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期末阅卷有感

     每次期末考试后,无论专业课还是公共课,都会有一些同学在网上给我留言:

    “老师,我是……。因为我要考研/申请留学/争取国家奖学金,希望您期末成绩给高一点。谢谢!”

    我会怎样答复这样的请求呢?

    其实我不会给任何回应,因为:

    1.从“程序正义”看,因为学生的请求就给学生加分,即使这个学生实际水平真的很高,也是不符合教学规范的。这样的要求,老师如果一口答应下来,虽然是出于“成人之美”的好意,但严格说来,有违“教育公平”。如果被披露出去,则对师生双方都可能有不良影响。

    2.从“实质正义”看,这些同学所列举的“考研”“申请留学”“争取国家奖学金”等等,也都不构成“成绩给高一点”的实质理由。换言之,“你很需要老师给高分”并不能论证“老师应该给你高分”——否则你想留学的话又何必给出一个好的本科成绩单呢?你只要对境外高校说“我需要到贵校留学,所以请贵校接收我”,不就行了吗?无论是在哪个学校,无论按照什么程序,老师给你评定什么样的成绩,只能基于你的作业、考试、课堂表现等等的客观水平,而不能基于你的主观愿望。

    所以,这样的请求犯了双重错误:首先,即使你有着老师应该给高分的实际水平,你这样一个动作却让老师给高分很可能变成程序上的“不合法”——事实上,当我收到这样的请求,第一反应是“避嫌”;退一步说,即使程序上允许你这样来请求老师给高分(虚拟语气),你和老师的沟通也仅仅表达了诉求本身,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有效地论证你这一诉求的合理性。所以老师当然无法答应这样的请求。

    那么,学生就完全不可以向老师表达类似的愿望了吗?

   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关键在于,你表达的核心不应该是“我需要高分,所以老师您应该给我高分”,而大概应该是这样子的:

   “您这门课的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我都是独立完成的,而且下了不少功夫去搜集资料,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析。课程论文中的某某观点,是我通过与好几个哲学家进行了比较得出来的,自认为还有些新意,希望能有幸得到您的进一步指导。因为要申请国外的硕士,很需要在学术能力上得到您的支持。”

    看到了吧?当你这样说话的时候,你的沟通内容就从“(无理由地)请求老师给高分”变成了“指出自己提交作品中的亮点,并请求老师给予关注和指导”。这就属于正常的、积极的师生交流,程序上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实质上也给了老师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你。老师打开你的文章,发现确实有那些亮点,当然可以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

    而现在有些同学的问题就在于:一方面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似乎认为“只要我需要,别人就该满足我”;另一方面呢?似乎又并不真正地关注和了解自己,让他(她)说清楚自己的亮点、优势究竟在哪里,为什么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他(她)又没有个谱,做不到德尔斐神庙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二十年前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里,702团的王团长对当时还是新兵的许三多说:

     “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要做到。”

     这是一句很朴实但也很值得记住的话。

     同学们不要只在期末考试时才想起它。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