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生态正在被“苏超”重塑
刚过去的周末,上海的王强带着全家在南京完成了周末的小假,之所以选择南京他回答到:“作为上海球迷还是渴望感受一下苏超的那种满是恩怨的对抗。”
而消费账单里,从门票到住宿这个周末花了1325元。王强口中的“苏超”全称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前三轮吸引18万现场观众,单场最高上座率3.2万直逼中超平均2.4万,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增长305%。
最新一轮赛事更刷新纪录——在2025年7月5日晚的“苏超”第6轮南京队主场对阵苏州队的比赛中,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涌入60396名观众,不仅打破6天前昆山奥体中心43617人的纪录,更成为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新纪录。这一壮举迅速冲上热搜第一,成为全国焦点。
就在一个月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足球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震动行业:2024年中国足球产业总产值达8,50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42%,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通过天眼查数据发现2025年1-5月新增足球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同比增加120%达到8.7万家(江苏占比超30%)。
足球赛事体系:职业与草根的“冰火共生”
尽管赛事激烈,南京队与苏州队的较量却诞生了“苏超”首场0比0平局。虽然双方均未能破门,但贡献了多脚极具威胁的进攻:第35分钟,南京队渠成外围远射被扑出;第46分钟,苏州队王飞禁区弧顶远射险些得分;第58分钟,孙鸿任意球中柱弹出。最终,南京队0比0战平苏州队,双方均保持5轮不败。在另一场比赛中,南通队2比1战胜徐州队登顶“苏超“,徐州队遭遇首败,南通队5战全胜狂轰14球。不仅仅现场火爆线上观看和讨论的热度也远超同样在周末举办的“中超”。
值得关注的是,苏超通过“去职业化”规则激活基层生态:每队限3名现役职业球员,强调属地化参与。如南京队队长杨笑天以业余身份参赛,常州队吸纳中超河南队球员黄紫昌增补阵容,形成职业球员与业余赛事的双向流动。尽管“业余球员转正中超甚至进入国家队”是很多网友的期望,但江苏省足协确认赛事设计中预留人才输送通道,2025年已有7名青训球员通过苏超平台获得职业俱乐部试训机会。这种“全民参与+商业反哺”的模式,正在促使中国足球大众化,“双轨制”的赛事逐渐从“割裂”走向“互补”。
图为常州队来“救命稻草”——曾在常州读书的中超黄紫昌
苏超”的球迷更具“沉浸”感
抖音平台上#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 #话题播放量高达38.2亿次,众多自媒体创作者围绕苏超产出大量作品,相关话题热度持续高涨,甚至在 5 月盖过了收官季的欧洲各大顶级联赛。这种火爆局面吸引了主流媒体纷纷参与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等央媒在微博上也屡次掀起了热搜。
图为新华社在微博上“带节奏”
不同于通宵追看欧洲赛事时隔着屏幕的距离感,如今苏超赛场上,本土居民正以独特的沉浸方式,深度融入足球的热血世界。低门槛观赛模式让 “苏超” 成为全民参与的盛宴。10 元甚至免费的门票,赛事多安排在节假日,省内城市间高铁一两个小时直达,“说走就走” 的观赛体验让家庭出游有了新选择。泰州球员 “倒挂金钩” 破门、裁判 “笑眯眯掏黄牌” 等短视频名场面,更让不懂战术的观众也能找到快乐,自发成为赛事传播的 “自来水”。“先有梗,再有足球” 的传播逻辑让 “苏超” 自带流量。江苏 “十三太保” 的地域文化被玩出花样官方账号下场玩梗,激活了市民的地域认同感。更戳人的是参赛球员的草根本色 —— 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等 “身边人” 组成的球队,让观众觉得 “他们可能是我邻居”。就像常州主场暴雨夜,数万人冒雨看完比赛,只为给同乡球员呐喊,“进不进球不重要,这氛围太上头” 成为非球迷的共鸣。赛事影响力报告显示,95.2% 的江苏居民知晓这项城市足球联赛,其中近八成关注者是非球迷群体。
图为央视对于“梗”的报道,民间称这场比赛为“蟹”斗
在连云港,当地知名自媒体博主、同时也是连云港主场赛事主持人张庆龄(球迷亲切称他“大庆”),为赛事宣传可谓绞尽脑汁。他和团队常常为构思一个好玩的梗讨论到深夜,像“连云港梭子蟹坐镇黄海对阵苏州大闸蟹”这类创意频出。随着他们创作内容的发布,视频浏览量从数千迅速攀升至近十万。这种全民沉浸的热情正在悄然播种未来。“苏超” 火爆主因在于 “草根属性顺应民众需求”。当场上快递员球员奋力拼抢,场下奶奶级观众为家乡队摇旗呐喊,这种不被专业门槛束缚的纯粹热爱,或许正是中国足球最需要的土壤。
赛事商业化:从“卖门票”到“生态链”的升级
国家体育总局报道显示,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雨夜涌入 15669 名观众;常州赛区推出 “9.9 元门票 + 萝卜干炒饭” 套餐,不仅门票大卖,地方特产销量也翻番,但虽引发抢购热潮,却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在转播权运营上,2025 年苏超展现出独特模式。6 月 5 日,央视频 App 上线 “苏超” 专属频道,与欧冠、NBA 等顶级赛事并列首页,免费直播第一阶段 13 轮赛事,成为首个获得转播权的国家级媒体平台。江苏卫视 6 月 6 日加入转播行列,并于 6 月 14 日联合旗下新媒体平台推出特别直播节目《江苏超会玩》,实现赛事 “上星” 传播。江苏广电总台运用 14 机位超高清转播技术制作公用信号,提升观看体验。联赛初期由常州台、盐城台等四家地方媒体直播,第三轮直播平台扩展至十个,涵盖地方媒体抖音号及《新华日报》等。赛事还同步分发至抖音、荔枝新闻、IPTV 等十多个平台,形成 “大屏小屏” 联动矩阵。转播权的多元布局与平台合作,让苏超突破传播局限,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商业机会。
图为第五轮常州VS南京有5000万人看过的直播
在 2025 年苏超招商手册中,赞助商被划分为 “城市合伙人”“生活伙伴”“青春伙伴” 等不同层级,每个层级对应不同的品牌定位与合作模式。以江苏银行为例,作为苏超总冠名商,其标识覆盖球衣袖标、赛场广告、直播画面等全场景,实现亿级曝光,网友评价,江苏银行把800万花成8个亿。京东作为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场上十三太保,场下京东管饱”将其秒送与赛事互动紧密结合。京东相关工作人员称:“苏超的火爆人气与广泛传播,为我们提供了绝佳营销场景。通过与赛事的全方位合作,不仅能提升品牌曝光,更能借助赛事互动性,深度触达消费群体,激发消费活力 。” 淘宝闪购(原“小时达”业务)冠名常州队后,于7月5日官宣:若常州队在7月6日“常州vs淮安”比赛中进球,即触发100万份免单福利。
借势区域赛事实现品牌下沉 。赛场的激情转化为对企业和品牌的情感认同,苏超赛事带来的正面情绪价值实现了赞助商与用户的有效链接,因此,“押中苏超”的广告主们确实在这样一波流量中大大获益。
图为:2025年苏超目前的赞助方
国产运动品牌布局:技术突围与文化破圈
在今年苏超无锡队主场球衣上,卡尔美 LOGO 与 “太湖明珠” 字样并肩亮相。这家连续 8 年赞助中甲、中乙的品牌,正以独特的错位策略深耕市场。卡尔美董事长柯永祥坦言:“我们不与国际品牌争夺中超头部资源,而是聚焦次级联赛与基层足球。中国地域广阔,中超无法覆盖所有区域,次级联赛和校园足球才是本土品牌的蓝海。”虽然线下线上零售渠道少见卡尔美身影,但业余球队中却几乎是其 “清一色” 主场装备。150 元以内的球衣定价仅为国际品牌三分之一,专业性能却不相上下,精准覆盖业余球队与青训机构需求。其 85% 的销量来自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团购业务,以 “高性价比 + 下沉市场” 模式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
图为:穿国产运动服的运动员在苏超现场
作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江苏足球革企业,双象股份的董秘在企业的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回答关于如何深度参与苏超联赛的问题上,表达:“将继续强化球革等体育用品的研发、生产,扩大产品占比。”
苏超的影响与未来:从“现象级”到“产业试验田”
在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发布《关于开展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5年建成16-18个足球重点城市,并强调探索中国特色足球发展路径。苏超这一 “先行军”,其成功经验背后的 “试验价值”,深藏在诸多关键细节之中。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引下,江苏省率先推出《城市足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足球纳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体系,省级财政每年专项拨款8000万元,各市配套资金超2亿元。截至目前,苏超已集合了多达 21 家赞助商,包括京东、伊利、小米等知名品牌,整个赛季官方赞助席位价格飙升至 300 万元,且赞助商位置 “一席难求” 。常州市体育局局长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到:“以前搞赛事只算经济账,现在发现,苏超让城市凝聚力大幅提升。我们做过调研,80% 的市民认为‘苏超是常州的新名片’。”苏超已然成为传播地域文化、增强城市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图为:一块烧烤摊广告如何在苏超赛场搅动全国网友的热情
苏超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文化传播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全国省级城市联赛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未来,随着国家体育总局相关政策推进,相信在苏超成功模式带动下,更多省份的城市联赛将蓬勃发展,为中国足球事业及体育产业注入新活力。
苏超“重塑”中国足球:让生态更纯粹
苏超赛场,程序员与教师的球衣取代天价外援战袍,9.9元门票撬动场均超2.5万人的社区狂欢;方言解说让“吊州梗”席卷全网,恐龙园机械玩偶与缂丝奖杯的中场秀,将竞技场变为城市文化展厅。这场业余赛事的本质回归,印证了足球最原始的生命力——它不在转播权交易的数字里,而在孩子放学后的绿茵奔跑中,在市民周末的方言呐喊里。
当赛事成为生活场景的延伸,品牌方发现:草根足球创造的共情场域,远比职业联赛的LOGO曝光更能击穿消费心智——江苏银行手机银行“苏超专区”存款增长35%,左心房奶茶因连云港主场联动日销翻3倍,印证了“情绪流量”的商业转化力。
即便被玩成了全国的笑话,常州还是提出了《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将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加强校园足球普及推广,强化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与文旅等深度融合,扎实推动常州足球事业高质量发展。
或许三年后,我们就能看到常州足球的“逆袭之路”,这也许是值得国足和我们更大的生态学习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