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罚单不断、行长突然离职,杭州银行的“稳”字去哪了?

500

在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格局中,杭州银行近年来却风波不断,一系列负面事件让市场对其发展前景产生诸多质疑。从频繁的合规处罚,到管理层的动荡,再到资产质量的隐忧,杭州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80万罚单牵出的合规顽疾

2025年7月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一纸罚单,将杭州银行上海分行推上风口浪尖。一张高达380万元的罚单,直指该行在7个关键业务环节存在违规操作 ,其中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个人贷款管理、票据贴现业务等5项被认定为“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在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中,本应严谨细致地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金用途合理性等关键要素,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却严重违反规则,这可能导致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评估出现重大偏差,一旦借款人出现经营问题,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便会急剧上升。个人贷款管理同样混乱,从贷款审批流程的漏洞,到贷后监管的缺失,都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隐患。

而在票据贴现业务里,银行本应严格审查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贸易背景的真实性,确保资金流向合理合法。但杭州银行上海分行的违规操作,无疑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罚单之下,7名涉事高管也未能幸免。从分行小微金融发展部门的总经理助理,到支行行长,再到公司金融、交易银行等核心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分别因个人贷款管理、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流动资金贷款贷前调查等违规行为受到警告和罚款处罚。这不仅反映出该行基层业务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暴露出管理层在合规管理上的严重失职。

事实上,这只是杭州银行合规问题的冰山一角。回顾2024年,杭州银行及其旗下分支机构、子公司收到的罚单接踵而至,罚没金额累计超过1200万元。违规行为涉及总行理财资金运用不当、投资同业理财产品时风险计量不严谨,分行流动资金贷款挪用、外汇管理违规,以及子公司杭银理财的产品运作违规等,几乎涵盖了银行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反映出其合规管理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难以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管理层动荡的连锁反应

除了合规问题,杭州银行的管理层也陷入了动荡之中。2024年4月,行长虞利明突然离职,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金融市场引发广泛关注和猜测。银行公告仅以“个人原因”简单解释其离职,且未按惯例表达感谢之词,这种异常处理方式加剧了外界的疑虑。

虞利明在杭州银行任职仅两年零三个月,其突然离职对银行内部管理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部门之间原本的工作协同被打乱,业务推进节奏被迫放缓。新的管理层在适应和调整过程中,可能导致一些既定业务战略的执行出现偏差,员工对银行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工作积极性受挫。

对于投资者而言,管理层的不稳定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他们难以对银行未来的战略规划和业绩表现做出准确判断,对银行的信心大打折扣,进而影响银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资产质量亮起红灯

杭州银行的资产质量也不容乐观,2024年年报数据敲响了警钟。房地产业不良率飙升至6.65%,较之前上升0.29个百分点,且在全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中占比过半,成为对公资产质量的沉重负担。当下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众多房企资金链紧张,项目停工、烂尾现象屡见不鲜,杭州银行此前在房地产领域投放的大量贷款面临着极高的违约风险,这些不良贷款可能会持续侵蚀银行利润,削弱其资本实力。

个人贷款方面同样形势严峻,不良率上升0.18个百分点至0.77%。旗下杭银消费金融的线上业务问题丛生,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其利息过高、催收过猛的投诉多达三千余条。过高的利息可能导致借款人还款压力过大,从而增加违约风险;而激进的催收手段不仅损害了银行的声誉,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杭州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01%,虽较2024年末略有上升,但与同期商业银行10.70%的行业均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A股上市城商行中也处于落后位置。较低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银行在面临风险冲击时,缓冲垫较薄,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大规模不良贷款,可能会面临资本短缺的困境。

杭州银行当前正深陷合规困境、管理层动荡和资产质量下滑的多重泥沼。要想重新赢得市场信任,实现稳健发展,必须痛定思痛,全面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稳定管理层,提升资产质量,否则在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杭州银行的未来之路将愈发崎岖。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