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回来了”,可脱口秀还有救吗
悄无声息地,《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开播了。
到底“安静”到什么程度呢?
节目播出两周,总共剪出了14个小时的内容,可截至目前,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一个人在聊这个节目,好像它并没有存在过。
可在这个周末,我还是将它追平了(很长的一段马拉松)。
然后因为呼兰。
因为李诞。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聊一下国内的脱口秀。
以及那些“消失”的人。
01
相对静止
呼兰在台上讲了一段话,让我很受感动。
他说,他们这群人是“相对静止”。
他把时间拉回三年前,《脱口秀大会》第五季,那一年的总决赛他打毛豆,而这一次《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他同样是打毛豆,仿佛时间没有流逝过。
而且再放眼一看。
那一年进入总决赛的徐志胜、广智也在,邱瑞、鸟鸟也在,如李宇春所说,“打职业联赛”一样,一群人一年接一年地参加比赛,仿佛每个人都没有“进步”。
都是“老人”在比赛吗?
其实也有新人。
比如这一季里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新人,小奇,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匹让人惊喜的黑马。
他讲自己的学历,中专。
有搞笑——
比如他说他说他的朋友吕博伟,因为读了个“水硕”,所以一直在想,担心自己的学历找不到工作,很焦虑。
但中专生想的什么?
做帝王我斗苍天
夺得了皇位已成仙
搞笑之余,也有表达——
比如他说参加招聘,HR觉得他没有“学生气”就把他淘汰了,担心他入职之后当“刺头”。
他们需要有学生气的人。
什么是学生气?
简单来说,就是大学生们经过了常年的学习之后,学会了在加班、996面前忍气吞声,“不反抗”。
就是“学不会生气”。
就像后来罗永浩点评的那样。
所谓高学历,往往是学会了更多的自我规训,学会了失去自我。
这其实有着相当尖锐的立意。
但尽管如此,我最感动的,依然是呼兰所说的“相对静止”。
这甚至是我看这个节目的理由。
为什么?
这里当然有我很喜欢呼兰的原因——
作为一个极其重视文本创作和观点表达的脱口秀演员,呼兰是真正做到了不跟风热门话题,而把精力全部放在创作本身上,“脱口秀承重墙”当之无愧。
但最主要的,其实还是熟悉感——
就比如这一届来说,当我看到呼兰、何广智、徐志胜等人的名字,其实就毫不犹豫地点开看了。
因为我很熟悉他们的表演方式。
并且信任他们。
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就像是看待一些熟人一样,想知道他们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的技艺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这是“相对静止”。
更是一次重聚。
毕竟从我看国内脱口秀开始,差不多已经过去十几年了。
一路上走下来。
能留下的,以及还能叫得出名字的,已经没有几个了。
02
天翻地覆
我对国内脱口秀的印象,大概是从《今晚80后脱口秀》开始的。
那些年其实也有一些其他的脱口秀节目,比如《一周立波秀》,但老实讲,并没有吸引我太大的注意力,也没有让我想要追更。
但《今晚80后脱口秀》我是每周必看。
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正好《生活大爆炸》第六季开播,谢耳朵风靡全国,于是我每周所盼望的事,一是《生活大爆炸》更新,二是《今晚80后脱口秀》播出,这两档喜剧不知陪我度过了多少夜晚。
也正是这个时候,我知道了蛋蛋(李诞),知道了王建国,知道了池子。
听到了不少“建国打蛋蛋”的段子。
那时的脱口秀,给我的印象很简单——
好笑,敢说。
就拿后来李诞自立门户,打造出的那场《吐槽大会》来说,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表达,也没有什么文本上的雕琢,它只是好笑,而且尺度巨大。
比如王琳吐槽池子的那段:
严重超速。
当然,这期节目最终被下架了。
可人还在。
比如李诞,在《吐槽大会》说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放弃了台前演出。
他打造了《脱口秀大会》。
打造了《怎么办脱口秀》《开工了新生活》等一系列的节目,终于变成了“明星”。
比如王建国,死宅男也走向了幕前。
老实说,最初在《吐槽大会》看到王建国的演出时我也是惊为天人,他的风格在当年可谓是碾压全场。
不过他志不在此。
他只想多赚一点钱,然后多花一点时间玩游戏。
比如池子,所谓的“脱口秀天才”。
他没有很强的文本。
但反应能力很厉害。
我一直觉得,池子的脱口秀才是我最初认为的脱口秀该有的样子,调侃一切,怀疑一切,在嬉笑怒骂间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可是呢?
回头来看,这些最早让脱口秀家喻户晓的人,却一个个地,离开了这个舞台。
王建国大概是真的不想比赛了。
李诞也不再从事脱口秀相关工作,去年他在直播时甚至说了句让人很唏嘘的话:
我与脱口秀两不相欠
而池子呢。
这一次《脱友》做了一个回顾,节目里出现了《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到第五季的片段。
我们看到了李诞。
在上一季,这曾经是一个“不能提”的名字,而如今可以正大光明出现了。
我们看到了王建国,看到了那一次次告别的瞬间。
也“看到”不少被打码的人。
这其中,就包括池子。
就像呼兰说的,如果回顾三年前,你会觉得这节目几乎没有变过,参加比赛的还是那些人,这是一种“相对静止”。
但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那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03
相对上升
不过,呼兰其实对这句“相对静止”也有补充说明。
他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这群人还是以前那副样子,什么都没变,但把他们拉出去,却又是各有各的好,一个个其实都在进步。
就像是“螺旋上升”。
这话乍一听,似乎是有那么一些道理,毕竟这次比赛的很多人都算是“老人”了,相比于前些年他们的青涩,如今确实成熟了许多,尤其是在文本上,都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
但如果你仔细一想,却觉得这似乎并不是“螺旋上升”。
而是相对上升。
就看你的参照物是什么。
事实上,脱口秀刚刚兴起时,评价其好坏就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李诞的。
他觉得,“不用说太多真话,不要挑战太多人敢想不敢做的事。”
于是要在技术上发展脱口秀。
为此,他还特地去美国各大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组跑了一圈,学习规范流程,学习工业化生产段子……就像当年的中国电影人学习好莱坞。
为此,他立下反复打磨段子的规矩,“我们的稿子都是一个字都不能差,必须保证气口是一模一样的,才可能把这个小点最大化,这是要来回打磨的。”
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脱口秀演员其实都是来自一个个的“喜剧训练营”,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这也相当于“科班出身”了,他们撑起了脱口秀的半壁江山。
李诞的设想成功了。
而李诞之外,另一个标准则是池子的。
他并不在乎“工业化”。
在后来,他与笑果领导层开撕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做脱口秀的朋友,我心疼你们,因为脱口秀内核的那个东西,我们知道是什么,还要被逼装作不知道,这很可悲。我曾经摸到过脱口秀,那是好东西,不要被驯化,不要放下,得奔着去。咱们的路还很长,要是走错了,就更长了。”
那么,这个内核是什么?
冒犯。
就像周奇墨说的:
(脱口秀)是这个人在输出“偏见”
它不会说特别正确的事情
冒犯才是脱口秀的内核,因为敢于冒犯,才能让我们刺入更深的现实。
才能拓宽人与人之间偏见的空间尺度。
可是啊,在中国冒犯的结果,可想而知。
《吐槽大会》第一期下架。
体育专场下集未播。
哪怕是一些看起来没那么“冒犯”的表演,也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舆论质疑,甚至群起谩骂。
往往是行一步,退两步。
所以说,没错,如果说这帮人是在“上升”,也只是相对而言。
在技术上,在工业上,在文本上,如今的脱口秀,相对于那个草创阶段的野蛮生长,的确规范了不少,进步了不少。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也在逐年后退。
以至于很多时候听起来,他们只会在安全区里讽刺,在迎合大众的“尖锐”。
这也是我感受复杂的地方。
毕竟我最早接受的脱口秀是好笑,是敢说。
而不是“三从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