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割草机器人出口大涨近 60%,厂商如何“半路上车”?
10.1亿美元出口额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智能制造的新竞速
据央视网报道,中国智能割草机器人2025年第一季度出口额达10.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六成。
在欧美国家,割草机器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中国制造的智能割草机器人正在加速突破。过去需要人工埋设物理边界,如今通过App遥控、无边界设定,甚至还能进行“草坪打印”,产品完成了从“能用”到“好用”的升级。
Statista数据显示,美国拥有约1亿个庭院,占全球的40%;欧洲约8000万个庭院。相比之下,目前欧洲的智能割草机器人使用率约为10%-15%,而美国仅为2%。也正因如此,业内普遍认为,这场“从人工走向无人”的转型,刚刚拉开序幕。
风口虽来,并非所有企业都能顺利登机
对中国厂商来说,这轮增长意味着机会,也暗藏分水岭。
第一,技术驱动正在替代渠道驱动。以前谁渠道强谁卖得好,现在看谁技术稳、体验强。比如九号公司(Segway-Ninebot)的Navimow机器人采用RTK技术,在300平米草坪场景中,布局时间从5小时缩短至不到1小时。这背后是无人化控制能力的提升,而非传统硬件迭代。
第二,这是一场“换机潮”。用户从低端预埋线产品转向无边界智能产品,是从“能用”到“想升级”。谁能提供清晰的升级路径,谁就能拿到订单。松灵机器人2024年销量8万台,主打复杂地形适应和坡度处理,一年拿下欧美40万家庭订单,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功能战。
第三,门槛不低。虽然是蓝海,但进入门口是“高技术+高认证”。欧盟CE、RoHS,美国FCC等认证,每一个都是合规成本。模仿者众,真正通过认证的厂商并不多。而且毛利并不想象中高,一旦卷起来,缺乏技术壁垒的工厂很容易变成代工厂甚至淘汰者。
第四,市场确实在放大。科沃一年卖出超4万台割草机器人,海外收入增长186.7%。石头科技的G30探索版主打三维空间整理,在韩国拿下35.5%市场份额,这些数据说明,一旦产品做到位,是可以打赢海外本土品牌的。
怎么做?“半路上车”的厂商该走哪条道?
从公开资料与行业从业者的交流中,我们梳理出几条可行路径,并结合头部案例进行了分析。
第一步,要判断自己是“代工型”还是“研发型”。
如果是代工起家、模具熟、成本控制能力强,那么建议先从无边界RTK导航模组或激光雷达组件切入,做配套件或ODM。追觅科技就是这样:复用扫地机器人技术做割草机器人,零部件通用率超过50%,从而迅速降低成本,在欧美打出一片天。
第二步,是“组团式出海”。
大叶股份收购德国ALKO、设欧洲生产基地,是另一种思路。不是技术最强,但靠本地供应链与品牌组合,提升议价能力,2025年其欧洲市场收入占比已达40%。这是“重组本地资源、做地缘融合”的路线,适合已经有国际化经验的工厂参考。
第三步,轻量品牌直接出击。
安克创新的eufy E18割草机器人,以“易安装、自动避障”切入,首月销量破4000台,重点放在用户体验和视觉感知的“轻科技”表达,绕开技术高地,从亚马逊等电商平台起步。这适合有DTC经验的团队或有原始产品逻辑的工厂尝试。
第四步,深度垂直场景切入。
比如石头科技切的是“高端细分市场”:G30探索版定位三维空间智能收纳能力,主打日韩市场对精细庭院整理的需求。这不是拼价格,而是拼“极致体验”,需要对目标国生活方式有深入理解。
如果以上都暂时不具备,那么也可以先从“ODM+渠道合营”模式试水。部分美国小型家居品牌开始寻找有模具开发能力的中国工厂进行OEM定制。哪怕是原有做园林工具、电动工具的工厂,也可以考虑改装升级,不一定一步到位做整机。
不是风口推你,而是你能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今天的中国厂商,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爆款产品的出口增长,而是一次典型的制造业技术跃迁机会。
这场换机潮,看似关于草坪,实则关于自动化、关于智能场景的本地化落地。如果说2020年前,扫地机器人是“室内智能化”的爆点,那智能割草机器人,则是“户外生活智能化”的先声。
它背后,不仅仅是割草机器人的红利,还有喷灌系统、自动洗车、户外监控等一整套智能场景组合的可能。这才是中国厂商真正的机会所在:从单点爆品,走向系统性出口能力。
正如一位出口超过60个国家的工厂负责人说的:“做产品,是今天;做场景,是未来。”
比起看着风口喊口号,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上扎下根、在渠道中稳住脚、在产品上敢于先人一步。这轮智能化浪潮,终将奖励那些真正看得懂、扛得住、走得久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