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收入下滑这么严重的吗?

文/挪威

周末和一个医生朋友一块儿吃饭,他跟我说他们这一行去年收入下滑很严重,我知道这几年医护群体行情不是很好,但我觉得也不至于用到「严重」这种词吧,然后他让我去查查数据。

查完之后,我也很惊讶,医护人员的收入下滑这么严重的吗?我看了一份医学界出品的《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调查报告》,有接近60%的医务人员收入下滑了,而2023年这个数字是37%。

换句话说,一年超过了20%的医务群体加入到了降薪浪潮中,涨幅挺大的说实话。

500

从具体条目来看,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降薪幅度其实超过民营医院。

从城市来看,非北上广深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医务人员群体降薪比例最大,63%的人都降了,也就是说降薪范围,主要集中在非一线的省会和直辖城市医务人员。

但其实北上广深的医生也在降薪,2024年年底的时候,财新就报道过广州和深圳多家三甲医院医生降薪的事儿,而且幅度基本超过30%,这可不小。

500

最后值得关注的是,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降薪比例高于一级医院,二三级医院降薪比例普遍超过了60%,大医院医务人员降薪现象更明显。

这些和普通个体有关系吗?关系太大了,虽然说医院是个神圣的地方医生是个神圣的职业,但再神圣也得吃饭,也得养家糊口还房贷教育小孩,老年化加重进医院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但医护群体收入在减少,同样的钱办加倍的活儿,怎么相信医院能办好?

我直说了吧,很难办好,所谓多方共赢就是正确的废话,钱少了活儿多了效率还得跟得上,怎么办好?你不能只在甲方给你这么点钱让你当牛做马的时候才说这么点钱能办什么事儿。

这个逻辑适用于每个行业,所以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身边的朋友,都能明显低感觉到这一点。

我自己,做个小手术,也有后遗症;一个认识的邻居,生孩子的时候在广州某三甲医院,因为生产不是很顺畅护士好像直接是把婴儿拽出来的,结果把右手的臂丛神经给拽断了。

当然我知道这种事儿算得上医疗事故了,归结为收入有点显得敷衍,但可以明确的是,收入继续下行,老龄化加深,大部分医院的服务质量都会下降,不管是漏诊误诊率也好,还是其它的。

挣不到钱的时代,最值得做的最有性价比的事儿,就是健康饮食和运动,以及保持好心情。既然都挣不到钱了,就不要老透支自己了,挣来的钱还不够治病的。

不少医生朋友都跟我说,对医生滤镜要打碎,说白了大家都打工人,至于医院,本质上就是流水线式作业的工厂,有病了,描述症状,开个单子检查,根据指标,找对应的病因,再根据这个找对应的药物,或者选择收入介入方案。

这是一整套非常成熟的流程,保养人和保养车,也没有什么不同,医院就是人体的4S店,这是我现在的理解。

那怎么办呢?分享一个我的思路,就是把医院换个概念看,不要当成治病的场所,当成保养的场所,老一辈经常说少往医院跑,指的是少往医院治病,但你可以当成保养的场所,这个思路强调体检和营养评估的重要性。

身体本质上也是一套系统,饮食运动和睡眠,特别是饮食和睡眠,几乎和大部分疾病都紧密相关。别的不说,你就会发现经常吃油炸食品的群体血管容易出问题,所以更需要补充欧米茄-3,这里的重点是油炸食品经常吃就是不好,以及欧米茄-3缺乏也不好。

有一本书,叫《生活方式医学》,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写得挺好,饮食运动以及其它生活方式如何影响我们进医院的频率和状态。

医院可以治病,也可以单纯用来保养,我前阵子去医院查了一下自己的营养状况,发现还真是却不少营养素。

比如钙和维生素D我都缺乏,这么些年直到今年我才认认真真地摄入牛奶补充蛋白质,医生也很直白地告诉了我这东西缺乏的可预见性影响是什么,就是骨质疏松,就是容易骨折,50岁之后上个厕所撑一下咔骨折了,在那个年纪会要人命。

这就是我的应对方案了,不想把医院当成治病的场所,就把医院当成保养和检查的地方,成本最低,受痛苦程度最小。

另外我提醒大家不要活在自我假设的世界里,我以前深受其困扰,自我假设通常是这样的,(假设)自己每天跑跑步就好了,(假设)自己每天多站一站就好了,(假设)自己每天多吃点蔬菜就好了……有人几十年都活在这种假设里。

我觉得得醒醒,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做不到就要去找替代方案,否则会一直活在这么个自己给自己画饼的世界里。

例如我的工作环境就是无法给我提供足够晒太阳的时间,再加上现在也热自己一般不想出去,那怎么办?老老实实补充维生素D,食物补充也可以,补剂补充也可以。

这里是 -- 新90后的另一番天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