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码曾被炒至8万的Manus,开始大规模裁员了?
从一夜爆火到大规模闪电式裁员,Manus是真革命,还是一场科技烟花秀?
——题记
柴油们还记得吗?今年春节后不久,也就是在DeepSeek在全世界范围内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一款名为Manus的AI Agent一夜间刷屏了。
相关的话题,更是在热搜上直接霸榜……而这一刻,也似乎是高高在上的AI技术向大众市场下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还记得当时,小柴一觉睡醒,朋友圈里的媒体老师们,不是在评测Manus,就是在寻求邀请码去评测的路上。
小柴当时也想测一下,但无奈没有邀请码,于是跑到闲鱼上一看,好家伙,一个激活码被炒到了最高8.8万,甚至10万一个,都能买一辆比亚迪了……
与此同时,当天的朋友圈里,突然被莫名其妙就发出来的各种评测刷屏,在这些链接里,它们全方位无死角的展示着,这款AI Agent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文章中,各种溢美之词,比如「下一个DeepSeek」「国产AI之光」「AI王炸」「上帝之手」……
在评测内容中,这款AI智能体,可以说,将传统AI大模型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模型的操作系统之下,有了超级应用的能力,可以通过指令,实现一系列的精准化高效工作。
简单地说,多智能体写作架构实现任务规划到结果的交付的全流程闭环执行,比如写代码、生成PPT、分析股票、财报、行业数据、筛选简历……
看到这些词,那一刻,小柴是从未有过的自豪,科技界的新一个「iPhone时刻」这是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了。
然而,这款本来瞄准大众化的AI超级应用,竟然在一夜大火之后,就像昙花一现,从大众视野中逐渐消失,业内当时就有不少的质疑声,这不是AI的杰作,而是营销的杰作!
因为它的爆火实在太过于意外,意外的另一面,它的真实面貌,就是不愿意公开了示人。
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质疑,这个连网站都是全英文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几乎都没人知道,在国外视频平台上只有一条视频,且播放量并不高只有几千。
且还有声音认为,一款技术应用,有着这么强大的颠覆性创新,竟然没有在技术圈火,而是火在了媒体圈。
也有行业人士当时质疑,Manus产品缺少技术含量,更像是 「超级缝合怪」。
时间过去了几个月,我们也似乎没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炒作出来的,但至少可以合理怀疑,这团一夜之间烧遍社交媒体的火,似乎没有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火,可能是一团虚火。
因为它几个月前展示的那些强大的能力,似乎并没有在大众应用赛道掀起多大涟漪,更别说AI圈了。
小柴搜了下,关于Manus的新闻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3月份,3月之后,很少见到媒体报道。这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流产品,应该有的待遇。
虽然5月份,其宣布向全球用户开放注册,但依然全网站没有中文化,不知道是用户使用门槛太高,还是没有一夜刷屏时候那种真实的技术底气,开放后的Manus似乎也没能打开局面。
一方面当时开放注册,有很高的收费门槛,在收费方面,比如Manus分别提供了每月19美元的基础计划、每月39美元的Plus计划和每月199美元的Pro计划。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上,在媒体的选题中,以及业内,Manus似乎都没有多少被关注的痕迹。
然而,直到这两天,Manus再次被媒体广泛关注,是因为,这家曾经一夜爆火的AI Agent明星,开始大规模裁员,并且「搬家」了。
要知道,现在AI行业,尤其是智能体行业,可以说炙手可热,头部厂商,都在大规模招兵买马,所谓「AI王炸」「上帝之手」的Manus怎么就突然开始裁员了?
据传,Manus这次裁员规模不小,直接砍掉75%,并且总部将迁往新加坡。
消息同时称,此次调整,涉及中国区120名员工,除了40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外,其余全部面临裁员优化,公司提供N+3或2N的赔偿方案。
对于裁员传闻,Manus官方回应称,「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我们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公司将继续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虽然没回应传闻中75%夸张的裁员比例,但足以证实,Manus的这一轮裁员是真的。
此外,今年6月,Manus AI合伙人张涛在一场活动上表示,公司已把总部从中国迁至新加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Manus目前在新加坡已经启动招聘计划,岗位包括AI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软件开发经理等,薪资在每月8000美元-1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月,最高年薪达130万。
而根据此前媒体的分析报道,Manus之所以「迁都」新加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Manus来自硅谷的投资者Benchmark认为中美AI投资有所限制,要求其总部迁往海外;二是Manus AI受限于英伟达AI芯片限制导致技术研发困境。
另据联合早报此前报道,Manus AI研发负责人曾在内部会议中提及,因无法及时获取英伟达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体的迭代升级进度被迫延缓。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还要让子弹飞一会,不过,对于Manus在中国市场的员工来说,本来想跟着这个AI明星一起吃香喝辣的,这一下又要面临失业了。
说到Manus这也是一个颇为神奇的公司,背后公司叫BUTTERFLY EFFECT,中文名是蝴蝶效应。
创始团队之一的肖弘出生于1992年,比DeepSeek的梁文峰还年轻,此前创立夜莺科技,并曾获得腾讯、真格基金数亿元投资,并在2020年出售了夜莺科技后,2022年成立Monica,初期以浏览器插件形式集成ChatGPT等大模型,主攻海外市场……
另一位创始成员季逸超,也是目前 Manus AI首席科学家,其也被称为技术天才,高中开发iOS浏览器「猛犸」,大学期间创立Peak Labs并开发知识图谱系统Magi,获红杉资本投资。
从这个角度来看,Manus本身是具备基础实力的,但对于Manus产品,目前来看,质疑声仍然不小。
就比如在Manus爆火后,有个五人团队,只用了1个小时就完成了核心系统,整体也只用了3个小时就实现了对Manus产品的复刻。
当然,更重要的是,Manus在一夜爆火之后,如今已经过去数月,但至今仍然没有在大众视野中,拿出更加优秀的产品,甚至连爆火过的Manus也在大众视野近乎于消失,这对于Manus公司来说,无疑将是巨大的信任危机。
另有 Similarweb 数据显示,Manus 的月访问量在 2025 年 3 月达到顶峰(2376 万人次),随后逐月回落至 2025 年 5 月的 1616 万,也就是说,开放注册后,其访问量反而大幅下滑了。
那么在经过一番大起大落后,Manus的底层,到底是互联网思维,还是技术思维目前也是最大的争议,而要知道,在如今的硬科技时代,技术思维的价值要远胜于互联网思维的。
但尽管如此,Manus依然受到资本的青睐,据此前消息,消息称蝴蝶效应公司完成了规模为7500万美元的融资,由Benchmark领投,几家现有投资者跟投。
在这轮融资中,蝴蝶效应的估值飙升了大约四倍,达到近5亿美元。而这估值,放在全球AI界,都是相当炸裂的。
而此次在中国市场大规模裁员,无疑意味着其后续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这不仅在业务上,还在资本市场。
更重要的是,当AI智能体在各细分领域开始遍地开花的时候,这一市场的竞争,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尤其当垂直化、场景化趋势的逐渐深入,综合性AI Agent必然在效率和专业性方面,将会受到进一步的降维打击……
而后续,Manus是否能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或许成为其当下最重要的事,毕竟融资和估值这种事,有时候也是来得快、去得快。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