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视频的未来:泡泡玛特+抖音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2025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哪里?还得是互联网圈。

巨头们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又开始了新一轮烧钱抢入口的大战,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又烧钱还不挣钱的AI大模型。

一瞬之间,仿佛回到了十多年前那个混战的年代,当时几乎所有的模式都是又烧钱又不挣钱,但是大家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预期。

如今格局已经形成,过往烧钱的模式或早或晚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巨头各据一方。

比如独占社交的微信QQ、搜索的百度、依靠外卖打通本地生活的美团、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长视频“优爱腾”等等。

这些模式都是“流量获取—商业化变现”,在经过长时间的烧钱之后,多数都掌握了稳定盈利的能力。

但我们能看到,除了长视频,其他的流量入口的功能性都要强过其内容。

也就是说,只有视频一家是产生内容,单纯的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的平台。

但正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抖音、快手赚的不要不要的时候,长视频的背影稍显落寞。

直到今年一季度,在阿里的财报中,优酷宣布首次盈利,这是优酷成立近20年来的第一次。同时,B站实现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加上已经盈利三年的爱奇艺和腾讯视频。

此刻,长视频终于集体跨过了盈利这道门槛,不再是碎钞机。

从商业模式上讲,长视频的模式是或买版权,或自产,最终产生剧集从而吸引用户,再通过广告、会员的方式变现。

想要向上寻求更高的增长,却还是山高路远。

其实细想之下也很简单,过去的商业模式还是不够性感。

旧时代的三座大山

本质上长视频承载的就是用户闲置放松的时间,有优质的内容就会吸引来用户使用,是巨头们抢夺用户时间的工具。

500

所以用户的时间是关键,我们以用户的时间为分水岭,长视频的战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平原化作战阶段

无论是PC互联网时代还是电视时代,和现在相比媒介不够发达,工作节奏也不像现在这么快,用户的时间是非常集中的。

此时的用户市场像一览无余的大平原,吃饭睡觉看电视,上网追剧是常态,非常适合长视频这样的重装部队展开,大面积的全面进攻。

产生的内容,几乎没有对手,因为观众没有别的地方去,此时的长视频是天生的好生意,只要买到爆款,就能躺着赚钱。

比如当时的乐视,虽然其他业务十分拉胯,创始人也跑路了,但是凭借《甄嬛传》等一票优质作品的版权,依然活的很滋润。

另外相比电视一天一两集,长视频更能够消磨整块的时间,一天看整部剧,而且还能回看,重复看。

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用户的闲置时间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地质运动改变战场地形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用户从生活到娱乐,随时随地都能在这么个小方块上完成。

娱乐的时间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此刻的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比如随着手机的软硬件功能的日渐强大,手游和短视频占用户的时长指数级的攀升,开始变的碎片化,长视频在用户的娱乐中的重要性降低。

此时的用户时间,在经历了强烈的地质运动之后,战场被分割成了山地的形态,市场进入了剧找人的状态。

此时短视频的“战斗形态”非常适合这样的地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游击战,人人都是创作者,周期极短,内容也丰富多彩。

23年抖音推出的红果短剧更是完美的“山地专家”,短视频APP负责分发,红果负责千人千面的品类。

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一方面是战场被分割,短视频入侵,另一方面则是长视频的好题材已经不多了,武器装备需要更新换代了,用户的阈值越来越高。

总的来看,视频这块战场,是抢夺用户的时长,此时,相对短视频的轻装简行,长视频的短板就被完全暴露了出来,长视频笨重、冗长的作战方式和复杂的战场就显得格格不入。

除了笨重的模式,长视频始终是个带着镣铐跳舞的选手,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一是国内分级制度不完善

说白了就是一刀切,可生产的内容题材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无论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其实本质上还是要让用户爽,从繁重的生活中脱离出来,沉浸式的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比如当年火爆全球的《权利的游戏》,台湾韩国的偶像剧,一个是新奇的异世界,一个是不用脑也能看的玛丽苏。

但是如果只能生产通用的内容,题材就很受限制,在QuestMobile的调研数据中,国内的剧集内容都市题材就占了一大半。

二是需要优质操盘手

即使有好的题材,优质的剧本,有超级IP,更需要能够落地,就像好食材也需要好厨子来做,没有好厨子,高端食材也不顶用。

比如《三体》这样的精品的IP,无论是真人剧集,还是动画都没有能达到用户的预期。

三是风险不可控

比如被骂惨的《封神2》和《长安的荔枝》这对难兄难弟,本身就不受大众待见,现在女主演又出事了,将来版权可能都没法卖了。

说白了,优质剧集的产生不是标准化的流程,批量生产优质内容几乎不可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以。

而它的核心竞争力偏偏就是优质剧集,为了防范风险,更需要走量,所以这门生意恰是臭豆腐的反面,闻着香,吃着臭,经营起来不容易,单剧集成功的经验也难以复用。

比如爱奇艺,虽然已经盈利,但是忽高忽低,一直没有稳定下来。

巴菲特在1999年股东大会说"护城河就像城堡周围的壕沟,越宽越好。我需要的是那种连傻子都能经营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会由傻子来经营。"

划重点,要傻子都能经营,比如此刻把微信丢给你我,天天躺着拿工资也并不耽误微信的经营。

再比如音乐的商业模式,正好是长视频生意的镜子,从三方面来看。

一、好的歌曲再多也是有限的,只要能独家收过来,生产的过程就能结束了,不像长视频还有非标的制作的流程。

二、音乐这东西是可以每天都听,更重要的是,无论多老的歌,都听不厌,所有的资源都是能复用且能产生粘性的。

而影视要的是新鲜感,老剧看个几遍也就厌了,就需要重新生产。

三、音乐的歌词也是故事,能听也能唱,给用户提供的情绪价值要更多。

以至于现在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市值甚至已经超过百度了。

长视频冗长的商业模式导致他完全不具备这个“躺赢”的能力,他需要不断的进化,精耕细作才不至于被淘汰。

但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在互联网行业,长视频的商业模式还没有进化到最终形态。

长视频的进化论:IP+抖音

另一个维度来讲,无论长短,视频是一个精神刚需的产品,难以被取代,所以产生让观众老爷爽的内容是核心。

这就需要持续做好内容,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跳出长短之争

正如“老路到不了新地方”,从“优爱腾”的盈利历程来看,也是这么个魔法打败魔法的进化之路,短的流行反而推动了长视频的进化。

在短视频的教育之下,长视频也开始缩减水分,剧集开始变得精简。

云合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新国产新剧总集数7610集,同比减少14%。

长视频平台纷纷缩短自己的剧集长度,爱奇艺推出了8集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优酷也把剧集全面缩短到12集。

有的剧集甚至被整体砍掉,省下来的预算投入到短剧里。

今年2月,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腾讯视频高管透露:过往的项目投资中,有10%-20%的预算属于低效投入,这部分投入将砍掉,投入到短剧之中。

同时,平台均推出自己的短剧场,爱奇艺在去年9月上线“微剧场”和“短剧场”,并计划在今年将爱奇艺极速版改为微短剧APP。优酷将“短视频”频道更名为“短剧”,并提高了入口的优先级。腾讯视频更是在今年春节档上线了350部短剧。

补齐短板后,就是拼内容的时候。

二、内容生产最终还是IP生意

IP这们生意,近年来最典型的就是泡泡玛特。

抛开现在的火爆,泡泡玛特最初的设计,就是依靠其独特的IP运营设计,来规避潮玩IP平均热度周期较短的风险。

具体来说, 独家IP:签约全球350+设计师,签订5-10年协议,如Labubu系列,设计师分享销售分成;非独家IP(占比20%):联名迪士尼、Hello Kitty等成熟IP,快速引流但支付高额授权费(约销售额15%)。

天眼查APP显示,其营业数据持续保持着高增长的状态。

500

长视频也应该有这样的思维。

不同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白月光,比如80后钟爱的武侠小说,90后就是网文的天下,诸如唐家三少,天蚕土豆等作家开始崭露头角。

所以,内容生产本质上和泡泡玛特一样,好IP,好剧本可遇不可求,但火力面前,一切鬼神全都消散。

打个比方,你要是同时拥有20岁的金庸、梁羽生、古龙的独家签约权,还怕生产不出好内容吗?

从产量和储备上看,腾讯,抖音手里握着未来。

全网最大IP弹药库阅文集团覆盖全网70%以上网文IP,包括《庆余年》《赘婿》《将门毒后》等头部作品,只要能合理分配利润,长治久安不是问题。

抖音的红果能够快速产生短剧,依靠的也是番茄小说这个IP火药库,加上短剧要求不高,3天可完成剧本到上线的全流程,直接批量变现。

数据上,2024年,短剧产能碾压:红果上线短剧超1.5万部,月更新量1000+部,远超长视频平台全年总量,2024年优爱腾芒合计上线1427部。

爱奇艺虽然一直在宣传自己的AI助手,即AI批量创作内容,但一是AI只能当做生产资料,能加快创作的效率。

但是在正常的认知中真正的情感还是来自人,内容还是要有人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才有灵魂,否则就将会有拼凑感。所以如果只是工具的优化,拥有众多创作者的腾讯、抖音似乎是更受益的那个,

总的来看,能看到在变换思维和拥有IP资源后,长视频整个行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隐隐能看到内容工业流水线的影子。

简化后即:后端产生IP—批量生产—终端超级APP分发,这是目前最先进的打法。

正如“打败狮子的不是另一个狮子,而是猎枪”,在跨过盈利后的新阶段,长视频通过对“短思维+IP思维”的融合,在过去重的基础上,变的更轻,更快,更爽。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看到长视频新的增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