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炼成秘籍》前言

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历史书,它可以回答我以下的疑问:

 

商鞅这一套办法很复杂吗,从商鞅开始到战国结束有130多年的时间(前356年到前221年),六国不缺人才也不缺明君贤主,但为什么都懒得去抄一下作业呢?

 

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刚好在汉武帝的时候出现,如果卫青和霍去病出生在匈奴,是不是历史就得改写呢?

 

如果能够穿越回去,见到李世民然后跟他说他的帝国会亡于节度使,李世民可以改变帝国的命运吗?李世民作为门阀世家出身,他难道不知道自己作为类似节度使的角色而夺得隋朝的天下,节度使有多大危害吗,他为什么不去解决呢?

 

宋朝号称历代经济第一,资本主义前奏,高薪养廉。那么当时的人民生活应该很幸福,国家应该很清廉啊。为什么包青天这个热门的IP会出在宋朝,包拯需要天天加班审冤案呢?王安石为什么还要变法,需要折腾「青苗贷」呢?宋江方腊又为啥需要反对这么优秀的政府呢?

 

明朝被嘲“穷兵黩武”的朱元璋,竟能用战后废墟的财政支撑了八次北伐蒙古,打到今天的内蒙。但是“仁宣盛世”的富甲天下,南北战线却在收缩,甚至导致了后面的土木堡惨案。是什么原因呢?

 

腐败,闭关锁国的乾隆依然可以收复新疆。为什么同样腐败的,闭关锁国的慈禧,在吸收了先进的洋务器械,开发海关之后,反而输的更为彻底呢?

 

为此,我穷尽百书。例如《国史大纲》,《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数十本著作。但是看完之后我更迷茫了,他们好像什么都说了,但是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他们的答案可以总结为:君主昏庸,制度落后,气数已尽,财政没有预案,贵族妨碍。 但这些只是结果的描述,不是原因的分析啊。

 

说君主昏庸:战国的明君很多啊,有齐威王,有赵武灵王,有楚威王等。说君主昏庸不去改革,这说不过去啊。

 

说制度落后:明治维新之后依然是君主+贵族的封建制,说了算的依然是君主和贵族,生产资料依然在王族和贵族手里。跟清朝没有任何区别啊。为啥同时改革,最后差距这么大呢?

 

说气数已尽:也不是解释啊。气数是怎么定义出来的呢?气数是按时间长短,还是按天气呢?有些朝代200多年,有些朝代只有10来年,用气数没法解释啊。

 

说财政没有预案:不对啊。朱元璋,李自成这种书都没读几本的,财政反而充盈,可以多次北伐而从未缺钱粮。大一统朝代,有足够的人才,有强大的财政架构反而缺财政,这不合理。

 

说贵族妨碍:贵族不是一直都存在吗?张居正,雍正咋就改革成功了呢?为啥很多人改革连100天都不到呢。

 

所以那本书才可以给我答案呢?我又找了很久,终于在各个角落里面,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主流的历史书沉迷于研究帝王的家谱,沉迷于描写宫斗的循环,沉迷于叙述宏大的财政货币。但是,却忽视了国家的主体是农民,国家的财政来源是粮食,国家的强大是靠铁器,水利等,国家的核心是土地。这些看起来最为基本,最不值一提的事物,最政治正确的,恰恰才是问题的答案。

 

这些非主流的书一直都存在。它们被放到了图书馆最后一排,最下面的角落;它们被放到了废旧书报的回收站里,0.5块一斤;它们被收藏在各个冶炼,水利,土地,盐业,农业,粮食,考古等的研究报告里面,上面长满了灰尘。它们记录着皇朝的兴衰,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强大与失落,它们是帝国炼成的密码,这些密码都指向了一本正被用来垫桌脚的著作《帝国炼成秘籍》。

 

当我从桌脚抽出这本秘籍,并翻开的时候,上面赫然写着:“

 

言今,理应穷理;穷理,则需格史。格史穷理,则有缘于本书。

 

望有缘人重拾此名,代为编译此书。特此酬谢超市3折卷5张。

 

——格史帝“

 

我并非想要这5张超市打折卷,虽然这些卷也确实在有效期内,并且打折力度确实较大,不用确实浪费。但作为一个非主流的历史爱好者,工业党,多次PC统一的王者,如果任由这些的秘籍依旧散落在角落里面,不去整理,也确实可惜。那就去超市看看有什么特价菜吧,不对,那就由我来写吧:

 

朕,格史帝,同意编译《帝国炼成秘籍》。

 

第一大篇,《帝国炼成秘籍》之战国篇开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