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亦波:大多数人都已经变成了“机器人”

500

1

上个月,我参加了邵亦波的“一波一会”会员分享会,很有收获。

现场记了九页笔记,回来重新翻看,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最觉得震撼和触动。

邵亦波说:大多数人都已经变成了“机器人”。

为什么这句话让我最震撼和触动呢?

在展开说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邵亦波。当你知道了他是谁,可能就会理解,为什么他说的话,我如此重视。

这么说吧,如果你知道某个人绝顶聪明,他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远超过你,当他说出某个对世界观察的结论,你会不会比较愿意相信他是对的?

如果这个人还曾经做成过非常厉害的事业,曾经是最成功的企业家和投资人,你对他的相信,会不会又增加了一点?

如果这个人突然对某个问题特别感兴趣,花了十几二十年时间专注地研究它,看遍了所有最权威的文献,跟这方面最顶级的专家都深入交流过,并且自己还亲身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自己每天都在用,你对他的相信,会不会更多?

邵亦波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从小就被看作“神童”。参加数学竞赛,拿遍了中国和世界所有顶级赛事的第一名,高二的时候就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成为中国大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哈佛录取的第一个“全奖本科生”。

在哈佛,他修了物理学和电子工程两个学位,以最优毕业生身份毕业,好几个物理学诺奖得主想要招他读博士,但他对商业产生了兴趣,转头进了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

在咨询公司,他很快就成为优秀员工,然后拿着公司资助的奖学金又回到哈佛读MBA,临近毕业前,回中国创业,做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易趣网”(eachnet.com)。

3年半时间,他把易趣从40万美元启动资金,做到价值2.25亿美元,被美国电商巨头eBay收购,这是当时(2003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投资和并购史上最大的一笔数字。

他自己也在30岁之前,就成为当时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和最有钱的人之一。

但在最巅峰的时期,由于突然感到成功过后的空虚,加上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让邵亦波开始觉得人生无常。

他慢慢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为什么我虽然得到了事业成功,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的幸福?我追求事业成功,难道走错了方向?人生最重要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如果说是为了战胜对手,成为最强者,那么他在学生时代和创业阶段,早就已经无数次做到了;如果说为了名和利,那么他在三十岁之前,也早已经是同龄人里面最有名和最有钱的了。

但是,当所有这些达到了之后,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应该有的”幸福呢?

按理说,邵亦波所拥有的,就是绝大多数人都拼命追求的。在人们的想象中,能达到邵亦波这样的成就,该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但是,邵亦波得到了大家拼命追求的那一切,想象中的幸福快乐,又在哪里呢?

最终邵亦波发现,他之所以感受不到幸福,原来是因为,他是一个“机器人”!

2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机器人”,是缺少一种“感受”的能力。

以年轻时的邵亦波为例,他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可以很好地掌控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完美。但是,在所有这些的过程中,他的“感知”能力,是关闭的。

回顾邵亦波的成长经历,我认为,这种“关闭感知能力”的状态,可能与他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由于智力超群,邵亦波从小就得到老师、家长毫无保留的夸奖,于是他就把智力方面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但同时,老师、家长对他的情绪感受并不太重视,于是他在无意识间,就自动关闭了情绪感知系统。

邵亦波曾一度认为,情绪感知能力有点像盲肠,是进化的副产品。人要情绪感知能力干嘛呢?有理性思维能力不就行了吗?

但后来,他凭借自己的智力得到了一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幸福与快乐,才开始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并认识到感知能力对人生的重要性。他开始通过各种方式,重新培养、修炼“感知”的能力。

正是他的这种转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所以去年我才研究了邵亦波的过往经历,写出了《红尘已忘邵亦波》这篇文章。也因此最终得以与邵亦波结缘,有了一些交流。

3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大多数人都已经变成了‘机器人’”,是因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陷在了一个自己并未意识到的“只会做事,不会感知”的泥潭里。

或许是由于现在社会环境的极度内卷,让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而去追求更加实际的东西;又或许是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老师、社会灌输了“学习最重要”“赚钱最重要”等思想,从而不自觉地走上了成为“机器人”的道路。

他们看待世界更多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而情感却被忽视;他们会思考,会做事,甚至有可能做事做得很不错,拥有的财富也很可观,但是他们很少感受到爱——既难以感受到别人真心爱自己,也难以感受到自己真心爱别人。

他们缺少真正能交心的朋友,自己也没意识到需要朋友。他们可能父母还在,自己也有孩子,但是让他陪父母、孩子用心聊聊天,对他来说太难太难,即使和父母、孩子身体在一起,心也不在一起,而是在事业上或者在手机上。

这样的人,就是已经变成“机器人”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是个“机器人”,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就这么浑浑噩噩过去了,连想都想不到这个问题。真正的幸福,离他们太过遥远。

4

我之所以对这句话如此有共鸣,是因为我以前也是一个“机器人”。

我虽然也会正常学习、工作、做事、跟人交流,但在做这些过程中,我只开启了理性系统,而关闭了感受系统。我把这些当成人生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像一个NPC,只是根据系统给我设定好的程序行动,而没有投入感情。

也不是完全没有感受,当事情不顺利、当别人对我不好、当我不知道前路将如何,我会沮丧、会愤怒、会焦虑,唯独不会开心,不会幸福。

甚至,哪怕陪伴孩子的时候,我都更希望他们去和别的小朋友玩,让我一个人在旁边刷手机就好。我没觉得陪孩子是一种乐趣,只不过是作为一个自认为的好人、作为一个希望称职的父亲,我不得不花时间去陪伴他们而已。

幸运的是,在一些机缘的触动之下,我渐渐开始认识到,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人的每一时刻感受的合集,组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生。至于我们为了功名利禄而忙忙碌碌做的所有一切,如果不是作用于感受,尤其是让我们幸福的感受的话,其实都毫无意义。

换言之,感受才是生命的本质,才是唯一的实在,除此之外的一切,本质上都是虚幻。我们之所以需要在乎这些虚幻的东西,不过是一种“借假修真”,通过它们去作用于心的感受而已。我们应该让它们服务于感受,而不是牺牲美好的感受去追逐它们。

既然感受更重要,我们为何不直接去感受生命呢?为什么要关闭感受系统,任凭生命悄然滑过时间的长河,麻木不仁地过一辈子呢?

我开始去学着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注意到了清晨的一缕阳光,雨后的一抹绿色,陌生人一个善意的笑容;

我开始去享受那些平凡的琐事,不管是扫地、洗碗还是挤地铁,都兴趣盎然,心情愉悦;

我开始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愿意袒露自己的愿望与脆弱,更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甚至怨怼,更在乎我爱的人的感受以及我和他们的心灵连接。

这种改变刚开始很难,而且似乎收效甚微。当我觉得自己已经“了悟”,但转眼就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被碰得头破血流;当我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但随之就有某些人、某些事让我情绪失控;当我以为“顿悟”后就会获得安宁与解脱,但人世间的烦心事依然那么多,我也还是常常会焦虑和沮丧。

我一度以为,我已经“人机”味太深,积重难返了。

但这样过了两三年,回过头来,我发现其实自己已经改变了很多。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让我感觉,我在从“机器人”重新变回人。

一是在看一些令人感动的书籍或电影作品时,我内心重新有了悸动感,眼窝恢复了流泪的功能,在此之前,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的感觉,也没有为谁流过泪了;

二是我开始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不是用头脑去分析推理,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心里体会到他的悲和喜,在亲人或朋友难过的时候,我感受到同样的难过,并且会心疼对方,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去帮助他、安抚他;

三是我常常在看着我的三个孩子的时候,感受到一种“心都要融化”的幸福感,心中不自觉地涌现出柔情,脸上浮现出抑制不住的笑容。以前我一直觉得“融化”只不过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现在才知道,原来它是内心某种感觉最贴切的描述。

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世界真美好,人间真值得啊!

正因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在听到邵亦波讲述他的转变时,我才会强烈地共鸣。

我也希望把我的这种感受传达给更多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而这些东西,是要你把注意力从头脑所追求的那些东西暂时移开,放到心灵能感受到的东西上面来,才会得到的。

5

写到这里,文章其实已经可以结尾了。

但是对于少数已经走在心灵成长的路上,并且有所“开悟”的朋友,我还想和你分享一下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你对真我、灵魂、宇宙意识、神圣实在等概念有亲近感和好奇感,或者曾经有过“顿悟”“开悟”等体验,可以接着看下去,说不定会有所收获。

6

古往今来,每一个主要的文明,都有一些先贤共同描述过一种神秘的体验。他们感受到:

有一个超越于人类乃至万物的存在,这个存在并非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只能从意识层面去体验的东西。当人的意识与之相连时,会产生一种被某种伟大力量恩顾、与某种伟大存在相连的神圣、安宁、极乐的幸福感。

这个超越性的存在,在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名字,例如真如、道、梵天、太一(the one)、绝对精神、宇宙意识、万物一体之仁、所有人共有的灵魂等等。

不管叫什么名字,不管来自哪个文明,它都有一些统一的特征:

它没有实体;

它一定是善的;

它一定是美的;

它让人产生我与世人皆为一体、与万物皆为一体的感觉;

它让人感觉自我已经消融,融于一个无边无际的总体;

在这种感觉中,人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似乎进入了永恒……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但是可以确定两点:

一,报告这种超越性体验的人,往往是公认的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

二,体验过这种超越性的人,都把这当成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与真理,并认为人最终的意义和最高的目的就是“对超越性透明化”,不断去重复这种体验,最终与超越性合而为一。

在哲学和宗教学上,与这种超越性相关的内容,被称为“长青哲学”。几乎每一个走上心灵成长的修行之路的人,最终都或多或少会去接触长青哲学、了解长青哲学、实践长青哲学(虽然他们未必知道“长青哲学”这个名字),走上通往超越性体验之路。

从邵亦波的分享中,我感觉到,他似乎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对于那个“超越性的存在”,他没有用上面列举的那些名字,而是称之为“真我”。下面我也借用他的这个说法。

根据“一波一会”分享的情况,我对“真我”有如下感悟:

一、真我一定是善的,真我一定没有恶;

二、你的真我就是我的真我,所有人的真我是同一个;

三、真我无法通过理性去推导和认知,只能用心去感受。

其中第三点,涉及到如何体验超越性的“法门”,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脑去思考——在别的任何事情上都可以用脑,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理性之脑失去了作用,甚至成为阻碍。

关于“真我”,有以下核心要点(以下内容,只是加盐个人的听课感受总结,可能在理解与表述上未必准确。如有错误的地方,责任在我。邵亦波本人的观点,以他在“一波一会”现场分享以及在“一波一会”网站与公众号的文章为准):

1.人有内在与外壳,内在才是真正的我,外壳是假的我。我们要学会辨认外壳,不能把外壳当成真正的自我。要学会让自我与外壳分离,回归自己的内在。

2.人人都可以找到真我,只不过我们需要一些机缘,才能知道真我的存在,需要用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找到真我。

3.真我中有更深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一些问题时,有时放弃大脑的思考,而用心去体会,只要你的intention(意图、意志)足够清晰、善良、强烈,自然会产生创意,生发出一切方案,要做什么、说什么,都非常清楚。

4.我们思想的大脑、逻辑的大脑,永远都无法连接到真我,只有静下来,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真我。

5.静下来,与自己身体的感觉相连接、去感受,是修行的基础和起点。我们的精神可能会对我们说谎,但是身体永远不会对我们说谎。

6.要学会“临在”,也就是让心活在当下,保持对当下的觉知,让时间慢下来,不要让生命的长河从身边奔腾而过,用心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7.爱是老天给我们的礼物,通过爱,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我。爱不是一个从此到彼的箭头,而是一种品质。一个有爱的人,能感受到爱从内心涌现出来。“爱人”这种行为,只是爱的一个体现,并非爱本身,爱人会帮助身体激发爱的感受。当你感受到爱,产生莫名其妙的开心、感动、价值观、力量感,这就是真我的体现。

8.体验到真我,即觉醒(也可称之为enlightenment、涅槃、得道、顿悟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已经觉醒的人,依然还是需要去不断修炼。

上面这些,是我根据这几年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体验,结合邵亦波的分享而总结的。我认为这些内容还是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的。

能看到这里的,应该都是已经“开悟”、或者正走在“开悟”路上的朋友。如果真能听懂,认真去体察,照着做,或许从前困扰你已久的瓶颈,会由此松动,有一日千里之功。

不过总体而言,以上仍然还只是术。关于道的层面,我个人最喜欢邵亦波分享的他的一个重大自我认知转变,我认为其中可能隐含着最重要的开悟之道。

邵亦波说(现场速记,非原文照录,未必准确,只能略述大意):

以前我并没觉得自己是个好人,这两年我才真正觉得,我是一个好人。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解放。我做事情不再是为了弥补某个缺失,而是可以给世界一些礼物,可以帮人做一些事情。我不再需要去索取什么来弥补自己,而是可以造福人类。

我个人的理解是,接纳自己是“好人”,对世界的态度从“索取”到“造福”,可能是我们修心要遵循的最重要的“道”。

当我们因为内心感到匮乏,而以“索取”的感觉去做事、去生活,就永远不可能走上“得道”之路。哪怕世俗层面的事业再成功、财富再丰厚、名声再响亮,依然无法弥补内心的缺失。

只有内心一念回转,从匮乏而变成丰盈,从索取而变成付出,把自己从受害者、匮乏者、竞争者、索取者的角色中脱离出来,转而让自己成为感恩者、充盈者、造福者、贡献者,才能真正找到真我,体验到被某种伟大力量恩顾的、与伟大存在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无上之神圣、安宁与极乐。

这才是人能体验的真正的、最大的幸福。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