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首富王来春切入全球汽车核心供应链,立讯41亿收购百年莱尼
历时一年终于落定!立讯精密近日公告称,公司已成功通过新加坡子公司完成对德国百年汽车线束企业莱尼(Leoni AG)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权的交割,交易总对价5.25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1亿元)。
《一波说》认为,立讯精密收购百年莱尼,这是一次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跃迁与汽车产业生态重构。
一、从“制造代工”到“生态整合”:立讯的战略跃迁
立讯精密以消费电子代工起家,通过为苹果等巨头提供精密制造服务奠定行业地位。但此次收购莱尼绝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其从“单一环节供应商”向“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落子。
莱尼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线束龙头,其在高端市场的客户网络(覆盖宝马、奔驰等80%全球主流车企)与26国本土化产能,恰好填补了立讯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生态空白。
这种“技术+产能+渠道”的三维整合,标志着中国科技制造企业从"成本驱动"向"技术协同"的全球化路径升级。
二、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密码
汽车线束被誉为“汽车神经网络”,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单车线束价值量已从传统燃油车的3000元提升至电动车的8000元以上。
立讯通过收购获得的不仅是莱尼的制造能力,更是其在智能驾驶布线系统、高压线束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例如莱尼开发的区域架构布线系统,可降低电动车电子架构复杂性,直接适配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的智能化需求。
这种技术协同将加速立讯切入汽车Tier 1核心供应链,打破传统国际巨头对高端市场的垄断。
三、中国供应链出海的范式创新
此次收购创造了“困境资产盘活+本土产能赋能”的新模式。
《一波说》认为,面对莱尼高达数十亿欧元的债务压力,立讯并非简单注资,而是通过“50.1%控股权+Leoni K全资收购”的组合策略,既获得核心资产控制权,又规避历史债务风险。
更关键的是,立讯计划将消费电子领域的智能制造经验移植到莱尼工厂:通过导入AI质检系统、精益生产体系,目标在2025年实现莱尼损益平衡,5-7年追平自身盈利水平。这种“管理输出+技术升级”的整合逻辑,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重组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四、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权力转移
在新能源汽车出海浪潮下,中国车企正面临“整车走出去易,核心零部件配套难”的瓶颈。立讯-莱尼的协同效应恰好破解这一困局:莱尼在欧洲的本土化产能可直接为比亚迪、长城等车企的海外工厂提供线束配套,而立讯的成本管控能力则能帮助中国车企在欧美市场保持价格竞争力。
这种“中国资本+欧洲技术+全球市场”的三角架构,正在重塑汽车产业链的权力格局——从传统欧美 Tier 1主导,转向中国企业主导的“技术-制造-市场”闭环生态。
这也是产业升级的“并购辩证法”。立讯精密的此次收购,本质是一场关于产业升级的时间换空间战略。通过并购获得百年企业的技术积淀与市场准入,比自主研发至少缩短5-8年时间;而莱尼借助立讯的资本与管理激活,得以在新能源转型中重获生机。
这种双赢格局印证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阶段:不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通过精准的生态卡位,在全球产业重构中扮演规则制定者角色。当中国供应链从“要素输出”转向“系统赋能”,全球制造业的权力图谱或将迎来根本性改写。
顺带提及,立讯精密掌门人王来春,是一位祖籍潮汕的传奇女企业家,昔日的富士康流水线女工,37年后的她已是身家高达1315亿元的潮汕女首富。而莱尼成立于1917年,为欧洲第一、全球第四大汽车线束供应商,其客户涵盖宝马、奔驰、大众等全球80%以上汽车品牌。近年来,因债务高企及经营不善濒临破产。莱尼线束系统于2000年进入亚洲,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在中国拥有一家中国区管理中心,三家独资工厂(分别位于济宁、蓬莱和沈阳铁岭),一家合资工厂(位于廊坊)。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