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谁更重要?
NO.2445 - 河西走廊与辽西走廊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走廊这个词汇,放在建筑学上或许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屋檐下高出平地的走道,或房屋之间有顶的走道。但如果换一种语境,这个词汇的分量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板块中,走廊这个词就十分敏感了。因为它是连接,或者阻隔了两个较大区域的狭长地带。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走廊都会成为区域热点所在。如果涉及到两个国家,往往会成为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但泽走廊,它把一战后的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的陆路联系隔开了。这条走廊也成为魏玛德国,以及后来纳粹德国与波兰矛盾的焦点,并最终引发了两国之间的战争,进而将整个欧洲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也许有人会说,纳粹挑起世界大战是迟早的事情,与但泽走廊的存在没有必然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但泽走廊,这场战争至少会推迟几年。那样的话,雷德尔计划中的舰队会走下造船平台,二战的大西洋战场的激烈程度会比真实的历史中强很多。
再比如印度如鲠在喉的西里古里走廊!印度执意吞并锡金,与中国在洞朗地区冲突与对峙的根源都在这条通道上。
这条走廊处在中国、孟加拉国之间的狭长地带中,是随时可以把动乱的东北各邦与印度本土隔开的存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使印度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置之不理,国内其他分离势力也会群起效仿,国家会陷入分裂的泥潭不可自拔,就像莫卧儿帝国后期那样;如果武力解决,这片区域形势复杂,大兵团和技术装备难以展开,即便最后能够取胜,消耗的资源也是海量的,更会恶化印度的地缘处境。
中国历史上在几条类似的走廊,也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些走廊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条:河西走廊、辽西走廊、藏羌走廊。其中藏羌走廊更多影响的是中国现在的民族分布,对中国文化、政治的影响较小。真正深刻影响中国发展轨迹,则是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但这两个走廊,哪一个更重要呢?
河西走廊地貌
漫漫来时路
▼
河西走廊在古代就是中原连接西域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原文化与来自欧亚其他地区交往的重要通道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通道。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原对河西走廊的认知都是一片空白。
在华夏传统的认知中,现在的甘肃已经最西方的存在了。夏商周三朝王室,春秋战国众多诸侯的眼中,黄河中下游,最多加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真正的华夏世界。西部更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比如《山海经》《穆天子传》。
直到西汉,河西走廊才真正被中原的精英阶层所关注。作为对秦汉大一统的回应,匈奴帝国在北方草原兴起,成为见诸于史册的第一个游牧帝国。
西汉时期,沿着400mm等降水量线,农耕民族政权西汉与游牧民族政权匈奴对峙起来。游牧民族自身生产力量的薄弱,决定了劫掠成为它们从农耕地区获得物资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使得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决定两汉与匈奴战略博弈的胜负手所在。
河西走廊
对于中原政权来说,河西走廊虽然气候干旱,却因为黄河水和高山降水、冰川融水的缘故,有着不错的农业。同时它也有着不错的畜牧业,现代中国最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就在这一区域。
所以自西汉以来,能否控制河西走廊对于中原政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对草原民族,这里也是十分重要。因为这里正好连接了四大牧区中的三个: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
与河西走廊相比,辽西走廊进入华夏世界的历史要稍微早上一些。它与中原的联系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关系密切。燕国作为西周最早分封的诸侯国,曾经与中原失联数百年之久。直到西周末年,燕国才再度与中原恢复联系。
彼时的燕国十分贫弱,面对山戎入侵时无力自保,于是向齐国求援。这也是齐桓公称霸路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开率军沿着辽西走廊拓地千里,首次将辽东地区纳入中原国家的统治范围。燕国据有辽东,实力得到增强。在战国的最后那段时间中,辽东成为燕国最后的堡垒。
时代变迁的见证
▼
中国历史从先秦开始,有着一个基本的趋势,那就是: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东移。这一趋势影响了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地位,尤其是战略地位的变化。
隋唐以前,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极为重要。即便不是首都,也是那种能够左右时势的存在。这种状态下,长安作为关中地区的核心,价值十分重要。这一状态下,河西走廊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
西汉时期,汉与匈奴之间长期对峙。汉初,受限于国力,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依然不断侵扰,甚至在公元前141年烧毁了汉朝的离宫甘泉宫。这就是汉朝深以为耻的凌辱之恨。
汉武帝即位初期,开始着手以武力解决匈奴问题。张骞通西域最初就是为了联络西迁的月氏,共同对付匈奴。虽然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却也收获颇丰,获得了大量关于西域的一手资料,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次探索行动为西汉应对匈奴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断匈奴右臂”,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斩断匈奴从青藏和西域地区获得物资的渠道。同时也可以与西域诸国联合,拥有现在伊犁河谷等处草原的西域诸国,也拥有着不弱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相当数量的骑兵。
河西走廊宜农宜牧,拿下的话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拿下这块土地,利益极大,可以改变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汉武帝大胆启用传奇将领霍去病。作为与兵仙韩信、杀神白起、大将军卫青并称的古代名将,霍去病虽然年青,却有着超越年龄的军事才能。他的战法战术可以看成最初级版本的闪电战,以一万骑兵给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好好上了一课。两次河西之战,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
靠着河西走廊,西汉向南压制青海地区的羌人,同时将触手伸向西域。此后,中原王朝逐渐确立了西域的统治秩序。河西走廊也彻底融入中原文化中,成为后世王朝控制西北的核心。
西汉以后,东汉以河西走廊为基地再次控制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因为远离中原腹地的缘故,一度成为汉文明在北方的堡垒。
到了唐代,河西走廊再度成为大唐兴衰的晴雨表。安史之乱前,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成为唐代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唐军从这里出发,向西不断开拓,直到怛罗斯之战。向南,河西成为唐军与吐蕃对峙的后勤基地。
安史之乱后,河湟地区被吐蕃侵占,关中的大门被撕开。在中晚唐的一百多年中,吐蕃军队对长安构成严重威胁,甚至一度攻占长安。直到唐朝最后的岁月,张义潮率领当地军民摆脱吐蕃的统治,重归大唐。
之后的岁月里,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河西走廊的地位逐渐衰落。但依然是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随着新时代“一带一路”计划的开启,这里也许在未来会再次成为中原影响世界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下降的时候,辽西走廊的地位逐渐上升。从战国到两汉,辽西走廊是中原王朝、中原政治势力向东北地区,准确说是向辽东地区拓展疆域的渠道。
燕国秦开拓地是第一次尝试,效果显著。东汉末年,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也沿着这条道路远征乌桓。这次行动让曹操收获颇丰,乌桓势力彻底瓦解。这个发源于东胡的游牧民族,成为曹操集团的大血包。曹军特种部队虎豹骑,就有不少来自于乌桓。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辽西走廊反而成为辽东地区政治势力入主中原努力的出发地。如果能够打通这一走廊,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力量伸向中原,甚至可能征服整个华夏世界。
第一个进行这一尝试的是鲜卑慕容部,也就是《天龙八部》中沉迷于复国的慕容复的祖先。作为东部鲜卑三部之一,慕容在压制了宇文部和段部之后,不再满足于做东晋名义上的臣子。349年,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发兵攻后赵,夺得幽州,并迁都于蓟,开始深度介入中原政治。
从此之后,东北地区的部族在完成一定程度的封建化后,都会尝试沿着辽西走廊进入中原。比如契丹耶律氏建立的辽政权、女真完颜氏的金政权。金国甚至灭亡汉族建立的北宋政权,建立起华北地区的稳定统治,时间长达一百多年。
即便不进入中原,东北地区形成稳定的政权后,都会成为中原王朝的潜在威胁。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崛起于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政权。这个古代扶余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鼎盛时的领土包含现在的辽宁、吉林两省大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完全具备与中原王朝一较长短的实力。
万一他们再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联合,就可以对中原王朝构成致命性的威胁。隋唐两代,历经四代帝王,耗时近百年,才将这个称霸东北亚的地区强权彻底铲除。
后来入主中原,建立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满清,最初也是崛起于东北的地方性强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又通过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厄鲁特蒙古诸部的支持,才有了入主中原的实力。
在面对这些来自东北地区的强大势力时,辽西走廊就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地理单元。尤其是中原王朝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北宋受限于燕云十六州陷入契丹的缘故,始终处于被动,最终陷入三冗的困境无法自拔,最终走向灭亡。
明朝更是如此。明末因为土地兼并、江南士绅作梗和国际环境变化,政府财政陷入困境。这时辽东努尔哈赤家族的后金政权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吞噬明朝军费的无底洞。为了筹措军费加征的辽饷,又让本就脆弱的北方农村经济崩溃,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起义。内外交困下,明朝陷入绝境,最终走向灭亡。
不过在明朝彻底崩溃之前,沿辽西走廊布置的宁远-山海关防线依然是清军难以逾越的障碍。以至于清军数次骚扰内地,都是取道蒙古,兵力受限,难以动摇明朝的根基。
总的来说,辽西走廊在东汉以后成为影响中国历史大势的渠道:一边是传统的华夏大地,一边是富饶的东北。在古代,只要有政权能够控制东北,掌握这里的资源,调动生长在这里的游牧渔猎族群,就有了逐鹿中原的实力。
到了近代,东北的资源为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年奉系军阀就是靠着这些,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军阀势力。甚至抗日战争中,日本也是靠着掠夺东北的资源才有实力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也是现在中国,如此重视东北亚地区局势的原因所在。
文化定乾坤
▼
到文化这个维度,河西走廊可能是国内独孤求败的存在。因为地处多种文化交汇之地、丝绸之路要冲,这里有着璀璨的文化。著名的马踏飞燕,就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混乱,河西走廊成为汉文化在北方的堡垒。这一地区的五凉政权(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虽然民族不同,都推崇汉文化的发展。
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走廊保留的汉文化成为北方文化的主流,并对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河西走廊上,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敦煌莫高窟更是深刻展现了大唐的风采,成为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瑰宝。
只要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存在,河西走廊的辉煌就不会褪色。
而辽西走廊受限于环境,基本没有产生独特文化的能力,连保存文化的能力也不具备。辽西走廊更像是拓展版的太行八径,只作为交通要道存在。
结语
▼
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都曾深刻影响历史:辽西走廊的政治影响更大;河西走廊的文化和民族交融上的作用更大。不过这只是个人见解,毕竟历史过于厚重,难以窥视其真实面貌。
号主正在做一个律师业务有关的项目,欢迎冷热的律师们加我微信potereio,大家一起发财。这次暂不需要公司法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