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市值管理,管理的竟然不是市值

2024年初,国资委宣布要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市值管理一词,从此,官方性地进入了公众视野。尽管“市值管理”并非新词,在2014年“国九条”时曾昙花一现地见诸政府文件。但2024年国资委这一次高调重提,让市值管理一词从边缘走向中央,有点让人瞠目结舌。因为这十多年来,市值管理,在资本江湖上早已沦落为股价操纵、内部交易等行为的代名词。

市值管理,词意本身的意思显然是管理市值,就像战略管理是管理战略,营销管理是管理营销一样。但市值一词的内涵却是股票的价格乘以发行总股数。而发行总股数一段时间内是个相对恒定数,那么,管理市值的对象就只剩下价格这一个维度,简单说就是管理股价。这样理解下来,市值管理就不可避免地最终滑向操纵股价的境地。因为股价只是,企业内在价值在股票公开市场某个时点的外在映射,本不需要管理,而主动管理就逃不掉操纵股价的嫌疑。

因此,市值管理,管理的显然不应当是市值,理由如下:

第一,市值这个概念具有结果性特征。是从结果角度对企业发展业绩的一种描述。在原因与结果这一对范畴中,结果可以被用来关注、被期待,但很少被人们用来作为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这是农民都懂的道理。硕果累累这一情景可以被期待,但最终的收获,取决于农民在春天起始时的种子筛选、成长过程中的不断耕耘、辛苦劳作等等。

“财富”“地位”这些亦然,具有结果性特征,奋斗的着力点不在果地,而是在因地,在事物演化的过程之中……学生时代苦读,职场时代拼搏,才有可能奠定你在未来的“财富”“地位”这些结果性事项上的成就。

同理,企业市值管理当然不应当管理市值,而应着力于市场机会的捕捉,战略方向的洞察,商业模式的选择,营销体系的组建等等这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事项。

第二,市值这个概念具有现象性特征。是作为本质的企业内在价值在股票市场上的一种外在表达。在现象与本质这一对范畴中,现象是多变易逝的,而本质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人们通常会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事物的本质上,因为具有外在表征性的现象,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例如,地下水其内在本质是水,但一旦喷涌到外部是什么现象状态,是由外部温度环境决定,外部气温低于0℃,那么水就表现为冰,高于100℃,则表现为蒸汽。

大米作为粮食,内在价值通常是不变的。但不同的年景之下,作为外在现象的米价,却可以有上下几倍乃至十倍的差距。这些变化受到气候、战争、灾害等外在因素的深刻影响。

中石油2007年利润1458亿,2022年利润1487亿。从利润角度分析,其内在价值略有增长。但是谁能设想,中石油2022年的市值却只是2007年的大约十分之一。我们能说这十多年,中石油衰败了百分之九十?显然不能,中石油内在的本质这些年一直坚如磐石,内在价值一直未曾动摇。

第三,市值这一概念具有判断性特征。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在公开市场上的一种判断,是多空双方达成的一种短暂共识。

股票市场上,人们通常所说的股价高估或股价低估,以及错杀一支股票等等,均表明市值具有主观判断属性。在判断和事实这一对范畴中,主观判断容易发生错误,而客观事实具有不以人为转移的特性。在企业的价值塑造中,人们更关注的是企业事实上是否具有价值,而不是别人主观上认为有价值。伪市值的管理中,人们更多的却是把重心放在影响人们对市值的判断上,营造出一种发展氛围,一种增长趋势,从而让外在的股价炒作得很高,市值也就水涨船高。

应该让企业的价值成为一个事实,而不是股民一时的主观判断。产品的技术内涵,产品的市场占有,产品的售后口碑,不断创新的研发能力等等。这些事实上的企业价值构成逻辑才是企业应当遵寻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市值具有结果性特征,在原因与结果这一对范畴中,应当更关注的是原因而不是结果;市值具有现象性特征,在现象和本质这一对范畴中,应当更关注本质而不是现象;市值具有判断性特征,在判断和事实这一对范畴中,应当更关注事实而不是主观判断。因此,市值管理,管理的不应当是市值,而是形成市值的原因,构成市值的本质,成就市值的事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