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上的大学排名比例:其实这3个“国际比例”没道理的理由和实例
李建秋先生的《才发现QS上的中国的大学排名下降的非常严重,一个前十都没有》一文反映的问题的确值得中国教育界深思:我们的大学究竟为了什么,究竟怎样办学?
第一个是,国际学生比例:你不考核录取分数不收学费的话,这个比例肯定是100%。
第二个是,国际研究网络:学者吴家祥告诫我们: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延伸眼神下来的中医理论,与西方哲学是两种不同的体系,没有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医也就没有了根基。
第三个是,国际教师比例:这个只能说明学术开放的程度,并不等于学术研究的水平——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宗教思想,外籍教师很难全面认识,就像基督教文化中国学者就不如罗马教皇认识的全面。
比如,中国人放屁是臭的,欧洲人和非洲人放屁就是香的吗?洋人怎么排名那是他们的事——欧洲人是白面孔,难道中国人就非要用漂白剂洗脸吗?
大学的宗旨应该是什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前校长田常霖先生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大学不能大而化之,大学要有大师,要能培养出大师。”我们的大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浮躁——国际学术期刊撤稿的论文最多的就是中国人的投稿。南京大学一位教师一年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最后都稿。而田常霖先生先生允许本校一位教授“潜心做好研究,6年无需发表论文。”末了该教授“一文震惊世界”。我们现在的的校长大概都没有这种辨识力和魄力。
关于人才的一个中国实例:著名的“民科”数学家陆家羲毕生钟情于《组合论》的研究。60年代他为了专心研究组合论,放弃鞍钢的“优厚”工资收入(67元),潜心研究离散数学中的《组合论》(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算法”)。他的论文在国内顶级期刊都被拒绝(退稿称没有研究价值),后来还是苏州大学一位教授建议他投稿国外学术期刊。结果是一周后国外期刊发来回函确认予以录用,并且询问:“是否还有其他论文稿件一并寄来”。末了下子震惊了国际数学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致函中科院又换单位:“陆家羲教授在哪个单位?”结果得到的回复是“查无此人”。后来国际数学届的组合论组织也致函中国寻找“陆家羲教授”,这时国内数学界也坐不住了——不知其人在何处。末了还是苏州大学那位教授出面澄清:“确有此人,但不是教授。”
到了这时,国内数学界似乎惊醒了:中国数学会致函多伦多大学,中国提出召开《组合论国际学术讨论会》希望请派人来华担任会议主持人。于是一场“闹剧”上演了:多伦多大学的那位数学教授致函中国数学会:你们的‘陆家羲教授”研究的水平比我们高,有些论点我还是从他那里学来的,他最有资格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他曾请我帮他反应他的愿望:离开中学教师岗位专心研究组合论,我也确实就此事致函中国有关方面,但是没有回复。”
这时,有关部门才知道陆家羲在包头25中教书。
于是,到这时,中国《组合论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才赶紧向陆家羲发出邀请函,并寄挤出8元钱作为路费和会务补助——这是陆家羲第一次得到“政府学术研究经费”。
陆家羲当然很高兴:在会上第一次向中国学术界回顾了他的研究经历和心得(并拿了会议餐桌上的2个桔子打算带给从来没吃过桔子的女儿)。会后,兴高采烈的陆家羲回到家里,把桔子塞给女儿就睡了——一直睡到在微笑的睡梦里走了。他的妻子拿着手里“剩下的3.2元”泪流满面: 8元会务费里除了4.8元车票,6天来回陆家羲没花一分钱。在学者们的恳求下,陆家羲的妻子打开抽屉:除了7篇论文录用的回函之外,还有一篇即将完稿的论文底稿放在纸袋里。陆家羲的妻子说:如果不去开会,下周这篇稿件就可以寄出发表了,但是现在不可能了。
不管怎样,陆家羲最终还是得到国家的表彰——第二届中国科技大会自然科学研究一等奖。
逝者已去无回返,精神常在留人间。
注:《才发现QS上的中国的大学排名下降的非常严重,一个前十都没有》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450633&s=zwy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