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反思

□余诗琴(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405班)

今天是支教的第五天,我带领学生们学习了《秋夜的江上》这首诗歌。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和与学生的互动,感触颇深,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按照教案设计,我用一段秋夜江上的视频(配上舒缓的音乐)导入课程,画面中静谧的江面、归巢的鸟群和绚丽的晚霞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孩子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看到的画面和感受,有的说“江面像一面镜子”,有的说“夕阳把天空染成了金色”。这种直观的视觉体验成功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氛围。

在朗读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再到齐读,逐步纠正发音,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例如,在“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一句中,学生通过调整语速和语调,逐渐读出了倦鸟的疲惫与斜阳的沉静之美。随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圈画意象的方式,学生主动发现了“鸟儿”“斜阳”“江面”“芦苇”等核心意象,并结合图片和教师的引导,理解了“驮着”“妆成”等词语的象征意义。让我惊喜的是,有学生提出:“芦苇变红是因为夕阳的余晖,就像给它化了妆一样,说明自然很美!”这种充满童趣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他们思维的灵动。

教案中的“我是小诗人”活动成为课堂亮点。学生们在小组内热烈讨论,尝试用简单的诗句描绘秋夜的景色。例如,有学生写下:“月亮悄悄爬上树梢,星星在江里洗澡。”虽然稚嫩,但充满想象力。在分享环节,孩子们互相点评,提出“用词更生动”“画面更清晰”等建议,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合作意识。

尽管课前预设了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但在讨论“意象的象征意义”时,部分学生思维过于发散,导致后续赏析写作手法的时间稍显紧张。今后需要更精准地设置问题,避免偏离主题,同时加强课堂节奏的掌控。

班级中有几位学生性格内向,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参与度较低。于是上课时我主动点他们回答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结果发现他们对诗歌中的抽象意象理解困难。于是我又花时间在课堂上带着熟悉课文的同学,不熟悉课文的同学又熟悉了一遍课文,让能理解课文的同学帮助不能理解课文的同学,用小孩独特的理解方法可能会更好帮助不能理解的同学去理解。

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时,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描述,未能深入结合生活实际。于是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美丽瞬间?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以此促进情感共鸣。

通过《秋夜的江上》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诗歌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当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夜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诗意与对自然的热爱。作为支教老师,我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堂,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文学的种子,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用文字表达内心的世界。

针对今天课堂中未深入赏析的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在明天的复习课中设计专项练习,通过对比诗句加深理解。准备更多自然主题的诗歌拓展阅读材料,开展“诗歌朗诵会”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困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夯实字词基础,增强学习信心。

支教第五天,虽有小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看着学生们在诗歌中寻找美、创造美,我更加坚定了用教育点亮孩子心灵的信念。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与他们共同成长,探索更多语文世界的奥秘!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