹头在攻击坦克装甲车辆时很有用,但面对战壕里的掩体时爆炸威力不够。

500

▲俄军的“鼹鼠”无人车搭载一枚反坦克地雷

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的作战视频里可以看到,俄军攻入乌军阵地后用手榴弹炸藏有乌军的掩体,往往扔多枚手榴弹仍然无法杀死里面的士兵,最后会扔进去一枚TM-62反坦克地雷,直接把整个掩体炸上天。

500

▲多枚手雷无效后,俄军向乌军掩体里扔了一枚反坦克地雷

从采访视频来看,本次行动的乌军旁边有两款无人车,一款类似“鼹鼠”无人车载有一枚TM-62反坦克地雷,一款稍大的无人车载有2~3枚MON-90定向雷(俗称毛式“超级巨剑”)

500

▲原视频中出现的两种无人车

500

▲MON-90定向雷,相当于放大版的阔剑雷,内装6.2公斤炸药和2000个钢珠

按照原视频中乌军讲述的作战经过,乌克兰第3独立突击旅在哈尔科夫地区向俄军阵地发动一次精心策划的进攻。

乌军使用FPV无人机在空中袭击俄军阵地,逼迫俄军钻入掩体,然后派出一辆自杀无人车载着三枚反坦克地雷在掩体入口爆炸,指挥官根据无人机画面判断掩体没有被完全炸毁,于是又派出第二辆无人车,此时掩体里的两名俄军在一块金属碎片上写字“我们想投降”。

500

于是乌军派出一架大疆无人机示意他们跟着走,在接近乌军阵地后,乌军士兵将两人俘虏。15分钟后,友军派出步兵占领了无人防守的俄军阵地,整个行动乌军没有任何伤亡。

500

由此可见,无人车在本次作战中发挥的作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使用的“歌莉娅”无人遥控自爆车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简单的遥控开过去-爆炸,我没有发现什么可以吹嘘。

500

▲二战时期德军使用的歌莉娅自爆无人车

并且在使用无人车的普及度方面,俄军使用的频率更多、技术程度也更高,早在2018年叙利亚内战期间,俄军就使用无人车与叛军进行过直接对战。

500

▲2018年俄罗斯无人战车在叙利亚作战时信号中断19次,都是因为建筑物阻拦了信号传输

另外,随着俄乌双方在干扰无人机技术上越来越强,战场上的FPV无人机已经普遍由无线遥控改为有线光纤遥控,属于返璞归真状态,而目前无人车基本仍然是无线遥控,所以在抗干扰方面相比面无人机要弱。

500

▲现在俄乌战场上为了抗干扰,很多无人机已经改为光纤遥控

如果无人车也要改为光纤遥控的话,那就真的与二战德军“歌莉娅”无人车没啥区别了。

500

▲当年德军歌莉娅无人车也是有线遥控

500

这条报道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场行动,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无人机和无人车俘虏俄军上面,从而将新闻标题写成“乌军史上首次用无人机俘虏俄军”,实际上乌克兰第三独立突击旅在之后采访说的是:“这是现代战争中首次确认完全由无人平台实施的成功攻击”。

虽然两者说的是同一件事,但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乌克兰方面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我们可以在作战中减少人员伤亡,让战士不再需要冒着枪林弹雨,能更好的活着下来。我们可以在完全不用人或者只用少量人的情况下作战和占领阵地。

500

参与行动的几名乌军操控手最得意的是:整个阵地时我们的了,而且没有任何伤亡,甚至是我们一枪未发。

乌克兰的实际目的,依旧是为了缓解乌军兵力短缺问题,我昨天刚说过,乌克兰街头征兵抓壮丁的行为越来越多,兵力不足愈加严重,有了这场无人作战夺回阵地的案例,或许可以振奋一部分人的心。

也可以让外界民众知道,即使坚持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战死,还有无人机和无人车可以夺回阵地。

500

▲本次行动发生在哈尔科夫地区,而此地区俄军正在持续推进,并形成了几个突出部,乌军的情况并不乐观

实际上,无人作战出现这么多年。最值得讨论的不是什么减少士兵伤亡,而是进一步让战争更加无情化。

无人武器参战,使得面对面血肉横飞的战争变成了如同电脑屏幕上打游戏一样简单,参与战斗的无人操作员变的越来越无情和冷漠。

500

▲无人机操作员向已经濒死士兵的继续投掷炸弹

操控员喝着咖啡、哼着小曲动动手指,远在几千米外的活人瞬间被炸成残肢碎片,然后笑着对旁边的人说今天又干掉一个人。

500

▲一名受伤俄军在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情况下依然被无人机炸死

俄乌战场上,用“无人机让士兵投降”的案例,远没有“士兵已经投降仍然被无人机炸死”的案例多。

500

▲一名举手投降的士兵被无人机炸死

500

▲一名求饶的俄罗斯女兵被无人机炸死

最后我的观点是,无人装备可以替代士兵完成一些作战任务,但并不能完全取代战争中的士兵。就像本文的作战行动一样,向无人机和无人车投降的两名俄军,最后还是需要有乌军士兵前去将他们俘虏。

500

记得某位将军有句名言:无论你有多少飞机和大炮,最后还是需要有士兵拿着枪去山洞里俘虏敌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