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你们说世界会跟谁走?

500

要说2025年什么词最热,恐怕非“关税”二字莫属。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确定性”。

二任上台的特朗普较之第一任期其“不确定性”更甚。据美媒统计,到目前为止,美国关税政策相关立场和时间表已经改变了28次。

说一日三变确实有点夸张,但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28次改口。这也算是政府行为之最了。开始我们只是认为特朗普政策在出台前根本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现在看来,我们真是轻看他了,“不确定性”才是特朗普执意追求的结果。

为什么?这应该是很多人随之发出的疑问吧。

先说一个假设吧。

一个囚徒,当他面临是去死还是断一个指头的选择时,恐怕多数人都会选择断其一指吧。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囚徒困境。   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并非混乱,而是精心设计的非对称优势。通过制造政策迷雾,迫使对手在焦虑中不断选择、消耗资源,直至因误判而作出让步。    “不确定性”本质是商业谈判思维的政治化。虚张声势、极限施压、随时翻脸,旨在每一次博弈中榨取即时利益(比如单边加征关税、胁迫盟友提高军费等等)。    在美国实力相对衰落时,这种“不确定性”成了特朗普政府掩盖其战略短板的重要手段。

这种策略本质上是把国家政策当成商业谈判的筹码,用"疯子理论"制造威慑。

在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的对手中,只有唯一的例外,这就是中国。两轮谈判,双方同意把关税降到起点水平,执行时间至9月1日。

奇怪吧?但明白了个中原因就一点不奇怪了。在所有谈判条款中,逼对手站队美国是唯一不变的条款。对欧盟是如此,对日韩澳亦是如此,对东盟更是如此。是的,美国政府是在下一盘围堵孤立中国的大棋。当所有这些都准备好后,最后和中国摊牌的时刻就到了。

以现在的情况看,世界局势似乎并没有随着美国的意愿走,各国政府在站队问题上要么模糊,这要么拒绝。些国家中甚至包括美国的一些铁杆朋友。而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中国的“确定性”对策。

中国对抗“不确定性”的核心,就是构建一个可预期、可持续、互利共赢的系统性框架,将美国导入我们的节奏。

我们通过制度性开放与规则的绑定给世界一个确定性的答案。比如通过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推动“一带一路”规则标准化,将上合组织打造成一个稳定的经济合作组织,将经济合作嵌入多边制度框架等等。

任何企业或政府若因美国的胁迫退出中国市场,将承担重建供应链的确定性损失,而中国市场的增长是确定的长期收益。例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和荷兰的相关企业因美国胁迫而退出中国市场,就遭受了市场流失的的巨大损失。

而且中国是有执行“确定性”对策的底气的,目前来看五大硬杠谁也替代不了。

第一是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正在不断深化和扩展着: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无论是内需还是出口,中国市场都能提供充足的商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产队伍在不断扩大,他们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可预期的新的增长点。

第二是庞大的制造业打造的稳定的供应链:

中国在许多行业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能够高效地响应市场需求;

第三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投入巨资建设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第四是中国的创新能力所打造的新兴产业正在重塑世界产业布局: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以及传统制造业的智能重建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第五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从1953年开始,中国就一直坚持着五年计划的长元规划短安排,而且这种五年规划不仅限于国家层面,各个产业方向的长远规划和短期安排都在坚定地推行着。这就是中国的制度性优势。

如果说前面的几点别人还可以学,但最后这点别人无法学。

这种“确定性”的“锚定效应”给世界的资本和产业以一种强大的向心力。资本和产业虽然无法选择制度,但却抗拒不了市场和利益的选择。特朗普政府这种“不确定性”的政策威胁和恐吓,与其说是在为自己谋利,不如说在为中国帮忙。看看中国境内的一些美资企业逆风扩建 ,估计特朗普是要疯了。 美国政府为围堵中国而设计的政策最后可能恰恰把自己给孤立了。

可以预计,当美国还有相当实力的时候,他是不会认输的。中美之争还远没有到握手言和的时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