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和宗教信仰都差不多是一回事,只能自律而不能强求他人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当下中国,最好少点道德模范,尤其是像张桂梅这种;可以多点有能力的官僚,比如刘跨越那种...
很多人高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其实道德感和宗教信仰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不能说它没用,只能说它只在某些情况下有用,对这个社会意义并不多。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说法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想想看,道德感和宗教信仰至少有3处非常像
第一,信仰宗教的人,和相信道德感有用的人,都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或者可以说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第二,如果说宗教和道德能够调节人际关系,往往都是在信仰这一套理论的人群之中才有效果,或者说宗教和道德都只能在熟人群体之间起作用。
第三,信仰宗教的人,往往喜欢劝别人也信教;同样,相信道德感的人,通常也喜欢用道德绑架别人。
好,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三点进行展开论述。
所谓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信仰的力量有时候确实非常强大,超乎人类想象。而不管是宗教信仰也好,道德信仰也罢,都是因为有了这个信仰,才能带给人强大力量。
提到信仰,不能不说1897年美国一个小男孩发出的灵魂之问,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他写信给了《纽约太阳报》,报社编辑这样回复他
“圣诞老人的存在,就跟我们相信“爱、同情心、诚实”是存在的一样。”

“只有我们的信仰、想象力、诗歌、爱和浪漫才能推开那层布障,让我们看到至高的美丽和光辉。”

这幅回信是在说圣诞老人,但何尝不是在说宗教信仰?
而人类的道德感,其实和相信圣诞老人存在,相信有上帝存在,是差不多的道理。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圣诞老人和上帝都是人类某种想象,或者是某种东西在人类精神世界的投射,这些都是想象体,而道德准则是真实存在。
话是没错。但道德准则本身,也是人类某种观念产物,它也不像物质那样有实体存在。因此本质上差不多。
小男孩因为相信圣诞老人,所以获得了某种快乐;信仰宗教的人也从中获得了内心宁静,同样,道德或者说善良本身,也会有某些力量,一个从内心深处笃信道德感的人,也可以得到某些优越感,因为他笃信自己道德高尚,于是可以在内心深处鄙视其他人。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他会因为这种信仰,而超脱世俗的某些存在,正是由于我们这个世界,是利益驱动,因此某些能够脱离利益的东西,有时候就显得非常宝贵。
当然,前提是你真的信它,如果你半信半疑,或者带着某种实用主义去信佛,要烧香拜佛去求某些虚无缥缈的内心安慰,那你不可能有这种力量。
一个真正纯粹的信仰者,当然都是令人钦佩的。不管他是信仰宗教,还是信仰道德。
但现实是,真正纯粹的人有几个?
大多数信仰,都掺杂了某些其它东西。
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复杂的动物啊。
所以,这就要构建到第二层,所有信仰,不管是宗教信仰,还是道德信仰,都是在信仰的人群中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毕竟一个人的信仰比较脆弱,他必须在群体中寻找信赖,噢,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大家都信圣诞老人,都信上帝、佛祖,都信道德,所以我们就成了同类人,我们就不再那么孤单。
所以宗教信仰,要有组织;道德信仰,当然也要有组织。
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那种宗教信仰,但是孔子搞出来的儒家伦理体系,后来演化成了某种半宗教半道德信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儒家伦理体系,没有西方宗教那样一个全能的神,但是儒家推崇君子,圣人,其实这个标准,大体就是道德高尚,所以中国古代漫长封建社会,统治者无不推崇道德教化。
当然,封建伦理道德后来搞成了一种压迫,特别强调孝道,强调臣子、晚辈、下级,要对君上,父辈和上级,有无限服从精神,这个就有点异化了。
但归根到底,宗教也好,道德感也好,都要靠某种组织体系才能发挥社会调节作用,要在这个群体之间才能发挥作用。
或者换句话说,真正不信这一套的人,对他就没用。
尤其是某些组织这一套的人,比如基督教很多大主教,牧师,封建伦理体系上层统治者,他们天天高喊上帝口号,满口仁义道德,但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不信。
而且,越是喜欢喊口号的人,内心越是不信。
这就具有了某种讽刺意义。
那么,接下来就要讨论第三层,不管是宗教信仰的组织者也好,还是道德体系推崇者,他们都喜欢劝别人信。
所以基督教有传教士,天天劝迷途羔羊皈依我主;道德教也有一大帮人喜欢搞道德绑架,强迫他人接受他们内心深处某些准则。
所以宗教最可怕之处,就是这种绑架,他觉得自己相信的上帝万能,他真心希望别人也能信仰上帝。
某些道德感很高的人,也特别喜欢绑架别人,如果别人不信这一套,他也觉得这些人就没救了,是无耻下流,品行不端。
顺便说一句,喜欢用道德来绑架别人的人,往往也同时喜欢占据爱国道义来指责他人。爱国口号的大旗上,往往都站满了蠢人和坏人。就是这个道理。
事情的本质在哪里呢?
正如前面谈到的那样,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有道德感的人,应该是对内的,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能去强求他人的。
如果一个人真有信仰,他能够获得某些内心宁静;如果一个人真有道德,他自然有某些优越感,就像善良本身就能让人感到开心,他不需要去强迫别人相信就能够获得快乐。
道德感,只有在要求自身的时候,才是纯粹的,高尚的。
当一个人用道德去约束别人的时候,不管他是出于何种目标,都只能带来反作用。
所以,塑造某些道德模范,然后以此来指导要求整个社会,试图来打造一个理想社会?这种做法,即使不那么愚蠢,也是挺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