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历史教科书现“台湾地位未定论” 

即将于2019年9月新学期上路的台湾“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十二年国教),其课程纲要(称为《108课纲》)在去(2018)年审定时,引起台湾社会各界大范围的讨论与争论,尤其是历史教科书涉及史观建构与国家认同方面,争议程度也最大。如今,各家出版社已依据《108课纲》编写出各个版本的教科书,给学校老师选用,其中南一版的《高中历史(第一册)》竟出现了质疑二次战后“台湾光复”及国府统治台湾正当性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重新挑战战后台湾主权归于中国的定论。500 1

2006年的《95暂纲》初见端倪

其实早在陈水扁任内,在维持“多元客观”的假面具下,台湾历史教科书就已经暗藏质疑台湾在战后的主权归属问题,如于2006年施行的《普通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95暂纲》)写到:

 

四、当代的台湾与世界

1.政治:从戒严到解严

重点:国民政府的接收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

说明:1-1首先简要回溯中华民国政府的历史,接着叙述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及‘中华民国政府’迁台的过程,有关国际交涉事件应依史实叙述,避免主观的论述。

1-2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台湾的政治史。内容以内政、外交及两岸关系为重心,例如,二二八事件、长期戒严、韩战、以及冷战等,解释时应求周延并带有前瞻性。过去六十年的台湾政治史内容极其复杂,非简短篇幅可以道尽。重点可以摆在民主化的历程。

而依据《95暂纲》精神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在2009年8月南一版教科书第1册(台湾史部分)称:

“此时,台湾主权的归属问题也正式浮出台面。民国四十年,美国等二次大战战胜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中华民国并未参加。接着在美国的协调下,台湾与日本于次年单独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恢复正常关系。日本在两项和约中,虽然都放弃了对台湾与澎湖群岛的一切权利、名义和要求,但并未声明台湾与澎湖群岛的归属,使得战后台湾主权归属成为日后一再引发讨论的议题。”此处为台湾历史教科书首次出现《旧金山和约》与质疑台湾主权归属的论调。

在陈水扁执政后期,于2008年通过、预计在2009年(98学年度)实施的《98课纲》中,关于台湾历史地位问题,完全承继了《95暂纲》的史观,又是“避免主观论述”,又是将重点摆在“民主化历程”,实际上则是模糊化、淡化台湾在战后光复的史实,为日后台湾主权归属问题做了一定程度的铺垫。

2

马英九时期的“拨乱反正”

当马英九于2008年当选台湾总统、国民党重返执政,台湾迎来第二次政党轮替后,上述论点遭到封杀,并于2012年(101学年度)施行的《101课纲》重申“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立场,并在该课纲中写“说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中央政府迁台及台湾国际地位确立的过程”。这样的课纲精神也反映在2012南一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中:

 

1951年(民国四十年), 二次大战同盟国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中华民国虽未参加,但该约规定,日本应与未参加的交战国另签与该约法律效力相同之和平条约。经美国协调,日本于次年(1952年)在台北单独与中华民国签订《中华民国与日本国间和平条约》。因在台北签约,又称《台北和约》。台澎主权因此国际条约由日本移转中华民国,台湾的国际地位因而确立。

然而,对台湾在战后主权回归中国抱持怀疑、否定立场者却称:“教科书就被迫出现奇怪的台湾地位论述,必须睁眼说瞎话,强调台湾是ROC所有。……这就是现年21岁至15岁间的台湾年轻人所念的教科书。这批学生的学习,再因政治干预而无从得知历史真相。”由此可见,某些特定人士以“多元史观”为由,不断挑战台湾主权归于中国,以及中华民国政府在战后统治台湾的正当性,甚至诬指马英九执政时期的历史教育会让年轻世代无从得知历史真相。

为了扭转陈水扁任内解构中国史的立场,重新将台湾史纳入中国史的脉络中,马英九于2013年起推动“课纲微调”,并宣布在2015年起实施新的《104课纲》,课纲写到:

 

四、中华民国时期:当代台湾

(一)从光复到政府迁台

重点:1.光复台湾与制宪

说明:1-1说明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内容与中华民国政府光复台湾。并叙述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与台湾代表的参与。

重点:3.中央政府迁台

说明:3-1 说明国共内战、中央政府迁台、戒严令的发布,以及韩战爆发的影响与国际地位确立的过程。

按理说中华民国政府依据二战期间同盟国间达成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宣言》,于战争结束后收回台湾主权有理有据,并于日本签署《旧金山和约》条款与制定战后新宪法时再次获得确认,但反对者却坚称:“《104课纲》不只延续《101课纲》的论调,必须强调台湾是ROC所有。而且还再次将不存在的《开罗宣言》硬是纳入教材必写,就连背离史实的‘光复’字眼也重新复辟”,继续否认台湾在战后属于中国的法理依据,并对台湾史上确实存在的“光复”一词,也一并视若无睹。

3

依《108课纲》所编之教科书:再次质疑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正当性

2014年的夏天,继“太阳花运动”之后由中学生发起“反课纲微调”抗争,使得《104课纲》未能实施就胎死腹中。同年底,国民党在九合一地方选举中惨败,并于2016年的总统大选挫败、再次失去执政权。民进党的蔡英文达成台湾史上第三次政党轮替,并着手再一次修订课纲,于2018年10月公告的《108课纲》称:

 

主题:D.现代国家的形塑

项目:a.台、澎、金、马如何成为一体?

条目:

历 Da-Ⅴ-1 从地方到中央

历 Da-Ⅴ-2 国际局势与台湾地位

历 Da-Ⅴ-3 教育、语言与基础建设。

即使《108课纲》在此部分写得相当简略,但依此精神编写成的南一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第一册第七章《台澎金马的一体化》、第二节《国际局势与主权归属》再次质疑了中华民国政府接收、统治台湾的正当性,并顺利通过了台湾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院”(国教院)的审查。课本第142页称:

 

然而,《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宣言》是否真是中华民国统治台湾正当性的来源,已得到许多质疑。例如,中华民国于1946年公告台湾居民具有中华民国国籍时,便引发美国与英国的抗议,主张应完成对日和约的签订,或外交手续完备后才具有正当性。也有人认为,两个宣言都仅有声明或公告的地位,并无正式条约的效力。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说法。……为了合理化美国介入两岸问题的军事行动,杜鲁门总统也宣称台湾地位未定的说法,指出台湾将来的地位须待太平洋地区恢复稳定,且对日和约签订或联合国有所决议后,才能确定。500 除了课文叙述,课文旁一并呈现台湾“国史馆”所藏的外交档案《“台湾主权归属”英国政府的立场》,强化了上述论点,图中称:“关于台湾岛之移转中国事,英国政府以为仍应按照1943年十二月一日之开鲁宣言。同盟国该项宣言之意,不能自身将台湾主权由日本移转中国,应俟与日本订立和平条约,或其他之正式外交手续而后可。因此,台湾虽已为中国政府统治,英国政府歉难同意台湾人民业已恢复中国国籍。”
 

更矛盾的是,下一页的课文竟称:

“1952年,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与中华民国单独签订《中日和约》,有人认为这是中华民国自日本取得台澎主权的开始,开始有了正当性。但也有一派认为《中日和约》内容仍有模糊、不足之处,日本只宣称放弃台澎,未明确说明将主权移交中华民国,主张必须等到1991年《宪法》恢复正常运作,台澎金马的主权在民主制度下选举总统与中央民代后,中华民国政府才取得人民授权,得到施政的正当性,在台澎金马真正落地生根,台澎金马也因而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
 

4

逻辑混乱又自相矛盾的课文

课文在“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正当性”议题上不断加码、增加许多附带条件,不只要签订对日和约,还要太平洋地区恢复稳定、有联合国的决议,还必须等到台湾政府于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恢复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说法已然前后矛盾。况且,立法委员全面改选是在1992年,台湾总统直选是1996年,取得“统治台湾正当性”的时间究竟是1991年、1992年,还是1996年?依照课文种种“有人认为”的说法,从1945年至1991年“中华民国政府”缺乏统治台湾的“正当性”;既然缺乏“正当性”,那长达46年的时间里又是什么情况呢?未来是否又会因为其他因素出现再度加码?这个恐怕出版社和台湾“国教院”都不能保证。既然是不能保证的事情,作为“十二年国民义务教育”的教科书,又怎么能给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子这种莫衷一是、模棱两可又自相矛盾的叙述?

已故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年)在其著名的小说《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写到:“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现阶段台湾历史课纲、教科书正打着“多元史观”、解构党国威权和“转型正义”的名号,不仅解构传统史观,扭曲了历史事实,不惜打脸自己,也要控制历史的话语解释权,企图抢占过去和未来的道德制高点。试问,作为主管台湾教育事务的教育部、负责审查教科书的“国教院”,使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事业甘于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打手,也要让这样的教科书通过、让全台师生使用学习,不可不谓为台湾全社会的悲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