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念要正确
【本文由“人口才是基本盘”推荐,来自《明明装了空调老人却不开,什么原因?国人对于高温的危害是不是不足?》评论区,标题为人口才是基本盘添加】
- 江云天
一、“几十元过活” 与 “一两百难支”:时代购买力的天差地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月收入几十元,看似微薄,却与当时的物价体系、生活需求深度适配。
那时的生活成本有着鲜明的 “计划经济烙印”:大米每斤约 0.13 元,猪肉每斤 1 元左右,一间农村土坯房造价不过几百元,子女学费、医疗开销(公社卫生院诊疗费低廉)更是 “轻量级”。
几十元的收入,虽然要精打细算 —— 比如一块肥皂用半年,一件衣服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 “成家立业” 的核心需求(住房、温饱、养育)在集体福利(如分宅基地、集体分配口粮)和低消费模式下是可触及的。
而如今农村老人的 “一两百收入”(多为基础养老金),却要面对完全市场化的开支:猪肉价格已超 20 元 / 斤,一次普通感冒的医药费可能花掉半月收入,更别说农村社交中 “份子钱” 的水涨船高 —— 婚丧嫁娶的份子钱从过去的几元、几十元,涨到如今的几百元,甚至千元,远超收入水平。这种 “收入增长跑不赢生活成本” 的落差,让 “维持体面” 变得格外艰难。
二、“省吃俭用” 的惯性: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与现实困境
这代人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省” 是刻进生活细节的本能。
年轻时省吃俭用,是为了 “成家立业” 的明确目标 —— 盖房、养娃、供子女读书,每一分钱都有清晰的 “家庭责任指向”,节俭里藏着对未来的笃定。
而如今的 “不舍得”,更多是对 “未知风险” 的防备。农村老人的医疗保障虽有新农合兜底,但慢性病的长期用药、突发疾病的自费部分,仍是沉重负担;
多数老人的子女在外务工,“养儿防老” 的传统模式在城市化浪潮中被弱化,他们更习惯 “自己扛”—— 空调买了却舍不得开,不是不需要凉爽,而是怕 “万一电费超支,生病时拿不出钱”;
拒绝随份子,也并非淡漠亲情,而是怕 “出了这趟,下趟就没着落”。这种节俭,从 “为家庭攒未来” 变成了 “为自己防风险”,多了几分无奈。
三、被忽略的 “隐形贡献”:他们的 “成家立业”,是时代的基石
值得回望的是,这代人用 “几十元工资” 撑起的家庭,恰恰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运转的最小单元。
他们省下来的每一分钱,转化成了子女的教育费、家庭的生产资料(如农机、种子),甚至间接支撑了城市的发展 —— 许多农村青年能走出乡村求学、务工,背后是父母 “牙缝里省出的路费和学费”。
如今他们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缩影:城市退休人员有相对完善的养老金体系,而农村基础养老金虽逐年上调,但绝对值仍偏低;
农村的 “人情消费” 在传统习俗与攀比心理下不断加码,却缺乏对老年群体的 “弹性包容”(比如对高龄老人免份子、少份子的乡规民约)。
四、微光与期待:让 “节俭” 不再是生存必需
改善这种状况,需要社会支持与制度完善的双重发力:比如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标准,让 “一两百” 变成 “够花的底气”;
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降低农村老人的常规医疗开支;甚至在乡村治理中引导 “人情减负”,让份子钱回归 “心意表达” 的本质,而非压力。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的 “不舍得” 背后,是对 “安稳” 的朴素渴望 —— 就像他们年轻时用几十元攒出一个家,如今的社会,也该为他们攒一份 “不用算计电费、不怕份子钱” 的安稳晚年。
毕竟,他们曾用一生的节俭,托举起一个家的未来;如今,也该被时代温柔接住。
并且,是他们含辛茹苦养育了大多数七零八零后,九零和零零后也大多是他们的后代。
是他们生产了养活国民的粮食、蔬菜、瓜果,家禽家畜和水产等食物,为国家建设输出了数亿农民工,培养出了大量学子。
看一下旧闻:一对退休教授夫妇,退休金2.5万+,舍不得开空调,老爷子直接热死……
我一亲戚,也是教授退休,一辈子没缺过钱的(老爷子是解放前的大财主家的大学生,晚年被单位照顾捡了个肥缺,退休后还有大把进账),老婆舍不得开空调,把摇钱树老公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