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姐夏天也能穿薄纱吊带,真的假的?

500

最近,全国都开启了高温模式。

现代人尚且能用空调风扇,穿背心短裤凉鞋,可在我们印象里保守的古代人,又会穿什么,靠什么消暑呢?

最近看到了几幅画,完美解答了我的困惑。

原来古代人没我们想的那么“封建”,夏天也能光膀子穿吊带!

500

古人也能光膀子穿吊带?

大众印象里总穿宽袍大袖、裹得严严实实的古人,夏天穿着竟然这么开放?

古代男子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世家子弟,都会在夏天选择打赤膊,穿“透视装”。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宋人赵伯驹的《停琴摘阮图》中的执扇的贵族男子,斜披着薄纱袍,上半身若隐若现。

500

还有身穿薄如蝉翼的透视装的男子,袒胸露乳,清凉感溢出画面!

500

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中,一位文人悠闲自在仰卧在凉榻上。

他袒胸、翘足,闭目养神,正在酣然入梦。

500

而《柳荫高士图》中的名士,穿搭乍看神似背带裤,相当清凉。

500

女性也会穿轻盈的衣物,脖子胸口或者手臂时常会裸露在外,穿薄纱吊带。

不仅唐朝这种开放的朝代如此,礼教森严的宋明清也不例外。

不信你看明朝尤求的《荷亭消夏图》,女子赤着上身,在藤椅上半躺,欣赏荷塘美景。

500

宋代《荷亭婴戏图》里的夫人,穿的是轻纱褙子,这种衣服腋下开叉、走路带风。

500

清代孙璜的《团扇仕女图》局部,女子外罩清透薄衫,红色抹胸若隐若现,有种朦胧的美。

500

各种薄纱做的衣服,是有钱人的夏日时尚单品。

据史料文献记载,明代的严蒿被抄家的单子里就提到了一匹大红妆花斗牛蕉布,可见醒骨纱在当时已量产。

醒骨纱的好处是轻薄透气,但它也是最早的透视装。

500

为什么能穿得这么开放?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人在公私场合穿着是有区别的。

女性穿着清凉仅限于室内或者内院,不能让外人看见。

500

男性见皇上的时候也不能穿透视的纱衣,要穿保守的款式。

《清稗类钞》中就有记载:京官遇派查事件或召见,虽盛暑,亦不得衣亮纱。恶其见肤也,以实地纱代之。

500

气候炎热是古人穿着保守的客观原因。

据《中国气象史话》载:清乾隆八年,从五月开始,华北地区就出现了罕见的酷热天气。七月二十一日,直隶天津镇总兵官傅清在给乾隆帝的奏报里写道:“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

天气这么热,又没有效果立竿见影的制冷设备,为了舒适散热,大家不得不选择开放、轻薄的穿着。

500

古代的穿搭虽然总体比现在约束多,但也存在阶段性的开放。

比如唐代受胡风影响,审美包容,女性地位提升,可以穿 “低胸装”,裹紧上半身后外面加华丽衣服,既显身材又凉快。

宋代市民经济兴起,推动便服革新,像褙子这种直筒剪裁的服饰不仅凉快还能淡化曲线,也相对符合“含蓄”的伦理要求。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醒骨纱等奢侈材质流行,成为时尚穿搭。

500

对于贵族阶层和富裕人家来说,穿着轻薄、精美的衣物也是彰显身份地位的方式。

他们能获取高品质的面料和制作精湛的服装,通过穿着独特、开放的服饰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高贵身份。

500

对平民而言,穿搭最主要就是要实用。

南宋《蚕织图》中劳动妇女穿窄袖衫配旋裙或阔腿裤,裤腿侧开衩设计利于散热和活动。

这个设计后来还逐渐被贵族采纳为日常装束。  

男性赤膊也属于劳动常态。

唐代《步辇图》中抬舆侍从、宋代《茗园赌市图》中商贩都是坦胸露臂的。

500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既然贵族女性是在内宅才能穿比较透、比较露的衣服,那画师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能看见,能画出来?

500

画师是何身份?

首先,宫廷画师是有职务特权的。

他们类似御用摄影师,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记录皇家生活。

比如南唐的周文矩,作为宫廷画师,可以合法记录后妃、宫女生活。

而且很多宫廷生活场景其实是画师之间代代相传的图式,并非亲眼所见,比如杜堇的《仕女图》,实际就是临摹了周文矩的《宫中图》。

500

贵族家庭会聘请画师为妻妾绘制肖像或行乐图。

画师在特定场合(如节日、宴饮)可短暂进入内宅。

民间职业画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会创作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包括描绘女性生活的画作。

明代唐寅、仇英等画家常以青楼女子为模特,她们衣着开放且可公开接触,对这些女性的描绘也会被迁移到其他画里,比如仕女画里,满足市场对“香艳”“时尚”的需求。

500

画师也会根据文本进行想象绘画。

比如《金瓶梅》画中的闺阁场景就不是实地观察到的,而是画师依赖文字描述、通过想象呈现的深宅生活。

500

贵族内宅穿薄纱,市井街头打赤膊,褙子自带“空调模式”,古人夏天才不是你想的那样层层包裹!  

画师笔下的这些清凉瞬间,妥妥颠覆了我们对古人的刻板印象。  

看来无论哪个时代,对抗酷暑的智慧,都带着点实用主义的潇洒和时代特有的松弛感啊~

被热疯的本现代人表示:学到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