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 | 王辉耀: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
2025年6月26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南华早报》发表题为《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文章。他指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不仅有助于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风险,也能够为世界各地创造就业机会并带来经济效益。以下为全文内容:
■ 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不仅有助于化解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风险,也能够为世界各地创造就业机会并带来经济效益。
作者
王辉耀 |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
在最近于新加坡举办的一场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会议上,我就“去全球化”以及“全球化3.0”的新趋势发表了看法。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前瞻性思维与新理念,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时,其经济形态仍深受自给自足与自力更生理念的影响,可谓是“在中国、为中国”。随着全球市场力量的释放,中国经济逐步迈入“在中国、为世界”的阶段,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随着产业链不断升级,中国不仅让8亿人口摆脱了贫困,也极大提升了当今世界的物质财富水平。到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的35%。然而,自美国特朗普政府首届任期发动贸易战以来,全球格局再次发生重大调整。
在当今世界,仅仅“做得更好、成本更低”已远远不够。全球化正迈入一个新时代,多极化格局重新回归。“去风险”和不稳定性使企业面临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转型的新阶段。
随着贸易壁垒、关税和地缘政治碎片化的上升,全球化3.0将愈发以数字化为驱动,并呈现出区域化特征。中国企业亟需调整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这意味着需要从以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全球布局、海外投资和跨境产业协同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换句话说,中国经济需要制定一个“立足全球、服务全球”的战略。中国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进程,将价值链和生产体系分布于世界各国,以更好地服务全球客户。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海外扩张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帮助其抵御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同时有助于缓解全球化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利益在社会群体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通过推动高技能劳动力岗位回流、将生产性资本和税收重新引入东道国,企业可部分逆转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项全面的全球化战略,不仅有助于缓解贸易壁垒和关税冲突带来的风险,还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和生产模式。以吉利为例,其位于比利时的沃尔沃工厂雇佣了4000名员工,双方联合开发了整车架构平台,实现了生产集约化,分摊了固定成本,并通过拥抱新质生产力,使高质量产品以更低价格惠及消费者。
推动全球化红利的再分配,并不只意味着投资发达经济体。中国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落实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以更好地促进全球化、贸易和发展的均衡惠及。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贸易战和全球化失衡所引发的不满,更体现了中国推动经济包容性发展的持续承诺。
一位家具制造商最近告诉我,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紧张局势反而成为他的企业加速全球布局的契机——他已经在美国建了一家工厂。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依然是中国企业不可忽视的战略市场。这一新路径也有助于中国企业拓展出口受限的新兴行业与新兴市场。
十年前,福耀玻璃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了一家汽车玻璃工厂,目前雇用了超过2000名员工。开业仪式吸引了数百人出席,包括美国州长和多位国会议员。这家工厂深受欢迎,成为中美经贸合作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在快速增长。隆基绿能正与合作伙伴在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建设一处5吉瓦的太阳能组件厂;而天合光能曾在德克萨斯州投资2.25亿美元建设了一个同样产能的工厂,尽管这一工厂后来被出售。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CATL)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立讯精密也已表达了在美建厂的意愿。中国中车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和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设有工厂。
隆基绿能的负责人曾对我表示,其美国合资项目得以落地,得益于与当地众多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正是这种利益联结的网络,促进了项目的成功落地。当然,这一过程也并非毫无挑战——美国制造业长期“空心化”,需要通过职业培训项目来进行修复和补充。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它们应积极把握合资合作与绿地投资的机会,这是当下的必然选择,否则将被时代所抛弃。比亚迪在东南亚区域的首座汽车生产线去年已在泰国罗勇府正式投入运作。在纺织、服装、电子和光伏组件等领域,中国制造商近年来加快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缅甸等国的投资布局。如今,约有三分之一的中国海外制造业直接投资流向东南亚。
中国企业有望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走出去”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拓展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也将为东道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局面。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