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6502.6亿元,同比增长20.3%

500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增长20.6%至1677.7亿个。

今日,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2025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进口8.79万亿元,下降2.7%。

2025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规模站稳20万亿元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4.5%,比一季度加快3.2个百分点,连续7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

2025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

2025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7.8万亿元,增长9.5%。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7027.9亿元,增长3.0%;集成电路出口数量增长20.6%至1677.7亿个,出口金额增长20.3%至6502.6亿元;汽车4287.2亿元,增长9.4%;手机3573.5亿元,下滑7.4%。

2025年上半年,我国石化、纺织等机械设备进口增速都达到两位数,电子元件等关键零部件较快增长,原油、金属矿砂等重要原材料进口量增加。

202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机电产品3.4万亿元,增长6.3%。其中,集成电路数量增长8.9%至2818.8亿个,价值金额增长8.3%至1.38万亿元;汽车减少32.4%至22.4万辆,价值金额下降37.1%至831.8亿元。

此前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当前国内集成电路产量呈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

2024年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为4514亿块,同比增长22.2%;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4.2%,在整体工业增速中领跑。

从区域角度来看,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集成电路出口占比越来越高,从2020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1%,这或许反映出产业链条的转移现状,一些制造业下游环节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而上游的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则逐步转移至中国。与此同时,下游制造业的转移,也规避了对欧美出口的一些关税壁垒,最终的消费者依然是在欧美市场。

IC设计在半导体产业中作为芯片价值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个环节的收入状况也值得关注。根据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收入3644亿元,同比增长16.4%。作为对比,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收入3069亿元,同比增长6.4%,即2024年国内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目前,国内集成电路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从企业分布来看,广东代表性企业有比亚迪微电子、海思半导体、粤芯半导体等,北京代表性企业有紫光展锐、大唐半导体、智芯微电子等,浙江代表性企业有中芯集成、士兰微、立昂微等。

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及底层工具软件、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化合物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已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带动佛山、东莞等地协同发展的“3+N”产业格局。其中,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在全省走在前列。深圳作为我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品的集散中心、应用中心和设计中心,设计业尤为突出,存储封测国内领先,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长三角地区是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以上海为核心,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二分之一,集中了全国50%多的芯片制造生产线,已经初步构建了集EDA工具、核心产品设计、先进制造、装备材料、高端封测服务为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长三角各地各自发挥所长,上海主要供应芯片,其优势在于芯片的生产和封装功能,苏州主要供应液晶面板,无锡主要优势是芯片封装,合肥等则以代工组装为主。

环渤海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以北京、天津等为主要增长极,当前,已基本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声明:本文系原作者创作。文章内容系其个人观点,我方转载仅为分享与讨论,不代表我方赞成或认同,如有异议,请联系后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