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是府兵制败坏后的无奈选择
府兵制创于北魏,传于北周,直到在唐初发展到达了一个顶峰,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无法分离的。五胡乱华之后中原大地长期地多人少,所以政府可以用均田免赋调动农民加入府兵的动力,然后用战功和奖赏吸引有能力的军官,整个体系的基石就建立了,打仗时挑选合格的将帅使用兵符调动军队,开发了土地资源,调动了劳动力,也能用士兵归家的期限限制将帅和朝廷用长期用兵来耀武扬威的贪念,是一种符合时代环境的政策进步。
府兵制的败坏也和外界的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是没有那么多地分给新加入的府兵了,所以外来的新鲜血液枯竭了。其次是朝廷和将帅为了自己的私利无限制的调拨府兵导致现有资源无法造血,这在《石壕吏》中有生动的描述。府兵是兵农融合,如果抽走了农的支柱,导致府兵家庭无法进行农业生产,那么旧的循环也就分崩离析了。
唐玄宗面对政府兵力的枯竭,只能采用简单的头痛医头的办法,既然无法产生动力,就直接发钱,但是募兵是无法面对长期战争的,大量劳动力的抽离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而且,募兵给王朝带来的最大威胁,其实是兵附于将,谁能拿到资源,谁就能招募最勇猛的士兵,打造最得力的武器,既然将军有依附的士兵,有铠甲,那为什么要听皇帝的呢。所以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了,但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行政的大坑被刨起来了,从此,都是私兵的天下,像宋初那种黄袍加身的故事只是募兵制的必然结果。
要打仗了才服役,仗打完了就回家,有功可以领赏,死了有安家费,这是一个低成本的战斗系统,它可能不会非常高效,但它量大,可以持续的形成多打少的局面,比香积寺之战后精锐丧失殆尽,从此地方群龙无首,对整个国家好百倍。
越是底层的兵种,越应该实行兵农融合,越是难以迅速培养的高技术兵种,越应该兵民融合,只有一种制度选择,最后会导致制度内的人靠着制度而产生依赖,而制度外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整个体系,也就在崩溃的边缘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