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肯定孩子教育问题的根源不在家长

之前自己没有孩子和孩子还小时,了解到社会上各种鸡娃的情况,逐渐形成这样的认知,鸡娃造成家长和孩子双重压力都是由80后、90后家长输不起的焦虑造成,但现在孩子经过初中学习和即将步入高中阶段,猛然醒悟过来,这其中根源不在家长,而在当下的中高考改革。

80年代的中高考,绝大多数家庭温饱都成问题,家长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吃饭问题,能吃饱穿好,大多数人就满足了,而且家长也没有太多精力聚焦于自己孩子教育,所以那时孩子的教育处于放任状态,愿意学、学的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最多去拜托老师把自己孩子教教好,同时那时如苏步青、钱学森、于敏等等顶级科学都在当打之年,而且道德水平远高于常人,学术界、科技界、教育界在他们的带领下,真的完全像大乘菩萨那样,用不求回报、普度众生的心态改进各类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等,生怕学生学不好。

到了90年代,大家物质条件慢慢变好,许多家庭开始重视小孩教育,但这时候家长还是老一辈心态,能学就好好学,家庭从财力、物力、精力方面全方位支持,但学不进,就去好好的学一门手艺或者当兵去,别整天像个二流子在社会上瞎混。这段时间,老一辈们虽然老了,但大多人还在,他们培养的学生还能继承他们的心愿,所以这辈人仍然在用心去改进各类教材、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等,也生怕学生学不好。

个人认为90年代的750分,3+2高考模式差不多是最好的高考模式,学生一是学习负担相对较低,二是区分度大、筛选效果好,为什么我认为这段时间高考模式是最好的,因为每门课是150分,尤其是数理化,缺乏点小天赋的学生,无论如何刷题,即便把试卷和习题集刷到冒烟,用高考难度和区分度的试卷考试,最多130分,多数小孩只能110~120分左右,为什么我这么认为?因为大家去调查这么多年的高考喜报,你会发现满分150分的数学试卷,即便像江苏这边南京大学或东南大学,有大量学生的数学高考成绩是达不到140分的,但你去调查现在满分100分的物理试卷,别说南京大学,就是南师大,一堆人考到90分以上,当年你去调查看看,有多少人能把物理考到140分以上,所以这个时间段高中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生物学科和地理学科边缘化,对学生教育和学科发展不好,有点问题。

问题是到了2000年以后,确实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代,家庭几乎全方位的重视与投入,若这时的高考仍然用750分,3+2模式,时间一长,家长们发现无论怎么投入和刷题,150分的试卷,尤其是数理化,也最多120分左右,我认为大家慢慢会放平心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可能被教育部门,或者相关利益者看到了和捕捉到,开始了所谓的高考改革,不停的折腾,折腾什么?

主要是把吃天赋的物理的权重降低,甚至高考难度降低,加大语文和英语的难度,这两门与物理相比,不怎么吃天赋,可以通过家庭的大量投入和课外补习,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这样一来可以对城里的中小学极其有利,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城市化,把年轻人赶往城里,同时现在的老师尤其是编写中小学的大学老师,名义上是老师,本质上都是商人,本来生物、地理、政治之类的课程与时俱进改革就可以了,非要把数理化教材和知识体系全部打乱重来,这就印证了老人常说的“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水中鱼多搅浑水,世上官多不太平”一句老话,这些培训机构与老师为了名闻利养不停地在里面搅扰,倘若不改革,如何养活地方上的出版社?如何为大学老师提供课题?如何设置项目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怎么毕业?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把家长搞得心力交瘁。

其实为了克服生物、地理的边缘化,完全可以结合现在综合评价招生,把90年代的高中会考难度适度加大,适当加入简单的高三内容,然后在综合评价里要求生物、地理的分数要达到多少分才可报考好学校,例如,一个理科生,必须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的高中会考成绩达到90分以上,才可以参加清北的综合评价招生,这样一来仍然会有很多孩子会在高一、高二阶段认真学习自身高考不考的几门功课,甚至提前预习高三内容。但现在的小高考甚至不如我们当年的高中会考难度,文理分班选课后,大家几乎不学习不考的功课,临时抱佛脚冲一下就能合格,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一个理科生,物理、化学、生物区分度不够,另外3门,只有150分的数学需要点天赋,语文英语大家就不停地重金投入就能取得好成绩,你说家长和孩子能不累吗?最典型的当年的江苏高考480分改革,完全是胡搞,据说现在上海也是差不多,加大语文和英语的难度,弱化数理化难度,让大家切身感受到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补习投入对高考成绩提升的帮助,哪个家长愿意放弃?倘若数理化加大区分度和难度,无论怎么投入都考不到120分,家长又不傻,时间一长,就会把家庭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提升上,全职妈妈该上班就去上班。

一句话,高考改革你要让家长们发现无论怎么鸡娃,最后发现都没太大效果!你说家长们是钱多了没地方花,还是咋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