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教材的问题讨论和分析

说起这个问题,我就来好好的说说我们文史类的问题了。我们的文史类学者,存在着两个关键而且致命的弱点,导致了我们的教材问题很大。这不一定是他们故意的,但是却是致命的。

第一个弱点:不懂经济,军事,政治,组织架构。导致写出来的教材不合理。

第二个弱点: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分析,导致逻辑上不自洽。

我举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中国哲学史》。这本书有好几个人写过,包括冯友兰,张岱年,还有北京大学最新版一系列的编辑。这几个版本都有较为相似的结论,中国的古哲学家更注重内修,而缺乏向往探索或者对世界真理的探索。相反的,外国的哲学家更注重外界探索,而对于内修缺乏。

问题的点在哪里呢?我的结论是,内修和外探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

以春秋战国为例,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建造了几个大工程,长城,郑国渠,都江堰等。对于文科生而言,这些工程可能靠人力就完成了,只要人够,那是分分钟的事。但是对于理科生而言,单靠人力能完成就是笑话了。这里涉及到定位,地质勘探,工程力学,整体工程设计等一系列的高科技。哪怕到今天,有了GPS,有盾构机,有成熟的工程设计,要搞一条同等长度的水利还依然费劲,更何况当年的条件。

其次,在哲学史里面有一个人,叫墨子。墨子最著名的事件之一是代表宋国,跟楚国的工程部老大鲁班的论战。鲁班发明和建造了一大堆攻城设备,而墨子也有一大堆防守设备。结果是墨子说服了鲁班,楚国撤军了。按照

逻辑,墨子和鲁班并不是耍耍嘴皮子,他们是真的有大规模的防守和进攻设备。但是在哲学史里面,对于墨子的工程描述极少,爱与和平的理论倒是描述很多。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墨子明明是因为动手能力强,对外探索的能力为主。到了哲学史就变成了内修为主的白左。

再来一个例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什么?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经济架构,并不是政治体系。是以私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按照西方的经济情况,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也没太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诞生前,普通人只比人形动物稍微高级一点,是依附在封建主下面的高等动物。所以西方的封建主义也是一种经济制度。

但是中国这边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自秦国以来,大部分统一皇朝在开国的时候都实现了分土地,并且土地自由贸易,土地上的农产品,服装等都是自由贸易。农民需要服徭役,兵役,交税和租金。但是农民并不是依存状态,除了皇朝后期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变成了佃农,仆从等。所以如果只讨论经济方式而不讨论政治架构,税收徭役等,那么中国早就是资本主义。

正是因为定义不清晰,对于经济的理解不足。就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奇怪的单词。把所谓的贫穷归因到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这是最大也是最错误的论据。

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大量自由贸易的商人,其中范蠡,吕不韦就是最著名的例子。正是因为发现商人不提高生产力,并且出现土地兼并使得人民贫困,流离失所,所以历朝的皇帝都重农抑商,而重点发展农业和科技。农业的科技可以说是世界发展最快,并且最高的。所以人口持续的增长,在同等的条件下,这几千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粮食产量都是领先世界的,除了最近的两百年。但偏偏这些科技成果却没有被重点的出现在历史书上。

我不觉得这些作者是因为崇洋媚外,例如冯友兰,张岱年等。我觉得他们的水平和认知是非常高的。但是我觉得要把中国历史真实的体现,对主编的要求非常高。他应该是一个懂工程力学,懂科技创造,懂军事后勤,甚至懂经济的人。要不然,写出来的历史就是偏科,根本没法好好的体现中国的情况。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