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不容易保鲜,主要是因为果壳含有单宁酸比较高

【本文来自《“原来我吃的是荔枝‘尸体’?”,专家:确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用一个标题和不科学的话语来危言耸听,混肴是非,制造焦虑很不好。

荔枝保鲜的问题主要是果壳含有单宁酸比较高(7~12%),单宁酸属于多酚类物质,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色的醌类化合物,导致果皮褐变、变黑,类似苹果切面变色。荔枝一旦采摘,就会启动一系列自毁衰变机制,果皮失水、呼吸加速、乙烯释放等,这些都会导致果皮褐变。

荔枝果皮分为三层,最外层是硬壳,中层是海绵状组织,内层是薄壁细胞。当荔枝放久了,中层水分损失会收缩,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导致外壳干硬加快。同时,内部因缺氧转为无氧呼吸,积累乙醇、乙醛等异味物质产生酸味,导致果实变质。冷冻荔枝解冻后10分钟内、真空干燥荔枝接触空气后也会迅速褐变。

荔枝果壳比较特殊,坚硬的外壳起到保护屏障功能。初期褐变(24-48小时),果皮出现零星褐色斑点,轻微失水皱缩。此阶段褐变主要由轻度失水或酶促氧化引发,果皮屏障功未完全崩溃,病原菌未大量侵入,果肉仍呈乳白色半透明状,质地紧实,营养价值和风味基本保留,无酸腐味或酒精味。中度、重度褐变(48小时以上),果皮褐变面积扩大至50%以上,果皮明显皱缩、发暗、干枯,出现龟裂,中层是海绵状组织,内层是薄壁细胞已遭破坏,果肉风味变坏,有酸腐味、酒精味,并引发霉菌入侵,产生展青霉素等毒素,误食可致腹痛、腹泻。

了解荔枝果实生理的变化,我们清楚荔枝的保鲜主要是抑制荔枝外壳的单宁酸的氧化时间和程度。通常的做法是,短时存放:湿毛巾包裹荔枝,置于通风处(1–2天)。冷藏延长:带枝叶的荔枝装入保鲜袋,冷藏可存3–5天,减缓单宁酸氧化速率。

对于荔枝食用安全,外观的临界辨别,主要是外壳的褐变程度。果肉颜色透明、半透明乳白色,果肉质地坚实有弹性,有清新果香气味,这些都是荔枝在保鲜期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存在的表现,可以安全食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