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学的一些思考

       古人的家是什么?就是以大地产为经济基础的强大宗族组织,并垄断了学术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耕读世家的内涵。中国传统社会就是以宗族为单位组成的,宗族本质上是社会组织形式。

      但宗族的组织以一姓范围,抵不过一神教会能超越各姓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组织结构。所以儒家文明在面临基督教一神文明沖击下失效了。儒家的宗族只能凝聚一姓的力量,其组织能力弱于基督教社会或者更广泛的说一神教社会。

      一个文明的社会需要有个社会组织单位,否则要失序。儒家和基督教充当了构造东西方各自社会伦理组织的作用

     不要看西方表面上是希罗色彩,其实他的底色是基督教的伦理和组织。

     近代为什么马列主义能战胜自由主义,因为他提供了一套新的社会组织结构,能起救亡作用。个人主义对如何组织是无能为力的。

    政治运行用不了儒家或基督教,但不等于社会组织单位的构造和运行用不了儒家或基督教。

    什么是人类社会。社会无非就是团体或组织。而政治是建立在社会组织的前提下的。明了于此就知道儒家并非只是门面毫无用处,否则早象其他学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朱熹为什么实际上胜出了陆九渊王阳明?因为他的学说最终成果是《朱子家礼》。家礼是什么,就是一套宗族组织制度。朱子的学说是续隋唐世家大族崩坏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宗族(家,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需知不论是儒家还是基督教都不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而是要提供一整套的社会组织架构。

    朱子是有贡献的。他的重构宗族,在元代发挥了作用,保存了种族和文明。朱子学说真正大行,是在元代。毕竟在儒家宗族面前,游牧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是散漫脆弱的。但儒家宗族的组织力在面对超血缘关系的一神教会的组织力时,又相形见绌了。

    同样也就知道儒家为什么近代失效了?因为宗族的组织力又是有限的,很难凝聚更大范围力量。

    而伊斯兰教社会虽然也受外来严重冲击,但他的一神教会的组织力量足以使他抗住压力。

   个人主义只在建立在组织的平台上才有意义,否则没有组织的基本框架,要么个人与个人互相撕杀,要么四分五裂抵不过外部沖击,一起完蛋。

   这样你就知道海外华人为什么很脆弱,不像其他族裔。海外华人很容易被同化,失去坚固的身份意识。但一神教信众却非常坚挺,很难被同化。这在于社会组织力的脆弱。华人的组织力超不出宗族的狭小范围。

   只有组织的力量才能保存文明和种族。

   传统真正的思想家同时又是礼学家。在西方就是法学家。西方大思想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法权理论。礼,法,无非就是一套组织的规范制度。

   所以说康有为的儒教设想所由出发的思路不能说有错。只是他的理论内容有局限。

  可以说毛泽东以新的理论形式一定程度实现了他的设想。

  

   对于中国而言,从清末以来就一直面临一个过渡,那就是从天下一统的伦理世界的世外桃源,进入到战国争霸的虎狼丛林世界。而这也是儒家礼乐文明失效的深层原因。礼乐文明是为了守成,因为天下一统已经消除了文明歧异的纷争,在一个小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了历史终结(或历史停滞?),因此大一统带来的历史终结,关注点只在伦理秩序建设上,这就是礼乐文明的作用。

     另一个过渡,是中国从建立在自然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社会,向超血缘关系的社会共同体的过渡。建立在自然血缘关系上的,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儒家在组织的范围上是狭小的,从而组织力不够,难于应付外部严峻挑战。而马列主义的先锋队理论为中国人提供了超血缘关系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范围广大的有凝聚力的共同体,其核心价值则诉诸“觉悟"和“解放”,从而形成强大推动力,团结一致应付外敌。     

    什么是“个体”?“个体”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综合的产物。集体提供了普遍性的因素,在超血缘关系的集体中才产生个体以及个人主义的意识。从自然血缘关系中走出的中国人首先要结成一个集体,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谈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问题。没有特殊性,普遍性就始终停留于抽象的层面,就不能具体化,就是没有生命的无力的幽灵。但缺少普遍性,特殊性也就失去了本质,没有了升华,从而沦为纯自然性的行尸走肉,无声无息的腐朽而亡。因此真正的关键问题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平衡,是凝聚力、归属感与个人独创性、活力的平衡。  

     在走向世界的中华文明,一方面要通过斗争哲学,通过生死之争,才能透彻感受和体验另一文明的终极本质及其限度,在此基础上也最终通过中华文明的礼乐文明的“仁”,最终实现和而不同,并行不悖,万流归海之天下一统(道统天下)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