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角给你在三次元编织了一场梦

500

在这场沉浸展里,他们主动拥抱了最大的不可控变量:人。

上海的七月,盛夏烈日炎炎。西岸美术馆的白色前廊同样阳光刺眼,在拐弯踏入A馆展厅的那一刻,我几乎是本能地停下了脚步——只因眼前光线骤然昏暗,需要片刻来适应。

偌大的空间里,几簇暖黄的灯光落在灰色的地板上,或是照亮了中央丛生的绿植和蘑菇,或是笼罩着远处营帐里两位神秘的占卜师。

明暗的分野,先于一切视觉要素模糊了虚实的疆界,好像在向每一位观展者无声宣告:这里即将踏入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世界。

500

高处的指示灯牌并没能照亮通向其他主题的走廊深处,也更让人更好奇昏影中的未知

两天后(也就是这篇稿件发出的7月15日),「2025明日方舟:集成映射——沉浸式线下展」将在这里开展。

来探班之前,我和大部分博士一样,几乎没法通过信息寥寥的先导预告猜测这场线下展究竟“沉浸”在哪里。

在第一位玩家来此揭开帷幕前,大家只能通过前瞻情报的只言片语乃至购票须知,构想它的种种可能:“请勿干扰演出流程”“会有演绎角色干扰您的任务进度”“请寻找合适的解密方式,切勿在参与途中暴力破坏相关设施”……

500

似乎种种线索都暗示着,相比一般的“拍照打卡展”,它的内容逻辑可能更接近实景密室乃至沉浸式戏剧。

尤其是“会有演绎角色干扰您”一句,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看过一次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所谓的“沉浸”,即没有舞台,而是把观众扔进戏剧发生的场景去自行探索。我还记得自己在昏暗走廊里无声穿行,墙壁渗出的冷光、木地板的吱响、演员旋身掀起的气流——一切都近得令人恍惚,好像下一秒我就会成为剧本里的一行注脚。

当时我没料到,多年之后,我会在线下、在自己最熟悉的游戏里,重新复现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角色、谜题、光影,重新带我按下了启动键。

1

该怎么形容「集成映射」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只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在西岸美术馆的A馆,囊括了六个以《明日方舟》中集成战略玩法为主题的游玩区域。至于它们的内容展陈形式,则是通过数条精心设计的行动路线,将这几个区域联系起来,用一种全新的、线下的方式呈现游戏的叙事线。

500

比如,有一个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跟随干员水月进入深蓝之树实验室中枢。

昏暗而宽阔的空间里,水月站在深蓝之树下,被静谧的蓝色光芒笼罩。广播里,一个机械音徐徐宣告:水月将在这里接受改造,过程将会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带来极大的痛苦。

500

灯光映射出水月的内心:红色是痛苦的改造,黄色的追光象征与博士共同的回忆,深蓝则是大群的呼唤

这里演绎的,是众多博士闻之泪目的第四结局“如星空般深蓝”的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剧情:水月经过千亿年改造成为新的初生,也守住为人的部分,最终净化了泰拉,这一切都始于和博士的约定。而在漫长的改造时间里,博士一直陪伴在水月身旁,“直至生命尽头”。

游戏内,这段剧情分散在肉鸽的事件节点里,点到为止,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但在沉浸展里,整个过程被延展成了一段大概有五六分钟的演出,有了更立体细致的刻画。

在听到水月的干员语音时,博士们大概都会重新体会到这种来自剧情演出的冲击感。

500

之后走出展馆、回忆这个场景时,我才发现它涉及的要素实在太多了:置景的位置、音视频素材出现的时机、演员的走位和表演、灯光和实景的结合、对注意力和动线的调动......而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棵深蓝之树,它大概有六七米高,直抵天花板,表面纹理细腻、枝梢虬结自然,让人好奇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500

稍后,我才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它确实取材自真实的树根。

对经典大场景的还原之外,充满细节的道具展出也没有缺席。例如对于我这种又菜又爱玩的博士,有着“复活”功能的收藏品可以说是在萨卡兹肉鸽里的爱用物之一。

但也只有在沉浸展看到了实体的复刻,我才第一次发现,这件藏品边角上沾着斑驳的血迹。

500

“拱门”与“呼救”

在偌大的场馆里四处寻找布景中的彩蛋,对每个参加过《明日方舟》线下活动的博士来说,几乎都成了惯例。例如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热水壶,就出现在了某处:

500

通过后方放置的铜杯,你或许能猜到这是哪个主题

从第一场明日方舟嘉年华,到现在的这场“集成映射”沉浸式线下展,鹰角在现场布景方面的高规格、高还原和小巧思,一直持续且稳定,为来到线下的观众们制造出新的感受。

例如N馆的终末地展区里,集成工业装置几乎占据了一大半的空间,本身已经壮观到让人可以出神地看上好久。移步细看,能抓住目光的,不仅仅有自然作旧的涂装,还有传送带上的货物。在经过机械“加工”之后,盒子表面的标签,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500

更精妙、更容易被忽视的场景设计,体现在对场馆空间的极致利用上。

在A馆内傀影肉鸽主题区域的入口通道处,拾级而上的过程,与置景、灯光还有地毯的铺设,一起渲染了前往古堡/地牢的氛围,引得不少人会在这里驻足拍照。而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介绍,我几乎忽略了这是段台阶,这场景是由场馆本身的长楼梯装饰而来。

500

后来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为了确保设计的氛围和灯光效果能够完整地呈现给博士们,活动花费了较大代价对全场进行了遮光处理

到这里,这些布景和设施已经完全足够构成一个很有质感的“拍照打卡展”了,然而鹰角没有止步于此。搭好了台子,这场沉浸展的交互设计,做到了离“主题乐园”更近了一步。

以肉鸽玩法作为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选择。肉鸽的种种特征,例如探索、选择分支、个人路径书写的独特故事,都先天的带有“强代入感”的色彩。

500

而体验过后,我觉得之所以要调动密室、沉浸式戏剧等如此形式多样的交互形式,并非在玩花活,而是力图把肉鸽的乐趣在线下演绎。

开头提到的水月肉鸽主题区域,在我看来是互动体验最丰富的一场,想要看到最终的那场演出,要先经历一系列现场的“前序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在排队时受干员浊心斯卡蒂的邀请扔下骰子,在深海主教西塞罗的实验室里破解机关谜题,在深海猎人的塑像前静驻,被阴暗爬行的钵海收割者追逐……

500

掷出骰子,被检定为“好运相随”

而根据每个集成战略主题不同的故事和机制,这场沉浸展也对交互方式做出了差异化的设计。

例如萨米肉鸽主题,在游戏内是一场在模因污染的恐惧下深入雪原的探索,于是交互玩法,也就相应地被设计为在被NPC追逐的同时,寻找隐藏在房间里的四张密文板,在用电子手环全部激活后成功逃脱。

500

背景设定为剧团演出的傀影肉鸽,交互形式则设计为以观看演绎为主,也就包括了与演员近距离对视、擦肩而过的沉浸式演出。两条不同路线的体验之后,所有“宾客”都会来到大概有两层楼高的古堡布景前,观看傀影与喉舌的战斗演出。在一些瞬间,追光勾勒出傀影决绝的背影,把每一秒都定格成一幅完美的CG。

500

是的,演员确实会在大概两层楼高的台阶上进行激烈的战斗,某些光线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顶端的小门里也有置景

对我来说,交互里的每个流程、能留意到的每个细节几乎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却也因此成了最难的描述的部分。

毕竟模棱两可的概括好像故弄玄虚,事无巨细的陈列却又近乎剧透,多少会破坏后来者的体验。一番纠结之后,我发现这场沉浸展也确实没法用“类xx”的方式来进行无剧透安利。

因为一时之间,真的想不到有哪个游戏IP衍生展览,在好看之上还能在整个游玩过程中,持续地带来新鲜有趣的感受。

作为持续一个多月的短期展览,集成映射沉浸展的布景和建造难免掣肘于客观条件,不过考虑到前期筹备到实际落地花费的一年时间,以及游览途中肉眼可见的成本投入,鹰角确实是用最高的规格,在这个夏天为玩家打造出了一座期间限定的游乐园。

2

我私心觉得,这场沉浸感的体验,对《明日方舟》玩家来说大概是优于大多数主题乐园的——至少在夏天,室内游玩绝对比在炎热的户外好上太多。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总面积一万多平米的场馆内,空间安排很紧凑。起码两个小时的游览内容量,就连流连于各区域之间的中场时间,也很有体验感。

500

“古堡”墙面画像里的贵族,会一直嘀嘀咕咕地议论“血钻”的名声

到达傀影肉鸽主题区域,正式进入游玩区域之前,中途会遇见好几位装扮成侍者的NPC。在为我指路、放行或是递上一张剧团广告的时候,他们总会彬彬有礼地称呼我为“宾客”。

事后回想起来,这些入场前的只言片语,其实为后续古堡里的一系列舞台剧悄然铺垫了关键的序章。它们让我有点错觉,那些戴着面具的演职人员,真的来自于猩红剧团,诱骗着“博士”步入一场精心编织的、残酷而疯狂的演出。

500

类似的互动细节,几乎连接起来了整个游览过程:在主题区域之间,所有的coser,可能在一百米开外就目光锁定你,做好互动的准备;所有的staff,哪怕是也正在前往办公的途中,也会和你擦肩而过时热情地问候“博士好”。

500

在我经过时,坎诺特(也许是因为商店被抢)暂时离开了,不过据见过的朋友描述,NPC还原了开口就是“朋友,买点”的奸商本色

而一些游荡在场内的NPC,则会分配给你一些小任务,比如死魂灵,又例如这位“海嗣学者”会邀请你画出想象中的海嗣,并在之后对着你的信笔涂鸦若有所思地回应说:“看来我还要继续深入我的研究。”

这些细节让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之前参加过的若干线下活动。先是大型主题乐园,例如在环球影城,如果9¾站台上没有列车长,对角巷的商店里没有那些坚持把每位游客称为“巫师”的店员,那么魔法世界可能除了好看,就只剩“我在霍格沃茨很想你”的呆板。

其次是某些漫画IP的沉浸展,虽说交互设备多样、声光俱全,但staff通常只出现在需要提防观众搞破坏的地方闲散地站岗。于是整个流程下来,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点点按按,也就结束了。

人和人之间充满随机性的细微交互,总是能在最不经意的地方,参与编织出一个完整、可信的梦幻世界。这让我想到,在集成映射沉浸展中,如此种种的安排不仅是为了填充可能的排队候场时间。

500

在一处排队区旁边,演员和布景完美还原了肉鸽内经典的“仙人跳”事件“受缚之血”,我发现每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拍照,然后面对少女寻求帮助的祈求,选择“别找麻烦”

在装置和精心设计的演出之外,这些“闲笔”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们就像标点符号一样,和那些大块整段的体验,共同连缀成了有着呼吸节奏的有机体。

这场沉浸展的核心,是一个连贯融通的故事。借此,它构建起了一个自洽可信的世界,让形式真正服务于内容,赋予了所有交互以意义。

3

回想最开始,我第一次得知这场活动,还是源于朋友一句简单的消息:

500

看到这句话,我在脑海里的打样其实是《明日方舟》过往的线下活动——即便鹰角只是选择延续以往的搭建经验,做一场好看、好拍、好逛的陈列展,也是一个稳妥不出错的选择。

但真正来到沉浸展的现场,我更体会到了它的差异和挑战性。与静态陈列这一舒适区相比,鹰角主动拥抱了最大的不可控变量:人。

无数观众的实时反应、互动选择等不可预测的行为,乍看之下似乎为体验的完美复现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亲身体验之后,我却觉得:这份精心设计的“不可控性”,恰恰带来了最重要的东西。 

在体验萨米肉鸽主题区域前,工作人员曾向我和同行的队友反复确认是否可以接受追逐玩法。直到弯腰钻过卷帘门,进入到昏暗的密室里时,我都还没太当回事,心想“也不至于很激烈吧”,闷着头就开始寻找密文板。

还记得当时我一边低头翻找,一边感受脚下地毯模拟出的雪地脚感,暗自感慨布景做得真是细致,身后忽然传来哇的一声大叫,转头就看到黑暗里一个冒着冷光的坍缩体朝我急速冲来,吓得我也大叫一声,拔腿就跑。

500

第一人称视角里,我眼前真的就是这样的一副画面

据另一位稍远处旁观的队友说,在我尖叫着抱头鼠窜之后,NPC好像也一下子兴奋起来了,追人和大喊都变得更起劲了。大概是因为有了氛围担当的存在,密室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等到顺利逃脱后,大家也都忍不住想笑。

这让我觉得很神奇,因为在其它那些主打沉浸感的大型主题乐园,我一直有种很难形容的不好意思,连对着演员拍照都有点紧张。但当踏入集成映射的世界,我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氛围共振开始生效。

500

在萨卡兹肉鸽主题区域里,当看到虔诚的萨科塔修女跪在圣像前祈祷时,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放低了声音,完全被带进了肃穆的氛围里

类似的变化,并不仅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在我的观察里,有几位独自前来的预览观众,在最开始或许还略显社恐,但每当从一个游玩区域里出来之后,就好像经过了一轮加工,肢体语言看起来都会更放松一点,表情更兴奋一点,就这么渐渐地打开了自己——也有人字面意义上打开了《明日方舟》,自然地加起了好友。

也许是因为,比起传统的看、逛、拍体验,集成映射沉浸展更多地带来了一种和懂我的人“一起玩”的感觉。而对于观众之间合作程度的设计,也恰好处把控在了平衡点上,既能快速打破最初的沉默,但也不会显得太越过边界。

提到集成战略,最近绕不开的一个热门梗是“我的出租屋里真的很多蟑螂,但我认识的粥批真的没有几个”。

500

当up主提到集成战略时,弹幕上飘过一大片“这下看懂了”

这种热情无处安放的孤独,一次外向换来一生自闭的不安,恐怕每个日常线下单机作战的社恐人都曾经历过。

但在这次沉浸展上,交流的氛围已然铺垫到位,把个人名片欻地一下亮到别人面前似乎也不会是一件非常突兀的事。

因此,那些规格和形式上的突破、那些打造IP的野心或许可以先按下不表,这场沉浸展让我觉得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它拥有这样神秘的引力,能把玩家带到同一个线下空间里,不止玩梗,也真正的玩到了一起。

共同经历、共同反应、共同创造记忆,让这个被热爱和认同凝聚的社群,可以更深入地分享快乐,因而也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在走出沉浸展展馆时,上海傍晚的阳光依然晃眼。方才经历的那段浓缩了惊奇、欢笑、感叹与共鸣的旅程,显得更像是大梦一场。

身后这座我心目里的“主题乐园”,虽然会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后被悉数拆除,回归静谧的空场,但我也已经在期待,鹰角的造梦工程,不会就此停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