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造,制造繁荣!
(来源:图虫创意)
作者 | 1/6图片工作室
科学革命正在「重塑」制造范式!
这是当今大势,也是每个城市必须要仔细分析的问题,因为这涉及一个普遍性的发展问题——「制造业,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城市?」要回答此问,需先理解「制造回归」背后的真相。
首先看「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与网络正驱动以「信息文明」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无数智慧工厂互联,开启生产力解放新纪元。
未来回归的,将不仅是「制造」本身,更是「大数据-大算力-大连接」中涌现的新产业要素——我们对下一代制造真的熟悉吗?
▼
下一代制造的核心,是智能
(来源:图虫创意)
再看「回归」:新老工业革命交替创造新社会秩序。当「信息文明」碰撞「工业文明」,不仅是生产力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创新版图的全方位变革。
城市与其说迎接制造回归,不如说是为下一代制造谋划产业生态重构,是一次推动新生产力诞生的城市组织「范式跃迁」——我们对下一次变革的需求真的了解吗?
掌握新一代产业革命,才能掌握未来。本文将从解析「新一代产业革命」入手,以三组关键词为核心,思考和说明城市如何迎回制造业、应优先迎回哪些制造业的问题。
▼
新的生产力变革也是城市的组织范式变革
(来源:图虫创意)
01
「确定」还是「待定」?
答:「双向奔赴」趋势确定,但成功与否待定。这源于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生态的变革特性。
1. 确定的趋势:
科学奇点重塑制造格局
与传统「资源+劳动力→产品→市场」链式逻辑不同,科学奇点正重塑制造业。工业革命史显示,每次技术飞跃都带来划时代变革。
前三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实现了从人力到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的迭代;第四次工业革命(5G、物联网、AI)则推动物理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
AI领域,大数据与算力驱动机器学习能力指数级迭代;「万物互联」连接无数智慧设备与场景,将使制造业突破「智能革命」奇点,以颠覆性方式展开。
▼
智能时代带来的是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
(来源:图虫创意)
2. 确定的变革要素:
「智造」逻辑的颠覆性创新
▍生产资料与要素变革
「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是区分经济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融入制造全链条,技术从「推动者」变为「生产资料本身」。如ASML依靠持续光刻技术引领,从30人小公司成长为半导体设备巨头。
高技术密度需高「人才密度」,熟练工人不再是唯一核心,懂技术、懂生产、具跨界整合能力的「原型设计师」「产品研发者」「黑手创新工程师」成为宝贵资源。
苹果产品的问世,既需Jony Ive等设计人才,也需「贾尼切克们」的专业制造技能与创新思维。制造回城,因「人才」要回城,城市能提供所需「人才密度」。
▼
ASML公司所在地荷兰的科技之都——埃因霍温
▍生产方式变革
高技术密度产品叠加互联网催生的新消费浪潮,加速市场偏好更迭,倒逼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及交货周期缩减。
「重资投入、大量采购、规模生产」的大规模制造红利降低,「个性订单→按需生产」的「敏捷制造」成为满足个性化消费的最优解。新技术(客户导向软件、CAD、工业软件、数字化工厂、增材制造等)使敏捷生产在经济上可行且高效。
▍生产组织变革
万物互联将智能化生产单位连接成庞大「产能共享」网络,实现跨时空精密协作、强强联合。企业或城市无需追求「大而全」,可在细分领域轻装上阵做到极致。
手机(如苹果整合日本、韩国等多家供应商,由富士康总装)和汽车(如特斯拉整合全球100多家供应商,涵盖动力、电驱、车身等各部分)已是「产能网络」的弄潮儿。未来产业云、工业互联网、工业标识体系完善将惠及更多行业。
▼
智能化弱化了传统的城市地理区位限制,
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嵌入产能协作网络
(来源:图虫创意)
3. 「不确定性」主导的智造时代
在新科学革命引领下,制造业在生产资料、人群、方式、组织各维度发生从「制造」到「智造」的颠覆性改变。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本身,技术、人才、市场都是潜在变量。
诺基亚的失败在于固守传统,错失移动互联时代变革。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以「技术思维」颠覆传统,开创电动汽车时代,但又迅速面临比亚迪、小米等利用智能化、生态化优势带来的挑战,比亚迪2023年销量已超越特斯拉。
综上,城市要如何应对这些确定与不确定?技术迭代、赛道重置、生态重构是常态,城市讨论「制造回归」,远非简单「招回」,而需在「智造」浪潮中,摸清「不确定时代」本质、把握机遇、对冲风险。
▼
曾经「省内落后」的宁德,
其快速崛起印证了技术迭代时期的城市发展不确定性
(来源:图虫创意)
既然如此,「不确定时代」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后面的一组关键词——
02
「回归」还是「重塑」?
答:城市既是智造「回归」的「吸引者」,也是「重塑」智造生态的「颠覆者」。
不论作为吸引者,还是作为颠覆者,都体现了城市与智造之间新时代的辩证哲学关系,其中就蕴含着「不确定时代」的本质。
1. 今天的城市,
在产业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技术驱动下,城市不再仅提供传统生产要素,而是连通科技、人才、创新、产业、服务等新智造关键要素的载体,是新生产资料提供者和新生产关系整合者。在新产业生态中,「没有低端的产业,只有停滞的创新」。
▼
纽约硅巷是城市促进创新的典型代表
2. 要读懂「不确定」,
关键要理解「创新涌现」
未来智造「不确定」的本质在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引发的「创新涌现」现象——简单个体行为产生复杂、有序、整体性结构。
科技创新及其主导的产业发展呈现涌现态势,看似不相关的创新相互促进影响,技术裂变叠加数字系统中的信息、资本流动,加速新兴产业创新生态形成。
彼得·戴曼迪斯描绘了由新技术(AI、机器人、VR、新材料、量子计算、3D打印、区块链等)指数增长、跨领域加速融合、人类社会互联「三重原力」塑造的创新涌现未来。
3. 「不确定」的本质,
就藏在智造的涌现逻辑特征中
▍多元主体驱动创新
「蚂蚁战胜大象」成为可能,小企业、小团队、独立实验室等站上驱动智造的牌桌。即使在制药领域,大量新药也源自小型生物技术初创公司。都市智造企业涵盖研发测试、生产、市场服务等多元主体,成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
波士顿肯德尔广场,生命科学的创新圣地
▍分布式跨界创新模式
创新已从「中心化」趋向「分布式」,单一学科越来越难以突破前沿复杂技术与科学,多学科与跨界碰撞成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途径。
因此,传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创新」的「链式创新」被打破,转向更为开放的「多线程创新」(跨领域合作、市场反馈、产业链微小创新等),「系统性创新」时代来临。
▼
新能源汽车产业看似是传统汽车产业的「电气化」,
实则是智能电子设备的「汽车化」,是系统性创新的代表
(来源:图虫创意)
4. 城市的角色+智造的涌现逻辑=智造回归城市
城市应扮演「创造涌现的推手」,而非「直接下场的玩家」。诞生涌现的关键在于「规模」与「融合」。杰弗里·韦斯特的《规模》一书揭示城市规模效应(基础设施亚线性节约,社会经济超线性增长)。
布鲁金斯学会报告《创新区的崛起》强调「融合」(如IT+生命科学/能源/教育)创造新产品、技术和市场。科学基础的新智造领域尤其需要规模与融合(如无人驾驶是多学科技术融合结果;基础科学也通过制造产生效益)。
空间密集、功能混合是孵化新智造的秘诀,也能促进原型制造、测试、展示、试生产等环节高效协同(如GE全球研发中心保留生产制造能力)。
城市需遵循「集多元、极混合、高密度、成规模」法则,打造易于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集聚互通的「新产业公地」,助推新智造「回归」或「诞生」。
▼
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上海模速空间所在的上海徐汇滨江西岸
(来源:图虫创意)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应该扮演好三种角色:
▍创新中枢(Innovation Hub)
城市应当提供创新平台和支持系统。第四次工业革命下,技术渗透广度、深度、速度空前,产品创新加速,「高技术、定制化、小批量」生产时代设计研发难完全编码化,智造企业急需吸收外部知识。
无论是硅谷的创新网络体系,还是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这种共性技术平台,还是美国「Manufacturing USA」网络,都设置在主要城市中,促进创新。搭建驱动智造系统创新的共同能力,是城市必经之路。
▍系统集成者(System Integrator)
城市应当提升测试、转化、生产、销售等系统能力,对接研发与生产,避免「创新的围城」。尤其对「工艺嵌入」或「工艺驱动」型创新至关重要。
地理邻近利于产品原型快速试制、测试和扩大生产,智能化生产也能提高制造环节附加值,提升制造能力对城市经济效益的显著拉动。
如,东京建立发达生产服务业体系,设各种专业平台(如东京都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研发委托、技术试验、人才培训等;知识产权综合中心促成果转化),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价值,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制造业企业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小型专业制造企业网络。
▼
东京大田区,是专精特新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地
▍潜力孕育者(Potential Incubator)
城市还应当填平「创新裂隙」,为无「市场准备」的颠覆性技术(如量子计算、材料基因组学、非硅基信息材料等)搭建产业化桥梁,抢滩未来智造。
事实上,这比传统产业转化风险更大,但回报也更可观。如,麻省理工提出「创新园圃」理念,「用空间代替资本」建设产业孵化空间。加州「回旋加速器之路」项目提供对硬科技从研发到验证再到商业化的全方位支持,链接大学与产业伙伴等。
同时,孵化「需求增量」型智造,利用城市生活消费场景催生新赛道。对科技、智能、便捷生活追求催生智能家居千亿级市场;相应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防晒需求激发新型纤维、纳米、纺织技术研发,未来可能出现智能、温湿度响应型防晒衣。
▼
纽约百老汇的演艺活动刺激了
创意产业、演艺设备制造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来源:网络开放平台)
既然了解了什么是「不确定时代」的本质,就要了解,如何抓住这些本质,这就涉及到下面的一组关键词——
03
「生产」还是「生活」?
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有些人可能听了这个答案会不同意。毕竟过去几十年来,城区与厂区分隔几十公里,各成一体的布局遍布全国,甚至全球!这不也好好地运行下来了吗?
▼
工业区与城区分隔远离曾是过去的常态
(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从工业时代进入科技时代的今天,过去的旧模式已经越来越没有产出,甚至在阻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生产与生活不能再只是二元看待的两个独立部分,更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这就是——
1. 「智造生态」的系统性思维
智造回归是全生态重构,需「规模」与「融合」。城市拥有丰富「新质生产要素」(人才、机构、企业)和场景密度,是创造涌现的最佳载体。
城市需放弃严格产业链筛选、跳出生产思维限制、淡化统计口径,构建功能齐备、要素互联的新生态系统。
抓手是在标配动作(争取核心资源、精准招商、完善营商环境)之外,最大化自身「生产」与「生活」要素密度优势,构建利于智造自聚集、自生长的「系统能力」。
▼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科技明星城市,
无一例外都是「不设计创新,只搭建要素与场景」的城市
(来源:图虫创意)
2. 三大抓手,构建城市的智造生态
▍构建丰富的「产业生态雨林」
硬核「锚机构」:这是带动创新的关键,可以是大学(波士顿-MIT/哈佛)、研究机构(奥斯汀-Sematech)、领军企业(埃因霍温-飞利浦),甚至是「锚团队」或「锚人才」。拥有锚机构不保证成功,但可以起到发动机的作用,城市需全力吸引或发展。
发达「生产性服务业」:城市需要通过精准产业服务加速创新生态涌现。挖掘城市服务基础,将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影响力传递到制造全产业链。
城市既是公共资源「提供者」,也是「联系者」:如建研发中心/专利池集中风险;建平台机构互通人才、需求、技术信息;建共享实验室/测试设施;建概念验证中心评估商业价值并提供定制化支持。
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是城市发展智造的必选项,有时比定点招商更重要。
▼
全国多地出台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计划或政策,
尤其是制造业传统优势地区,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
(来源:图虫创意)
▍打造多元的「场景孵化城市」
技术赋能传统都市工业: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高密度的载体,其生产生活图景本身就是创新的「问题发生器」和「需求孵化器」。
伦敦文化消费场景激发创意经济(年收入522亿英镑);纽约保留大量都市制造业(印刷、服装、食品加工等),曼哈顿中城形成时装区。
城市可保留并升级小型化、轻量化、污染少、占地灵活的都市制造业,它们与都市经济生活互动,增添城市魅力,强化品牌形象,并承载就业。
城市可将科学嫁接生活型都市制造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实现工艺升级(如东京将成熟技术用于有前景的生活型都市制造领域,诞生柯尼卡美能达等企业)。
▼
伦敦西区是著名的文化消费场景区域,
带动创意经济的高涨
打造产研测一体的「生活实验室」:将城市定位为科技成果「试验场」,将研究创新整合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就能促进新技术在真实情境下的体验、原型设计、验证、优化。
如荷兰埃因霍温利用飞利浦照明技术及企业资源,将城市公共空间、大型活动打造成技术融合试验田,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多领域技术集成的「智能光网格」。
▍打造宜居更宜业的「社区商务城市」
「高密度融合」是社区商务城市的一大关键,这不仅是产业发展要求,也是新一代人才的诉求。年轻人追求工作生活平衡(WLB),看重消费、社交、文化、娱乐等多元都市生活方式交融,关注文化娱乐活动、生活性价比、商业发达度、生活新鲜感。
Z世代和千禧一代喜欢技术含量高、社交媒体融合度高、具灵活性的工作场所,而非完全远程。人才选择工作,也在选择生活,需要「和工作的人一起生活,和生活的人一起工作」。
▼
全球众多新兴的都市科创区
都具有「高密度融合」的特点
(来源:图虫创意)
城市需要构建一种对年轻人才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新形态,通过强调用地功能混合、突出宜人街区尺度,增加交往空间把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凝聚在一定尺度范围内;最终形成内部联系紧密、工作生活功能兼备、服务设施完善的城市新形态——
这种极具「工作生产力」和「生活烟火气」的城市,因其社区的社会和空间组织形式,就叫做社区商务城市,也被称为商务社区城市BCC(Business Community City)。
▼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商务社区城市的代表之一
尤其是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而言,若想生活生产两手抓,就必须充分利用未来制造业小型化、轻量化、污染少、占地空间灵活的特点,打造产城融合的新社区。
这种新社区,可以是囊括生产生活功能的「超级城市综合体」——国内外近些年涌现的「摩天工厂」,把智造企业的各项生产环节以及员工的生活娱乐聚集在高层大厦中,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还同时满足了产业和生活的双重需求。
如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以堆叠式厂房的形式,将三层楼面组合为一个功能完整的生产单元,并在配套员工宿舍及休闲运动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工作-生活-娱乐」的一体化。
再如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奉行「全至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一方面打造了建筑面积约16万㎡的研发生产区,将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创新链」整合在一起,做到了「你的上下游,就在你的上下楼」;
另一方面,同步开发了约1.3万㎡的生活配套区,打造满足品质化人才居住、交往、商业休闲的公共社区。
▼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
「城市综合体」之外,还可以「把智造嵌入社区」——即把拥有3D打印、激光切割等多种类小型数字制造设备的「微观数字制造平台」植入城市社区之中,构建人人皆可创造的共享制造网络。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已经在尝试建设基于上述分布式制造网络的城市「Fabcity」。
在这个约一平方公里的FabCity试验区内,仅植入了多个Fablab(即可以从事设计再生产的小型数字制造平台),同时还依托开源的理念,将本地工作室,研究中心,设计机构和本地生产商被连接到一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从设计到制造的闭环。
依托共创共造共享模式,试验区已经成功完成了从生活消费品到城市家具,再到城市智能设备等的定制化生产。
无论何种形式,小型化、分布化智造为未来高度融合的城市形态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的城市必须思考「生产,生活,我都要」的答案。
▼
巴塞罗那22@创新区
(来源:图虫创意)
04
结语
科技进步使制造业充满变化与未知,令大都市对未来产业发展感到恐惧。曼纽尔·卡斯特利斯指出,重大技术变革时,人们常因对其影响无知而不知所措。然而,拥抱新制造是迈向大都市未来的必经之路。
这解释了为何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虽服务业占比高,仍是重要制造中心,并持续努力促其回归。
如《伦敦规划2021》提出「工业建筑面积零减量」策略,市区大型商业开发需混合工业空间;美国「工匠分区法」为纽约创造10处制造业空间;欧盟倡导发展「生产型城市」,市区布局更多制造业空间。
对中国城市而言,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C位、就业倍增器,更是「实业兴邦」使命所系。城市必须成为发展「创新为引领,制造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的主力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