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

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

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都是区块链上运行的代币,但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数字货币基于互联网Web2技术或Web3私有链、联盟链,是数字形态的法币或法币的电子版,由国家背书、央行统一发行并进行中心化管理,如数字人民币。

加密货币是基于Web3公有链的去中心化数字代币,目前主要由私人机构发行,受市场供求机制自发调节。从趋势看,传统银行、券商也可能加入这一赛道。

数字货币与加密货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政府和央行中心化监管的产物,后者是试图“逃离监管”的去中心化产物。

不要被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的字面含义所迷惑,而要看其内核本质的含义与适用范围。公有链上跑的是私人发行的加密货币;联盟链上运行的主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私有链上跑的是机构发行、仅供内部使用的自用代币。

公有链支持信息与价值在全球无障碍自由流通,追求“全球金融自治部落”的乌托邦愿景,但实际使用中仍面临司法辖区的合规要求。联盟链和私有链支持信息与价值在中心化监管下流通,属于具有特定疆界的区块链类型,通常设置准入权限,流通范围受控,但技术上也可实现开源或选择闭源。

所以,虽然被统称为加密货币,但严格来说,这个概念可细分为公有链原生加密货币,如比特币(BTC)、以太币(ETH);联盟链发行的通证,如摩根大通的JPM Coin;私有链发行的数字资产,如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公有链代币是无国界私人货币;联盟链和私有链通常服务于特定机构或国家政策目标。但自从稳定币出现后,这些概念似乎有混合发展、相互融通的趋势,边界变得不再那么清晰。

加密货币的核心特征包括:一是去中心化,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降低对中心机构的依赖;二是伪匿名性(Pseudonymity)[1],钱包地址不直接暴露用户身份,但交易可追溯;三是抗篡改性,数据经共识机制验证后不可篡改;四是全球流通,但受网络和所在国家法规限制;五是高效跨境支付,但交易速度和费用因链而异。

加密货币凭借去中心化、全球流通等特征,在跨境支付和转账中展现出比传统金融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截至2024年,全球加密货币种类已超过2.5万种(CoinGecko数据),涵盖原生代币(如BTC、ETH)、稳定币(如USDT、USDC)、平台币(如BNB)等类型,形成了规模庞大且功能多元的加密生态体系。而跨境支付应用如Kraken“Krak”已支持110国即时转账。

与此同时,加密货币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一系列风险,如价格极端波动威胁金融稳定,比特币年化波动率高于80%,投机性远高于传统资产;高能耗,比特币网络年耗电量约120太瓦时(剑桥大学2024年数据),接近全球电力消费的0.5%,与挪威全国用电量相当。

更大的危险,在于给洗钱、逃税等犯罪活动提供了机会。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2023年全球仅约40%的国家制定了较完善的加密监管框架,而在那些监管缺失的真空地带,加密货币成了逃税、洗钱、诈骗的天堂。仅2023年,链上诈骗损失就超过40亿美元(Chainalysis数据)。


[1] 普通加密货币(BTC/ETH等)适用伪匿名(需主动保护隐私);隐私币(XMR/ZEC等)接近真匿名(但受监管压力,部分交易所已下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