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军还能轻松拿下南昌,为啥抗战就进入相持阶段?

500

NO.2443 - 南昌之战

作者:孤寂寒光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抗战的战争过程,一般是按照《论持久战》划分的。武汉会战前是防御阶段,武汉会战到豫湘桂会战是相持阶段,最后就是反攻阶段。只不过这个反攻阶段基本只限于根据地,国军由于主力在大西南没有完成反攻。

但对于三大阶段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日军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并没有失去战力,在1939年日军仍然在几天内就拿下南昌并把国军援军一顿胖揍,甚至于到了1944年日军还可以从北打到南。那么,抗战所谓的相持阶段是怎么来的?

先看一下南昌会战的爆发。武汉会战结束后日军进行了半年的休整,到了1939年春决定发动“仁号作战”拿下赣北重镇南昌,除了给武汉建立一个缓冲区外,也是向国民政府施压逼迫蒋介石投降。为了保证计划顺利进行,日军还派出部队在汉水和钱塘江两个方向佯攻迷惑国军。本来日军是准备在3月10日建军节这一天进攻的,但因为没有准备好计划推迟到了20日。

500

抗战国军

进攻南昌的过程相当顺利,3月20日19时日军步兵在烟雾弹的掩护下开始渡过修水河向对面的国军阵地进攻。106师团渡河后迅速占领滩头阵地,然后把国军76师和105师驱赶走了。101师团渡河更为轻松,他这一路由于炮火准备充足,步兵渡河时炮火还在压制对面的142师,全师团前头部队五分钟就在对岸站稳脚跟。

到了21日早上,日军战车部队也已经渡过修水河,此时国军已经无法阻挡日军便全军撤退。日军两个师团在第3飞行团的支援下快速前进,影响日军行进速度的不是国军的阻击而是天降大雨。日军坦克在22日攻占奉新的时候由于道路泥泞消耗过多油料,不得已在这里等待运输机空投油料补充。

也正是由于天气问题,日军才在26日出现在南昌周围。驻守在南昌的32师并没有多做防御,很快就逃走了。日军在3月27日占领南昌,此后国军再也没有夺回过南昌。

500

抗战时的日军

在整个保卫南昌的作战中,国军方面还是搞军阀混战时期一字排开的防御策略。日军攻势猛烈、行动迅速,这种一字排开的防御方式一旦一点被突破就会造成全线崩溃。更重要的是第三战区援兵集结缓慢,南昌出现援军还没有集结完毕,日军竟然已攻占了南昌这样一座坚城。

蒋介石在得知南昌丢失后又犯了军阀混战时期的错误,开始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想要夺回南昌。蒋介石的底气就是手里几个苏械攻击军,占据南昌的不过是101师团一支部队,但他还是太高估国军的进攻能力了。就连国军精锐74军都没有什么进攻能力。

74军由于俞济时的关系,在苏联支援后成了第一批苏械军。但是在进攻高安的过程中表现并不好没有拿下这一据点。高安是浙赣铁路的重要据点,丢失这里日军就可以沿着浙赣铁路来回运兵,为南昌反攻战埋下了隐患。

500

国军分三路向南昌反攻,第三战区作为未参战战区兵力比较雄厚,上官云相挂帅率领主力主攻南昌。4月21日第九战区开始向南昌周边进攻,牵制日军以免向南昌救援并计划切断浙赣线孤立南昌。随后,上官云相率领第三战区第29军向南昌发起进攻。在国军的进攻下,只有一个师团的南昌城确实有点守不住了。

为了保住南昌冈村宁次竟然向海军求援,这个时候他也顾不得海陆军之间的矛盾了。海军这边也没说二话派出海军陆战队支援南昌,使用的就是浙赣线。得到海军陆战队支援后,101师团也得以喘息,南昌就这么保住了。而国军这一头由于连续进攻南昌这样一座大城伤亡惨重。

5月3日薛岳通过陈诚向蒋介石求情要求放弃进攻南昌,蒋介石气得暴跳如雷。但此时占据已经对国军非常不利了,5月6日106师团已经抵达南昌开始夹击攻城的29军。在日军内外夹击下,军长陈安宝和师长刘雨卿壮烈殉国,仗实在是打不下去了。5月9日蒋介石下令停止进攻,各路大军开始撤退。南昌会战国军犯了一系列错误,导致伤亡5万多人。

500

如果我们看南昌会战就会发现日军仅仅利用华中派遣军驻守兵力并没有从国内增兵就拿下了重镇南昌且仅用了一周。而从后来国军的反攻来看,动用两大战区十个师的兵力仍然无法夺回南昌。如果仅从军事角度来看,抗战相持阶段貌似也不是那么真实。日军只要想执行还是可以攻城略地,拿下他们想拿下的城市。

但所谓的相持阶段我们不能要看军事还要看经济和政治。1939年开始日军的作战方针已经从占领大型城市变成了以政治攻势为主并扶持新政权。所以说日军自己已经停止进攻转为军事对峙了。日军作战方针的改变主要还是旧中国实在是太穷,日本政府和军部发现及时止损比继续进攻重要多了。

我们看日军侵略中国好像一直有一种日军是要占领全中国。实际上日军的战略方针一直都是占领我国精华地带获取这里的资源和经济然后与美俄争霸,这就是田中奏折的具体内容。其实日本在1937年之前这一计划执行的还是挺成功的,无论是朝鲜还是东北都让日本建设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伪满洲国的GDP在1944年已经是世界第四了,朝鲜北部也是日本工业生产重要的一环。

500

与中国全面开战后,日军虽然占据了平津、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但这些地方工业基础薄弱根本就不能跟东北相提并论,日军在这些地方只能收粮食什么也做不了。至于在这些地方发展工业就更不现实了。东北地广人稀日军很容易就控制住大城市以及铁路线,而且东北有几十万关东军防御苏联,这个兵力密度让游击队很难生存。

但关内不一样,我党领导的游击队到处建立根据地,治安情况跟东北完全不能比。而且日军的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关内根本维护不了铁路线的安全。

更要命的是到了1939年日本人发现自己吃不上粮食了。由于占领区日益扩大日本需要工业生产线全力工作,这就需要从朝鲜和东北进口大量的煤炭。但煤炭的开采需要矿工,这就必须保证矿工的粮食供应。所以从1939年开始朝鲜和东北的矿工们能吃得上大米了。也是从第二年开始朝鲜向日本本土出口的粮食减少了1000万石。

500

排队买粮食的日本人

关内这边也相当不给力,华北伪自治政府非但没有向“皇军”上贡粮食反倒是因为饥荒开始找日本人要粮食了。伪自治政府更是把要粮食上升到了共存共荣上,表示日军如果不救济华北那就会发生哗变。两大殖民地都减少粮食出口自然导致日本国内出现粮荒,日本平民从这时起吃米成了奢望。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日本政府拿出了两亿日元采购大米缓解国内粮荒,然后又花了大量日元采购了1170万袋面粉缓解华北伪自治政府的粮食问题。这一情况到了1940年仍然没有缓解,当年日本又给了华北720万袋面粉。日本政府为了粮食问题已经把进口总额的10%都用来买粮食了,外汇储备急剧减少,财政状况也严重恶化。

于是,整个日本高层开始想一个问题,继续侵略中国中西部是否还有必要?而且到了1940年德国已经开始横扫欧洲,日本高层回到了那个最初的问题,到底谁才是大日本帝国与美俄争霸的后方?看起来中国不是,他们开始把目标锁定到东南亚。

500

把这个计划缩小到中国战场那就是缩减中国派遣军的经费和兵力。1939年的时候中国派遣军的经费还有21亿日元,日本军部决定从第二年把军费砍到16亿日元。至于中国派遣军总兵力也是要从80万缩减到50万。但这一计划与中国派遣军的实际情况非常不相符。因为在1939年八路军在华北建立了不少根据地兵力也在急剧膨胀,华北的治安压力剧增。

最后经过一番博弈,中国派遣军把兵力砍到72万,这还是总司令西尾寿造以辞职相要挟才保住的数字。所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日本国力不足的必然结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