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种”出的IPO:禾元生物三年亏 4.8 亿仍闯关科创板
近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科创板IPO申请成功过会,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闯关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这家借助水稻胚乳细胞重组蛋白表达技术,试图打破人血清白蛋白市场格局的企业,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困境的交织中,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资本征程。
禾元生物的核心技术,堪称生物制药领域的“农业跨界奇迹”。其建立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体系,包含水稻胚乳细胞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OryzHiExp)与重组蛋白纯化技术平台(OryzPur)两大“撒手锏”。简单来说,就是把水稻变成“制药工厂”,通过基因工程让水稻种子合成人血清白蛋白,目前每公斤糙米能产出20-30克人白蛋白。
对比传统原核、真核细胞表达技术,植物源表达系统优势显著:安全上,规避了动物源病原体污染风险;成本上,水稻种植与培养成本远低于细胞培养;环境友好度上,植物种植过程更易实现绿色可持续。而在纯化技术端,禾元生物将重组人白蛋白纯度提至99.9999%以上,远超药典标准,为产品质量筑牢根基。
人血清白蛋白市场需求旺盛,2020年国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达258亿元,预计2030年中国人市场规模增长至570亿元。但长期以来,国内产能受限,进口产品占60%以上份额,既关乎经济利益,更涉及国家战略安全。
禾元生物核心产品HY1001(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已完成国内III期临床,达到主要和次要临床终点,安全性良好。2024年9月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受理,预计近期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若成功上市,将成国内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有望重塑市场格局,突破进口依赖困局。
生物技术公司的产业化能力,是能否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关键门槛。禾元生物已建成年产10吨OsrHSA原液及制剂cGMP智能化生产线,还在2024年9月开工新建年产120吨的更大规模生产线,配套设施占地约7万平方米。目前产业化基地进入内部施工关键阶段,7月启动设备安装调试,8月底完成“三通”,计划2026年投产。
创新药研发向来“烧钱”,禾元生物也不例外。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约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净利润却为-1.44亿元、-1.87亿元、-1.51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4.8亿元。亏损源于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3.86亿元,2022-2024年分别达1.1亿元、1.59亿元、1.67亿元。人员结构上,截至2024年底员工178人,研发人员122人,占比68.54%,凸显技术驱动属性,为技术突破提供人才支撑,但也加重成本负担。
上市委会议上,监管层针对核心技术先进性、数据可靠性,产品市场空间测算、盈利预期,以及药用水稻全流程合规性等关键问题质询,这些问题覆盖技术、市场、生产全链条,考验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此次IPO计划募资24亿元,超半资金用于产业化基地建设,产能从10吨向120吨跨越。若核心产品获批不及预期、市场接受度差,庞大产能将成负担。且公司递表时募资额从35.02亿元调至24亿元,虽显谨慎,但对未上市企业而言,仍是高风险资本豪赌,能否通过产能转化盈利、覆盖成本,充满变数。
禾元生物以技术创新叩开科创板大门,成为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是资本对技术突破的期待。但植物源重组蛋白药物商业化,才刚入险滩。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需跨越监管、专利、市场验证多重关卡,内部管理隐患也需妥善解决。科创板过会是新起点,未来能否在资本热情与技术理想间,蹚出产业化盈利之路,禾元生物仍需用实力与时间作答,而这也将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闯关资本市场,提供极具价值的样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