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还能喝吗?
头图由豆包生成
明显感觉到,我生活的时代,我生活的城市和这座城市的人,到处都在转型。
大约在千禧初年到2017、2018年左右,我们友人之间小酌多数是喝红酒,不管真懂还是假懂,总得在饮上一口后,用风雅感性的词汇评价一番。为此我还浮光掠影地研究过几年红酒,写过不少相关文章。
后来,红酒热潮渐渐退去,进入平台期,身边友人们小酌的风格偏好渐渐往白酒方向转化。
前几年某次友人小聚,我坐在中医药大学少壮派教授身边,他执意鼓励我喝点白酒,说是补气、抗病毒。从此我小酌时的主流佐餐酒换成了白酒。记得那天还有友人往白酒壶里加了半壶蒜瓣,说是能杀灭病毒。坊间也有“加了蒜片的光瓶玻汾,能喝出青花汾的味道来”的传说。
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世界六大蒸馏酒的诞生地都分布在北纬25~40度之间,中国的两大名酒带——川贵名酒带和江淮名酒带,都处于这个地理位置。
有很多年,白酒一直延续高端化的宏大叙事,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气势,代言人都是影视剧里常常出现的帝王将相,再低调也是千里江山、雄厚激荡的调性,白酒似乎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那些年,飞天茅台、青花汾40、五粮液的普五八代、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洋河梦之蓝M9以及许多名酒的年份酒是宴会上的社交标签和社交货币,政务商务是主要需求。
如今,饭局逐渐清流,回归初心,白酒的属性也从商务宴请工具,逐渐迭代进化为情绪价值实现媒介。
这几年,社会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消费者对消费场景更为细分,更享受白酒酒体本身的赏味价值,享受三五友人轻松小酌带来的愉悦情谊。且政策层面也对公务接待与部分商务场合的饮酒标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也无形中重塑了大众的饮酒场景与选择逻辑。
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之际,受冲击最大的,是在白酒高端化浪潮中崛起的那些酒企。龙头超高端白酒仍是硬通货,具有收藏价值,而不少非龙头的高端酒价格纷纷跳水,价值变得很不确定;而低端白酒靠跑量,消费群体固定,倒也平稳;竞争最激烈的是二三线白酒。
据白酒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下半年,50~100元的高线“光瓶酒”与250~450元的次高端酒,将成为两个最热门的价格带与新刚需。
| 白酒十大“光瓶酒”
如今的小酌聚会中,光瓶酒时有出现,当然桌上也总有几个能一眼辨认出光瓶酒实际价值的资深酒客。
后来我才知道,光瓶酒市场如今已经极速扩容,名酒品牌也躬身入局这一赛道。光瓶酒不再是低端的代名词,而成为理性回归的标志之一,是品质与性价比平衡的产物。
比如山西汾酒凭借包括光瓶酒“玻汾”在内的产品矩阵,实现非常好的业绩。
我熟悉的光瓶酒还有著名的金门高粱。金门高粱是中国台湾省的三大名酒之一,产自金门岛,是一款清香型白酒。它从诞生背景到风味特征,都是中国白酒中非常独特的存在,入口绵,落口甜,滋味独特,余韵悠长。
金门高粱在台湾市场的占有率达80%以上,是中国台湾白酒的顶流,在中国大陆也有售卖,在厦门有子公司,是跨海峡品牌,成为两岸经贸文化互动的特殊载体。
某次聚会,友人带来了一款神秘的光瓶酒——李渡高粱。据说这瓶酒已经卖到一千元以上。李渡是江西南昌的品牌,定位是稀缺光瓶酒,消费群体十分小众,属于元窖香型,源自千禧初年发现的一个元代窖池群。
当然,会买李渡高粱的人基本对白酒都有着较深刻的认知,而不懂酒的人,基本不会被收割。
当下很多商务宴请使用的白酒也移向三四百元的价格带。在这一价格层级的次高端白酒中,酱香、浓香、清香及其他香型覆盖范围较广,可选择的品种较多。
以前的次高端酒常常对标高端酒,试图做成“平替”,但在社会消费方式与偏好深度转型的当下,排场早已不再重要,风味价值、差异化价值等等才会成为与消费者深度互动的链接点。
作为私人聚会宴饮需求,如今次高端和中端白酒的争夺已近红海。剑南春的金剑南K6,洋河的梦之蓝M3、M6,五粮春,沱牌舍得,古井贡的古16,红花郎10、15,习酒1988、金钻,水井坊井台,泸州老窖窖龄90,汾酒青花20、30等等都给我较好的微醺感受。还有一些区域酒,比如衡水老白干,明光的53度明绿液,还有保定的刘伶醉、丛台酒、黔台酒等等,也都各有各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明光酒。这款安徽名酒有着深厚的底蕴,但在全国市场存在感并不强。2021年明光酒业被古井贡并购,从年营收不到3亿,到2024年的超10亿,业绩高速增长。
产品线中的“明绿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味蕾记忆:明绿香型,以安徽明光特产绿豆作为主料酿造,入口有绿豆沙特有的甜润,且不上火。
今年春天,我去明光采风,在女山湖畔第一次喝到明绿液,53度的高度白酒竟十分清新适口。
好友推测南社才子、著名学者陆澹安先生每天喝一点的明光绿豆烧,就是“明绿液”的前身。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不少全国高端名酒做下沉市场时,做出的大众口粮酒口味常常差强人意,而之前最擅长大众口粮酒、有着深厚本地化根基的区域酒恰恰相反,做出的中高端酒往往有着更稳健出色的表现。
白酒主力也正在代际更迭。年轻人的饮酒偏好、消费逻辑,与他们的前辈50后、60后、70后和85前,都有了很大区别。
年轻人不需要浓醉,那多少有点爹味,他们更倾向于低度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高端白酒的认知度有限。
国内白酒圈都在发力年轻人市场,争夺年轻人已是几乎所有白酒企业当下的重要课题。头部酒企不断开辟赛道,推行年轻化策略。比如茅台的蓝莓气泡酒、泸州老窖的白酒风味气泡酒、汾酒的桂花汾酒等都从生活方式、口感风味、体系表达等方面,贴近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且不失原有的风土传承。而《黑神话:悟空》游戏的横空出世火爆了山西文旅,汾酒和山西文旅还共同开了观汾小酒馆。
这是由年轻人掀起的酒饮新革命,当然,“降度”不是简单的勾兑,而需要技术的加持,以避免风味流逝。
白酒的香型发展是一个轮回。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清香时代;80年代中期到2015年左右,是浓香时代;2015~2023年,是酱香时代。
2023年以后,社会经济进入调整转型,清香型白酒迎来了历史性转机。到本届年轻人似乎更偏爱清香型白酒。2025年将成为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加速增长的元年,迎来特色化复兴之路。
当然,在魔都我喝过最多的仍是酱香型酒,包括飞天茅台、茅台的徒子徒孙、各路茅台镇酒,还有茅台的各路仿品(比如各“战区茅台”“行业专供”茅台等,都有着神秘非凡的身世,故事一堆),当然,还有一些正统的、清高的、不擦边的酱酒。
因缘际会,十年前我还去过一次茅台镇。群山环绕的茅台镇,赤水河安静的流淌,酒铺一家挨着一家,高温高湿少风的河谷微气候和当地微生物群,方能酿出其他地域难以复刻的茅台酒。
茅台镇巅峰时期曾有过3000多家酒厂,据说如今还剩1000余家。当然,中国最好的酱酒毫无疑问是飞天茅台,它的味型是茅台镇其他酱酒难以匹敌与复刻的味道。
前几天我用美团在奥乐齐买些小东西。意外的发现当天有奥乐齐专卖的茅台镇53度酱酒。这款99.9元人民币的茅台镇酱香还在酒瓶上标明大曲坤沙,我的好奇心被勾上来了,遂顺手加入购物车。
在贵州方言中,“坤”意为完整,“沙”指高粱。与“碎沙”“翻沙”等工艺相比,大曲坤沙工艺是酱香酒中最严苛的酿酒工艺,酿造成本极高,周期最长,出酒率低,但酒体最为醇厚,香味复杂,飞天茅台就是个中翘楚。
老友在好几次聚会中说到过奥乐齐专卖的茅台镇53度酱酒。这款酒刚上市的半个月销量爆棚,很难买到,是很多年轻人的“第一杯茅台”。德国超市卖99.9的中国茅台镇酱酒,本身也给人的白酒认知来了一次祛魅。
而通过自有品牌模式、直采、缩短中间环节等方式实现成本压缩,既需要平衡品质、维护产业健康生态,又要实现消费者对于物美价廉的需求,奥乐齐也并不容易。
20分钟后,酒送来了。包装是简单的白瓷塑封,简而不陋。开盖,闻香,试饮……一言难尽。
我和友人形容,这酒好比某平价日式小酒馆的刺身,是真的,新鲜也是新鲜的,吃不出什么毛病,但,总归不像。可能还得放上三五年。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并非专业酒评。
这瓶喝了二小盅的奥乐齐茅台镇酱香还能干什么,我一直没想出来。也不知是否上头。家里有不少杨梅,但友人说,泡杨梅,要用清香型的汾酒。
后来我买了几块的光明牌中冰砖,浇上一点,奥乐齐酱酒配上海冰砖,倒也风味斐然,适合魔都的夏天。
—— · END · ——
No.6442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