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圈迎来DeepSeek时刻
导语:拥抱债券指数化大时代。
7月的资本市场,一股"科技+债券"的投资热潮正悄然涌动。
7月7日,首批10只科创债ETF,单只上限30亿元,全部一日募集结束,其中大部分募至接近上限水平,创下了债券ETF“日光基”纪录。
从年初8只做市信用债ETF引爆市场,到如今科创债ETF接棒成为"资金新宠",短短半年间,债券ETF总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含科创债ETF规模,截至7月11日)。
当"资产荒"遇上低利率,这些费率更低、透明度更高、交易更灵活的被动型债券基金,正以"黑马"之姿重塑投资者的配置逻辑——既能为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开辟科技研发初期的投资渠道,也能让普通投资者轻松分享科创领域的成长红利。
这场债券指数化的浪潮背后,是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耦合,更是投资逻辑从"主动择时"向"工具配置"的深刻转变。
一场关于收益与风险的精细化衡量,正在万亿级债券市场悄然展开。
01 从科创板到科创债
Wind数据显示,自5月科创债新规政策落地以来,截至7月8日,科创债累计发行规模已超6500亿元。
而科创债ETF作为公募行业首个聚焦“科技金融”主题的债券基金,精准响应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新能源与新材料、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硬科技领域,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同时,科创债ETF又与科创板ETF形成互补,为科技企业提供“债+股”全周期融资支持,所以发行伊始便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一方面,基于ETF做市商和T+0交易机制,科创债ETF的发行和上市有利于激活底层科创债流动性,为市场注入交易活力;另一方面,科创债ETF降低了投资参与科创债投资的门槛,相比主动型债基费率更低、投向成分更加透明,申赎买卖也更加灵活。
从即将上市的首批10只科创债ETF来看,主要跟踪三大科创债指数,分别是沪AAA科创债、深AAA科创债、中证AAA科创债。三大指数成分券均以央企、国企等优质发行人为主,久期适中(约3-4年),等级较高,兼具票息收益与潜在的资本利得收益,但编制细节略有差异。
以科创债ETF广发(511120)为例,该产品主要跟踪沪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该指数相比深AAA科创债信用要求更严格,除要求主体评级AAA之外,还须满足个券隐含评级不低于AA+,其次该指数投向主体更加分散,样本容量超8700亿,单券信用冲击更小。
收益方面,沪AAA科创债指数在同类指数中历史表现优异。2023年以来,该指数年化收益率5.41%,高于中证AAA科创债、深AAA科创债。
总体而言,沪AAA科创债具有主体资质更好、样本容量更大、可实物申赎、业绩表现更优等特点。
02 低利率时代的"底仓"选择
事实上,科创债ETF并非今年第一批创新指数债基。
年初发行的8只交易所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曾掀起年内指数债基申购的第一波热潮,彼时多只产品提前结募,并触发比例配售。
如今,信用债ETF整体规模更是实现了快速增长。以信用债ETF广发(159397)为例,成立之初规模为22.35亿元,最新规模已达147.75亿元(规模数据截至7月15日)。
信用债ETF的崛起,是投资者近年来对于稳健票息资产配置需求的渴望。凭借低波动、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产品特性,这一品类迅速成为市场青睐的“底仓配置”。
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推动着信用债ETF快速发展。
今年年初,信用债ETF市场迎来关键政策突破。特别是3月21日,中国结算正式出台《关于信用债券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产品试点开展通用质押式回购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后,信用债ETF广发(159397)等9只符合条件的信用债ETF 6月初纳入质押库,带动规模爆发式增长。
截至6月30日,全市场信用债ETF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较年初增长逾5倍,占据全部债券ETF的半壁江山。
与新发产品加速相伴的,是债券指数化投资进入发展快车道。
中国的指数债基始于2011年,此后几年,指数债基的发展始终不温不火,每年新发产品指数不超过5只,直至2015年该品类基金规模才首次突破100亿元。
2019年,指数债基迎来首个发行小高峰,彼时单年度发行只数达49只,是过去8年发行只数的2倍多,规模也迎来500%的增长,由2018年底的780亿元猛增至2019年底的3500亿元。
2021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增长,社会无风险收益率随即开启下行阶段,债券资产迎来一波牛市行情。以10y国债收益率为例,从2021年初的3.18%一路下行至1.65%附近。
2024年,指数债基迎来第二个发展小高峰。随着债券资产的上涨,指数债基规模实现单年度6000亿元翻倍增长,存续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到今年一季度,规模更是达1.2万亿元,占债基总规模的13.5%,较2023年增长54.7%。
债券指数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与银行自营及广义资管机构的配置需求不无关系。
银行自营资金投资以场外利率债被动指数基金为主,特别是在有“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之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后,该《办法》要求银行穿透核查底层资产风险,而指数债基持仓透明,直接解决非标资产、信用债的穿透难题,降低资本计量复杂度。例如,资本新规对投资级信用债给予75%风险权重优惠,但需明确资产属性,指数基金的透明性天然适配此要求。
同时,对理财子、保险等资管机构而言,指数债基凭借低费率优势和灵活的流动性管理,成为低利率时代的配置优选。
被动型债基综合费率仅0.20%/年(管理费+托管费),较大部分持有成本介于0.35%-0.60%的主动债基,每年节省15-40bps。
在债券低收益率的背景下,费率节省直接转化为净收益的“隐性阿尔法”。
指数债基同时满足了银行“穿透监管”的合规性需求与资管配置的效率需求,尤其在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波动加剧的环境中,其被动管理特性降低了主动择券失误风险,而透明持仓与工具化属性更契合穿透式监管趋势。
03 把被动投资做成主动生意
指数债基的被动并非完全被动跟踪,其中也有一定的主动管理。
据申万宏源证券研报显示,从选样到建仓到动态化调整阶段,指数债基的主动管理思路贯穿了投资管理过程的始末,部分公募旗下的指数债基在近三年和近五年的业绩表现上,更是持续创造超额收益,广发基金便是其中一家。
作为较早布局指数债基的公募基金公司,广发基金在利率债和信用债产品线方面布局完善,始终以开拓进取的姿态积极深耕指数债基领域。
2016年,广发基金敏锐捕捉长期限利率债工具化需求,推出全市场首只长期限政策性银行债指数基金——广发7-10年国开行A(003376)。
经过7年发展,该产品成为跟踪同类指数的场外最大规模指数产品,今年一季度规模达285.39亿元,去年年报时持有人户数超73万,获得了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2018-2020年,广发基金接连填补细分市场空白。
2018年,推出首只短久期政金债指数基金,广发中债1-3年农发债(A类005623),精准匹配流动性管理需求。
2019年,发行首只政金债全指基金,广发中债农发债总指数(A类007252)。
2020年,首推上清所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广发央企80(A类008482),依托高流动性央企券种破解信用债投资痛点。
加上今年新成立的两只全市场创新产品,截至目前,广发基金旗下指数债基达10只,包括6只利率债、3只信用债、1只同业存单,债券指数基金规模超800亿元(场外指数基金规模采取一季度末数据)。通过首发产品占位、差异化策略延伸及工具化场景深耕,广发基金构建了“全久期+多券种”的指数债基生态,成为机构资金配置底层工具的核心供应商。
此外,广发基金还组建了一支由10余位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投资团队,平均从业13年、投资年限达6年,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实现收益增强。比如,采用基本面和量化策略并行的吴迪,擅长使用量化策略增强的胡光耀,趋势交易型的郎振东以及注重赔率与风险均衡的洪志。这种差异化的人才配置,确保了产品在保持较低跟踪误差的同时,能够持续创造超额收益。
为支撑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广发基金在大固收业务采取“三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机制。该机制有机整合了投资决策、研究分析和交易执行三大核心板块,为指数债基的管理提供全面的支持。
其中,担任“智囊团”的债券研究团队为投资决策提供着逻辑和证据支撑,配备近20名平均从业7年以上的研究人员,形成信用债、可转债、利率债及稳健权益等细分领域的研究矩阵。团队采用"先产品分类、后信用分层"的双重评估体系,对信用类资产实施精细化评级管理。
而深入一线的债券交易团队则保障着投资决策能够得到较好地落实,其由30余位交易专员构成专业交易梯队,团队平均从业5年以上,核心骨干从业超10年。实行“专业分组、统筹协调”的运作模式,按资金交易、信用产品、利率产品等业务线配置专业小组,打造高度专业化的交易执行力量。
04 尾声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运作模式,广发基金不仅强化了整体交易能力,更实现了投资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据申万宏源证券分析,与其他前二十大基金管理人相比,广发基金旗下指数债基,近五年在保持较低跟踪误差的基础上,整体实现了更高的超额收益,并以0.66的平均信息比率领先同行。
这一系列努力最终赢得了投资人的信任。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旗下指数债基(不含同业存单)持有人户数达90万,2018年以来为客户盈利超89亿元,均位居公募基金行业第一。(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
从“抢滩创新品种”到“构建生态护城河”,从“被动结合主动”到“协同一体化作战”,广发基金深耕债券指数基金十余年,历经被动投资流行,利率走低,见证债券指数基金从寂寂无名走到聚光灯下。90万持有人、五年0.66信息比率的成绩,是专业主义和长期主义的生动注脚。
去年,债券指数基金首破万亿大关。而今年,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的接连获批发行,标志着万亿级被动债基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已全面启幕。作为债券指数基金规模的新生力量,债券ETF的未来,或许在此刻的每一笔申赎、每一次做市报价、每一厘利差中实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