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还需要媒体吗?
时常感觉到,时至今日,“媒体”概念变得无比宽泛。走在上海街头,随机一板砖能拍到五个“媒体从业者”:他们中间有电视台导播,有杂志社写手,更多的是所谓“新媒体”,长短视频、鬼畜网剧、吃播探店、时政财经、穿搭美妆、vlog……当然现在已经不太流行称呼自己是一个“媒体人”,太过陈旧笨重,发文章的统称博主,做视频的一律主播,但是问及行业,还是会自称是“搞新媒体”的。
作为曾经写稿赚饭吃的,我自然也忝列其中。不过年深日久,也就产生疑问,这些人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都是“媒体”或者“新媒体”人?
01
“门道”
这些人在做的事情实在是五花八门。
以我自己来说,我最熟习的工作是视频文案,整理资料阐发观点,为前面录像的人提供稿子。要说赚钱,大抵依赖给账号提供广告的金主爸爸,从前是阿里腾讯小米手机,现在是零食冰被按摩仪。
与我比较相近的是传统杂志或曰纸媒的写作者们。不过他们大多比较高傲,依靠自己的能量从公司老总、艺术家或者别的什么高阶从业人员那里获取信息,也会用更多的时间来搜寻和引用某个哲学家的只言片语。可能吃的广告或曰赞助更高级,但大体上还是我理解的范畴。
稍微超出想象的是主播。去年大概是十一月前后,有人联系我,想要做一个关于“年轻人就业找工作”,介绍“一个地方一个产业”的直播项目,主播据说是前金融消费投资人,又说是什么APEA亚太青年,很有专业的感觉。
可是去看了以后,我发现这个项目不但和产业没什么关系,同金融财经等关键词也统统不相干。他们想要做的是就业领域的张雪峰,输出的通篇是“普通人如何逆袭”“一定要抓住时代机遇”之类的片汤话。
聊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兴味索然,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时又说到他们的主播之前就以此法创业成功过一次,实现了财富自由。如今是闲着没事干再找找激情,顺便带带还缺钱的兄弟们。
某短视频项目文案
那赚钱的秘诀是什么呢?
便在于:几百字的文案重复五遍“内行看门道”,就是不说这“门道”是什么。如果实在好奇,可以期待他们后续开发的青年就业指导课程。
比主播更加疯狂的是“投流”。不管你产出什么品类的内容,据说只要能达到十万的流量,他们便能够借此养活起一个十几二十人的团队——这意味着每个月至少要有十万左右的进账。
相较我熟知的年收入=粉丝数/2的一般规则,他们的变现效率令人咋舌。
我曾数次在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时候向某位从业的老哥询问其中法门,他只是饮尽手中满杯精酿,告诉我如果我想到“带共鸣”的好段子可以找他:“拍短剧的帅哥美女我都熟得很,随叫随到,八百一天,一天就有几十集,我们搞自己的公司。”
02
“我就是一写广告的”
可能我自己比较传统,心目中理想的媒体人还是海明威那种硬汉,上得了战场进得了华尔街,能吃恩希玛可饮马天尼,每一个字都像是子弹,精准地击入每个读者的心脏。
不过显然以上所有的“媒体人”都绝对不是人们脑海中带着金丝眼镜怀揣录音笔的记者,他们甚至和现场这两个字都不沾边。
不久前我读到这样一条新闻,说某国有传媒集团老总讲话要求旗下的记者集体转型成为“创作者MCN”运营官,最好不要自己写稿,而是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别人来写,自己则负责为这些内容配广告卖出去。所谓“一个人干不过千军万马,一支笔写不过千万支笔。”
如此做当然有好处,据说他们合作的一家酒厂,年合作额度从十万上下一下子涨到了一百九十多万,让集团感到“造血能力越来越强,新质生产力的成分比例也越来越高。”
于是便能领悟到,如今这个年代,掌握流量变现的“打法”就是“媒体”。
还是这位老总的话:“新闻做得再好,平台建得再好,只要你赔钱,在这个大楼里,你就直不起腰杆儿。”
某媒体转型报道
这话一点没错,我现在就挺不起腰杆。
曾经有一次和一位写特稿出身的朋友散步,说起行业内最好的调查记者最后都去了大厂公关部,我意气鼓荡,充满对曾经老前辈如今都背叛革命的叹息痛恨,他却和他头上拂过的柳枝一样轻柔:“其实我们一直都是一个行业——社会的润滑剂,在哪都一样的。”
从钱的角度说当然非常显著十分之不一样,但润滑剂一说着实有趣,这意味着作为信息的操弄者,你要:
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让社会的这部分知道那一部分在干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用合理的态度帮人说话,最起码要能让产生矛盾的双方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不致于争端无限升级,能够一笑泯恩仇最好;
当读者面临压力的时候,你的信息要能帮到人,没有解决的办法,好歹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是哈哈一笑。
我相信还是有人能如此做为的,只是大概不会是以上论及的任何一位。
想起并不是很有趣的笑话三则:
某时政博主,近期发现没有时政可说,原因是拥有采编权的国有媒体集团都转行干MCN了;
某媒体工作室副主编,被问及选题和内容心得,答曰: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就是一写广告的;
某出售“教你玩转自媒体”课程的大佬,提供了按照自己方法论获得一个月十万粉的示例账号,点进去一看,主题仍是“教你玩转自媒体”。
03
“为什么没人说呢”
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阅读书报,《读书》《南方人物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宁愿饭不吃,也不可书不读。
其时我看到了张维迎和林毅夫大打嘴巴仗,讨论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优劣得所;看到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1980年判断苏联即将解体;看到国内“左派青年”李昆华之类和茅于轼公开辩论,讨论廉租房是否应该设计独立卫浴;看李银河如何结识跨性别伴侣大侠;看潘绥铭去红灯区研究小姐;看量子力学;看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后来不知怎的,这类有趣的东西就少下去,可能像我这般口味的读者本来也就不丰富。
也可能如今仍然有这样的内容,只是我没看到。
我有个朋友H是做女性主义研究类账号的,有次聊起做自媒体的缘由,她说:“其实有很多我很感兴趣的问题,但不知道为什么都没人讲。小红书上的女性主义账号,无非三个主题:赚钱,爱自己,远离男人,看多了也觉得没意思。”
据她说,做帐号没有什么难的,在学术体系内有足量广度和深度的论述可供引用,借着一个话题,读完一本书,自己学习,观众喜欢。
在H的内容下面,我看到最多的一条评论是:“感谢博主扫盲。”
有一次,她收到了一条私信,希望得到使用她内容的授权。H追溯下去,发现这是一个中学生,借用她的视频向同学们介绍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这是他们在老师、家长和其他地方都无法获得的知识。
H视频账号的评论区
这个小故事给H带来极大的满足,连带听故事的我也跟着唏嘘:原来现在学生的脑子里不是只有王者荣耀和搞笑段子的。
不过理所当然的,H在自媒体行业也没有赚到什么钱,字节给过一笔激励,希望她能够保证每期内容都首发抖音,除此之外便无其他。H也拒绝接广告,因为“不接广告给了我更大的言论自由,我不用为广告产品的效果负责。”为了保护自己的热情和表达欲,她每年可能至少少挣了十万块钱。
我很难解释为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没人做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当传统的媒体不再负责提供我们想要的东西,饥饿的读者选择了造反,选择了自己发声来喂饱自己,这或许也是自媒体一词的题中之义。
作者 | 薄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