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发文!这些专业,不再增设

麦可思研究

聚焦高校专业结构优化,及时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开展2025年度本科专业设置工作,6月30日对外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对本地区布点量大、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及相近专业,原则上不再支持增设,对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要尽快调整”。

呼应教育部优化专业结构要求,各省近年已陆续出台政策,对布点过剩、就业低迷或质量不高的专业严控新增,一批“红牌专业”被明确列入限制增设清单。

多省教育厅,公布“过剩专业”名单!

今年5月,甘肃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甘肃省关于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设置国控专业的学校要提前征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原则上除师范类、医学类院校,其他类型的学校一律不再新增设置师范类、医学类国控专业。2025年起,严格控制、逐步缩减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不再批准新增专业布点。

去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写道:2025年,高职专科原则上暂不新增小学教育类专业点,暂不新增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点,从严控制中医类专业点申报。

去年11月,湖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湖南省高等院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简称《两优方案》)。《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学科专业限制停招撤销计划,限制一批学科专业布点,对英语、法学、汉语言文学等全省布点超过30个的本科专业,医卫类、教育类中的国家控制布点本科专业和艺术类本科专业,以及全省布点超过30个、在校生规模排前15的高职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并逐年调减招生规模。

去年9月,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调整工作的通知》提到,2025年原则上暂不增设小学教育类专业,暂不增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其余国控专业从严控制(申报国控专业需取得省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全省布点超过15个的专业只减不增,超过10个的专业严控增量。

2023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发文指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及近三年就业去向落实率(扣除灵活就业)过低的专业不再增设,现有的专业由学校实施动态调整。全省布点较多、规模较大的专业要从严控制,原则上专业布点数超过全省本科高校数50%的本科专业不再增设。

我们对部分省份近两年来发布的专业设置优化相关措施进行了整理,多地教育厅公布的不再增设专业名单,具体如下:

500

一批“红牌专业”,已被限制新增!

6月11日,2025年版就业蓝皮书(包括《202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5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书中对就业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且市场需求减少或增长缓慢的红牌专业进行了展示。

202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公共事业管理、音乐表演、绘画、法学、美术学;2025年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美术教育、小学英语教育、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2024年版就业蓝皮书也对红牌专业进行了展示。2024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应用心理学、法学;2024年高职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美术教育、小学教育、小学英语教育、小学语文教育。

麦可思列出的近两年的核心红牌专业(本科:法学、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高职:法律事务、小学教育类、美术教育),在各省份的限制政策中均能找到明确的对应或紧密关联(如同类艺术设计、师范教育类)。特别是高职的小学教育类专业,辽宁2025年的限制政策直接对应了麦可思2024和2025年的红牌预警。

不过还需指出的是,各省份的限制名单范围远大于麦可思的年度红牌名单。这主要体现在:

饱和的商科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大数据与会计、国贸等,是各省限制名单中最常出现的“大户”。

过度扩张的计算机/IT相关专业:从本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等,到高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网络技术等,普遍因布点过多被限制。

医学类国控专业:临床、口腔、中医、针灸推拿、护理等,因其特殊性和资源需求,是政策严格控制新增的重点领域。

艺术表演类:除红牌的音乐表演、绘画外,舞蹈表演、表演艺术、播音主持等也常在限制名单(山东、吉林)。

无论是各省的限制政策(基于专业布点数、就业率排名、需求饱和度),还是麦可思的红牌专业(基于就业率、薪资、就业满意度等),其核心逻辑都是:该专业的人才供给已经远超社会需求,或者培养质量与岗位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

政策限制是供给侧(高校培养)的主动调控,红牌是需求侧(就业市场)的结果反馈,两者相辅相成。

政策调控往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就业问题全面爆发(成为广泛认知的红牌)之前,就通过布点数据、预警分析等进行干预(如对计算机类、商科大类的普遍限制)。麦可思红牌则是对已发生问题的确认(如连续红牌的教育类、艺术类)。

避免从“专业热”滑向“就业冷”!

各省份在制定专业限制政策时,该专业的布点数量是核心考量因素之一。观察近些年来高校新增专业的热点分布(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布点数量位居前列),对于高校在增设其他“热门”专业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教育部多年发布的专业增设数据可以看出,近些年本科高校新增专业呈现出鲜明的智能化与数字化双核驱动特征,人工智能以593个布点量位居绝对首位,与智能制造工程(321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02个)、数字经济(302个)等专业共同构成新增主力阵营,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工业智能化革命和数据要素市场的深度响应。这些专业集群不仅体现技术前沿性——如机器人工程(212个)、智能建造(197个)、网络空间安全(113个)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快速增长,更凸显跨学科融合趋势:金融科技(139个))嫁接金融与信息技术,跨境电子商务(127个)整合贸易与数字平台,网络与新媒体(170个)重构传媒生态,形成传统学科与数字技术的共生体系。同时,国家战略需求成为关键导向,集成电路设计(111个)瞄准芯片自主化,新能源材料(99个)与新能源汽车工程(97个)服务“双碳”目标,供应链管理(105个)回应全球产业链重塑。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专业在爆发式扩张中亦隐含结构性挑战,如人工智能等高密度布点可能超出区域产业承载能力,部分前沿领域因师资设备不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且技术迭代速度与四年培养周期的矛盾可能加剧人才供需错配。未来需构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配度、资源保障度、就业饱和度联动的动态调控机制,方能实现从规模导向向质量导向的转型。

高校需建立“需求—能力—预警”三角模型:以本地产业链需求为顶点,以自身资源禀赋为底边,以动态淘汰机制为安全网,方能避免从“专业热”滑向“就业冷”。最终目标:让新增专业从“数字军备竞赛”转向“精准供给侧改革”。

500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各省教育厅网站、各高校网站等

[2] 这些被红牌警告的大学专业,谨慎选择报考! [EB/OL].2025-06-25,搜狐网.

[3] 陈雅静 刘越 段丹洁. 多所高校裁撤或增设专业,新增专业紧跟时代潮流 .[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10-17.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