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十年”创业夯实根基,有人却说打基础用时过长
来源: 闲人茶社公众号 作者:拂晓
自从毛主席离世后,否定“前三十年”的声音就没有间断。从“饿肚子”到“关牛棚”,从“经济倒退”到“濒临崩溃”,有些人就像夏季树梢上的蝉,不厌其烦地鸣叫。
不料,信息化的到来揭开了空中的迷雾,在大量的数字面前,这些人不免感觉理屈词穷了。但是,这些以脸皮厚为特色的人岂能善罢甘休,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开始扯开嗓子叫嚷:“打基础用三十年,黄瓜菜都凉了!”
这些人本以为耍起泼皮别人就会束手无策。但他们想错了,凡是抹杀“前三十年”伟大成就的腔调,历史事实总会给予有力的反驳。
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不仅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更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框架,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这段被简化为“打基础”的岁月,实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奠基工程。若将中国发展比作一座摩天大楼,那么前三十年绝非只是“打地基”的漫长等待,而是完成了从地基到主体结构的全面构建,使后来的“装修”与“增高”成为可能。
前三十年中国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1952年,中国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仅为19.5%,到1978年已升至49.4%。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新中国建立起包括机械、冶金、能源、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构筑了中国工业的骨架。到1975年,中国已能年产2396万吨钢、4.17亿吨原煤、2566万吨原油,这些数字看似不高,却都是从近乎零起点实现的几何级数增长。
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仅仅用了27年便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这个速度惊叹了世界,岂是某些人一个“慢”字就能涂抹的?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所言:“中国在前改革时期取得的成就不容忽视,它为后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
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成就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体现在国家能力的质的飞跃。从不能生产一颗铁钉到自主制造“两弹一星”,从依赖洋油洋火到建立大庆油田,从文盲率80%到基本普及基础教育,这些跨越式的发展构筑了国家主权的物质屏障。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这些里程碑事件绝非“发展缓慢”可以形容。哈佛大学历史学家柯伟林指出:“1949-1976年的中国完成了现代国家建构中最困难的部分,建立了统一的主权国家并确立了工业化发展路径。”
正是“前三十年”积累的工业产能和技术人才,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融入了全球产业链。
在社会建设领域,“前三十年”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8岁,这一提升速度超过了同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人口,血吸虫病等传统瘟疫得到有效控制。全国扫盲运动使文盲率从80%降至25%,为后续发展储备了人力资源。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研究发现:“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在减少营养不良、提供基本医疗和教育方面,成就远超其他同等收入国家。”这些社会进步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健康、有文化的劳动力群体。
前三十年建立的经济自主权,使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避免了沦为依附性经济的命运。完整的工业体系意味着中国可以自主选择改革开放的节奏与路径,而非被迫接受新自由主义方案。
1978年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正得益于“前三十年”培养的技术工人和建立的工业基础设施。日本经济学家丸川知雄分析指出:“中国改革初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依赖于毛泽东时代积累的工业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这种发展路径与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回望历史,“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关系不是对立割裂,而是连续统一的整体。没有前三十年的工业化积累,就不可能有后四十年的经济奇迹;没有后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建设成果也难以充分释放潜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站在新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前三十年”,应当摒弃简单化的“快慢”评判,而要从历史长河理解其奠基性价值。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不仅留下了工厂、水库和科研机构,更铸就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
当中国今天面对国际风云变幻时,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前三十年”不是发展太慢,而是以一种深刻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事实胜于雄辩,那些仍想对“前三十年”说东道西的人,还是把嘴闭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