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黄埔军校确实牛逼,但还有两个军校也毫不逊色!
在民国军人圈里,尤其是高层,没有军校文凭是混不好的,行伍出身(如杨虎城、孙连仲)的极少,大约只有5%。
即便是冯玉祥,职业生涯末期也在陆军大学特别班混了个文凭,西北军阀马鸿逵人家也是兰州陆军学堂正规毕业的,所以说虽然不像民国行政高官们都是哈佛(宋子文)耶鲁(孔祥熙)出身那么高大上,但最少也得是省级军校毕业才行,当然海归更抢手。
▲ 杨虎城
总之军校是硬通货,其中有三所名气最响,毕业生最牛,民国时期那真是将星闪耀。它们就是日本士官学校,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在山头林立的民国,也就自然形成了三大派系——士官系、保定系、黄埔系。
日本士官学校与士官系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学校,1874年成立,日军尉官,以前统称「士官」,因此士官学校实际上就是军官学校。日军多数高级将领都毕业于该校,如冈村宁次、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梅津美治郎等。
▲ 土肥原贤二
从1900年起,该校兼收清政府选送的学员。一方面日本为了培养亲日势力,渗透中国军界,而另一方面中国正需要学习先进的军事教育经验和科学的训练、管理办法,当时普遍认为日本的方法比西方列强更适合中国实际。
截至1908年,中国学生不下1000人,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停止派遣,37年间,中国毕业生总数达1535人。
这些毕业生回国后,普遍受到重用,在军界脱颖而出,大部分人受到当时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影响,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许多士官生担当了武装起义的组织指挥,如后被推举为云南都督的蔡愕,到1920 年代,士官系一度独领风骚,在军界影响很大。
▲ 蔡锷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士官系的与日本教官、同学关系密切,还有人娶了日本太太,从感情上对日本有一定好感,国民党就有不少亲日派分子是士官生,如何应钦、张群等人。
抗战开始后,一些士官生中的败类丧失民族气节,纷纷投敌,如唐莽(第六期)出任汪伪政府「和平建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张焕相(第八期)出任伪满洲国司法部大臣。当然也有许多士官生与日寇浴血奋战,甚至献出生命,可歌可泣。
▲ 何应钦
随着保定系和黄埔系相继崛起,加之士官生年龄偏大,开始逐步退出军界舞台,到1949年,只有少数尚掌握相当权力,其余已是明日黄花。
士官生中的风云人物
▼
蒋百里 保定军校校长 民国著名军事家
蔡 锷 云南都督 护国军元勋
李烈钧 江西都督 揭幕二次革命
阎锡山 山西都督 晋军首领 一级上将
唐继尧 滇军创始人
孙传芳 大军阀 北伐主要对象之一 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 「东南王」
杨宇霆 奉军参谋长 被张学良枪杀
何应钦 一级上将 参谋总长 陆军总司令 接受侵华日军投降
程潜 一级上将 老同盟会员
张群 蒋介石同学兼智囊 行政院院长
汤恩伯 京沪杭警备总司令
▲ 大军阀孙传芳
保定军校与保定系
▼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如雷贯耳,但保定军校也不遑多让。它是北洋政府创办的唯一一所国家级军官学校,开办于1912年,1923年由于军阀混战被迫停办。共办9期,毕业生6500余名。
保定军校聘用外籍教官和留日士官生进行新式教学,形成一套较为完整、正规的军事教育制度,学生大部分从陆军中学招收,素质较高,在当时中国军界属新派人物,受到各大派系的广泛重视,很快崭露头角,形成了可与其他派系相抗衡的保定系。
▲ 保定军校
北伐战争中,保定生大显身手,战功卓著。如北伐军代总参谋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等。
蒋介石初掌军权时,因嫡系黄埔系羽翼未丰,所以十分重用保定生,以其为主组成了军事班底,手下「八大金刚」中顾祝同、张治中、陈诚等都是保定生。
▲ 陈诚
各地方实力派也不乏保定生,如阎锡山手下「十三太保」的傅作义、陈长捷等人;桂系三巨头的白崇禧、黄绍竑及主要骨干廖磊、夏威、李品仙等人;粤军大咖陈铭枢、余汉谋、薛岳、蒋光鼐、蔡廷锴,川军将领刘文辉、邓锡侯等均为保定生。
抗战时期,保定系最为辉煌,国民党军队23个集团军总司令中保定生占了 13 个,在90个军长中担任了37个。保定系在军界的影响力已超过士官系,此时黄埔系资历尚浅,保定系风光无限。
▲ 白崇禧
解放战争时期保定系开始衰落,地位逐步被黄埔系取代,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只有陈诚作为国民党二号人物还算红极一时,其他人大都赋闲,风光不再。
保定系风云人物
▼
白崇禧 桂系巨头 一级上将 副参谋总长 国防部长
陈 诚 一级上将 参谋总长 行政院长 中华民国副总统 国民党副总裁
薛 岳 二级上将 抗战名将
顾祝同 二级上将 参谋总长
傅作义 二级上将 北平和平解放功臣 解放后任水利部长
张治中 二级上将 较为正派的蒋介石嫡系
周至柔 空军总司令
陶峙岳 起义将领 解放军1955年上将
余汉谋 二级上将 粤军将领
唐生智 一级上将 南京保卫战主官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北伐名将,我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也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可惜英年早逝,否则1955年解放军评定军衔时会是什么军衔呢?
▲ 叶挺将军
黄埔军校与黄埔系
▼
「校长,学生XXX向您报到!」这是民国影视剧中的常见情节,表明了黄埔学生和校长蒋介石的亲密关系。
蒋以黄埔校长的身份,对黄埔学生百般拉拢、控制,而黄埔学生也靠蒋的提拔青云直上、出将入相,成为蒋氏武装的核心力量,黄埔系逐步成为国民党军队诸多派系中最重要一支、「嫡系中的嫡系」,是蒋能够击败其他军阀执掌民国政府的强大后盾。
黄埔军校创办于1924年,后来在潮州、南京、武汉、长沙设分校,后迁南京,再迁成都,到大陆解放时办23期,共招生达32余万人。
▲ 黄埔军校
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官运亨通,关键是要进入校长的视线,对蒋忠诚、为蒋卖命。在黄埔办的前几期比较风光,最厉害的无疑是一期生,他们这几百人因为当时蒋刚做校长,十分重视,经常10人一组的全部都进行过谈话,最为蒋熟悉和另眼看待。
一期生自诩为「天子门生黄马褂」,黄埔系羽翼丰满之后,在国民党军上层掌重兵的将领几乎都是一期生。
其它期也有杰出人物,但数量很少,最牛的还是六期生大名鼎鼎的戴笠,六期生的资格已经很浅了,排在前面的最少有上万人,但凭借着在情报系统方面的天才和良好的机遇,戴笠竟然早在抗战时期就掌握了国民政府的特务情报大权,不可一世。
▲ 戴笠
黄埔系风云人物
▼
胡宗南 一期生 黄埔系领跑者 西北王 黄埔学生中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 第一个上将
杜聿明 一期生 淮海战役都知道他
陈明仁 一期生 起义 1955解放军上将
桂永清 一期生 海军总司令
郑洞国 一期生 辽沈战役被俘
范汉杰 一期生 辽沈战役被俘
黄 维 一期生 淮海战役被俘
邱清泉 二期生 淮海战役被击毙
王耀武 三期生 抗战名将
毛人凤 四期生 保密局长
张灵甫 四期生 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被击毙
胡 琏 四期生 少数能打的国军将领
戴 笠 六期生 军统局长 特务与情报天才
▲ 张灵甫
不是每一位黄埔学生都甘愿为蒋介石卖命,许多人加入了革命阵营,成为我军的高级将领如:
徐向前 一期生 元帅
林彪 四期生 元帅
左权 一期生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抗战时牺牲,不然1955年评衔不会低
陈 赓 一期生 大将
许光达 五期生 大将
罗瑞卿 武汉分校 大将
还有周士第、张宗逊、宋时轮等上将。
▲ 左权
三大派系此消彼长互争雄长
▼
三大派系在民国军界、国民党军中此消彼长,互争雄长,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大戏,凑巧他们的起始时间正好相差12年(士官1900、保定1912、黄埔1924),于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清末到辛亥革命,士官系独领风骚,到了北伐则保定系崭露头角,抗战时保定系走向辉煌,解放战争,黄埔系遍地开花,一统天下,士官系和保定系则逐步退出军界。
三者也是你中有我,互相交融的,比如保定军校的8任校长有5位都是士官生(如著名的蒋百里)。黄埔军校的教官也多为士官生(如何应钦)和保定生(如顾祝同、陈诚),可说他们之间是有师生之谊。
▲ 蒋百里
不过士官系和保定系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其成员也因政治主张、隶属关系籍贯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同是保定生的白崇禧是桂系 , 陈诚属蒋系,傅作义则是阎锡山的人马,他们彼此之间合作少,斗争多。
黄埔系同属国民党中央军,忠于蒋,有较强凝聚力,当然也不是铁板一块,利益之争,同室操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为蒋所用
▼
国民政府时期这三大系却都被一个人所支配,那就是蒋介石!
这固然是蒋的计谋、手段、笼络人心的水平高人一筹,也和蒋的出身有关。
▲ 蒋介石
1907年,蒋在浙江考入保定通国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当时浙江省报考有千余人,只录取14名,蒋还是挺猛的),1908年蒋又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士官学校预备班)三年,1911年蒋开始在日军炮兵联队实习,辛亥革命爆发蒋回国参加起义而中断学业,如果正常发展他应该进入士官学校。
蒋后来又是黄埔军校首任校长,和三大系都有很深的渊源。他用各种手段,拉拢、控制、操纵三大系为其卖力。
发迹之初,黄埔系尚未成长,他大力拉拢士官系、保定系打下根基,手下掌重兵的「八大金刚」中两人士官学校出身,六人保定军校毕业,后来黄埔系全面接班,成为蒋的强力后盾。蒋的最亲信嫡系将领号称「三鼎甲」——何应钦(士官生),陈诚(保定生),胡宗南(黄埔生)。
▲ 胡宗南
此三人的军校出身一定程度上表明,蒋介石能执掌旧中国22年最高军权正是因为成功笼络控制了三大派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