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萌芽支教行:明德一日书

青青萌芽支教行:明德一日书

清晨的薄雾如纱,被初阳的金针挑开,明德小学的铁门吱呀轻启,孩子们捧着早饭的余温,如活泼的溪流涌入校园。他们向老师问好,声音清亮,撞击着山间微凉的空气——童声是山村清晨最鲜嫩的叶芽,带着露珠般透明的希望。我们点头回礼,目光却已悄然越过他们头顶,落在远处那沉默的山峦上:诚毅勤敏四字,是山峦上不灭的星火,亦是我们俯身泥土时背负的灯。

上午的课程在铃声里铺展开来。物理系的我,将科普的火种视作此行最珍贵的行囊。当讲到静电,我拿出精心备好的塑料管与碎纸片:“看,这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孩子们屏住呼吸,眼见纸片被吸起时,教室里腾起一片小小的惊呼——那眼中骤然点亮的光,正是科学启蒙的晨曦。我深知,于这些山里的孩子而言,好奇心是未来最宝贵的矿藏;每一次微小实验的成功,都在童心的沃土中埋下了一粒倔强的种子。湖北师大“诚毅勤敏”的训导,此刻正化作我手中塑料管上跃动的电荷——以“敏”之心,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求知火花;以“诚”之意,把科学的火把郑重交到他们掌心。

午饭的香气漫溢开来,孩子们如同归巢的雀鸟喧闹着涌向食堂。饭后,校园渐渐沉入一片温软的宁静,午睡的孩子们伏在桌上,如同吸饱了阳光的枕头,只有风偶尔拂过树叶,低声应和着他们均匀的呼吸。

 

500

午休过后,校园重新被唤醒。低年级的孩子是山涧清泉,笑声溅落处,石头也仿佛有了笑意;中年级则如整齐的春苗,挺拔地吸收着知识的甘露。然而高年级课堂里,却暗流涌动。数学老师讲解题目时,一部分孩子眼神专注,笔尖沙沙作响,如春蚕食叶;另一小群却像浑身尖刺的小兽,在座位上躁动不安,用低语与嬉笑砌起一道无形的墙,明晃晃地对抗着师长的引导。

我默默观察着那几个叛逆的侧影,那桀骜的沉默与挑衅的眼神,是心底某些缺失在无声呐喊。这些山里的留守少年,成长在亲情的旷野,如同未及修剪的树,枝桠便易显出倔强旁逸的姿态。课间,数学老师走近一个低头用笔尖戳纸的男孩,声音轻如柳絮拂面:“这题有点难,老师再陪你捋一遍?”男孩紧绷的肩线终于不易察觉地松弛了一点——真正的“毅”,是即使面对坚硬的隔膜,也永不放弃传递理解的温度。教育者的“勤”,不仅在于知识的灌溉,更在于以脚步丈量每个灵魂曲折的幽径,用耐心一点点叩开那看似紧锁的心扉。

500

日影西斜,放学铃如归鸟的翅膀在黄昏中扑棱。我们站在校门口,目送孩子们小小的身影跳跃着汇入村道,融入夕阳的余晖与袅袅升起的炊烟里,那喧闹声也渐渐被暮色温柔地吸尽。校园霎时静了,仿佛只余下墙壁上“诚毅勤敏”四个字的刻痕在暮色里愈加深沉——它们不再是悬挂的箴言,而是从我们每个日夜的步履里渗出的印记。

当夕阳收尽最后一缕余晖,群山怀抱中的明德小学归于寂静。这一天里,我们曾以“敏”捕捉过科普实验时童眸中乍现的惊奇,亦以“诚”与“毅”的臂膀,试图环抱那些刺猬般蜷缩的孤独心灵。支教的微光,岂止照亮课桌?它更是在心灵的沟壑上搭桥——每一日的俯身,都在无声证明:教育是灵魂与灵魂彼此看见、相互照亮的长路,而“勤敏”正是我们跋涉其间永不熄灭的灯。(通讯员:田鹏)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