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破1”之前,有银行已击穿净息差警戒线

导语: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厦门银行、上海银行和交通银行,2024年净息差位列倒数后三名。

01 见证历史

6个月保持不动之后, LPR迎来今年第一次调整。

2025年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新版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1年期品种报3.0%,上月为3.10%;5年期以上品种报3.50%,上月为3.60%。这意味着,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下调25BP至3.00%和3.50%。

同日,多家国有大行及招商银行(600036.SH)、光大银行(601818.SH)等部分股份行同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破1%。

500

其它银行的存款挂牌利率目前虽维持在2024年10月的水平。不过,银妹妹了解,民生银行(600016.SH)等其他股份行内部已通知各分行参考招行调整幅度,其中协定存款调降20BP,半年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各调降30BP。各银行后续跟进存款利率调整,基本不存在任何悬念。

对本次LPR及存款利率“双降”,银妹妹沟通过的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并不意外,以及“符合预期”。

几天前,有媒体走访北京金融街银行网点发现,工商银行(601398.SH)一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1.1%。

更早前,5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宣布推出“双降”等十项重磅增量政策时,便已明确本月的LPR将相应调整。

彼时潘功胜表示,利率下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利率、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5%下调到1.4%,经过市场化的利率传导,预计将带动LPR随之下行0.1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还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存款利率。

政策利率下调10个BP,意味着5月LPR报价的定价基础发生改变。因此,本月LPR同步下行,显示政策利率调整开始向贷款市场利率传导。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5年期以上LPR有可能迎来进一步下调。

监管或通过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行等方式,推动居民房贷利率更大幅度下调。在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之下,其扩大内需、支持实体经济意图自不言而喻。

从存款利率数字看,一年期(挂牌)存款利率跌破1%,可谓见证“历史”。

不过,银行人士表示,与债券收益率不同,尚未听闻央行有关于存款利率的“合意”目标区间,以及政策意图。历史记录再度被“打破”,也并非不可能。

存款利率一再走低,银行有望转化存款客户到其他理财产品上去。并且,在息差收窄甚至倒挂的情况下,银行也更有动力推动多元化和财富管理业务。

02 平衡之术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LPR下调10个BP,降幅小于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幅度20bp,属于“非对称下调”。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出现,资产端收益率的调降幅度小于负债端成本的现象。

这意味着,在兼顾“稳息差”和“降成本”的考虑基础上,监管在资产端利率的调整十分谨慎,尽力呵护银行息差,进而为银行减负。

这与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导向一致。

与2024年四季度报告相比,该报告将 “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列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之一,强调“平衡支持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

这一思路,与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的情况有关。

继2024年四季度触及1.52%的历史低点后,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下探至1.43%,再创历史新低。并且,在未降息情况下,净息差环比下降9bp,下行幅度达到去年的一半。

六大行净息差普遍降至1.8%以下,部分中小银行净息差已逼近1.5%的警戒线。

500

但也应该看到,一季度同比降幅较2024年收窄5.8个BP,显示出负债端成本管控成效。而本次LPR与存款利率下调,或是这一管控思路的延续。

尤其在净息差承压下,负债端的优化,有望对冲资产端利率下行的压力。

03 影响复杂

业内人士分析,净息差较低的商业银行,往往对存款客户的议价能力相应也较低;相对国有大行而言,或从本次LPR与存款利率“双降”过程中受益更多。

在42家A股上市银行中,2024年厦门银行(601187.SH)、上海银行(601229.SH)和交通银行(601328.SH),2024年净息差分别为1.13%、1.17%和1.27%,位列倒数后三名。

500

另一个关键指标是存贷比。

通常存贷比较高的银行,负债成本也高。过高的负债端成本,对其利润的影响较大。

截至2025年3月31日,商业银行整体存贷比为80.01%,较2024年末上升1.21个百分点。

其中,民生银行以103.77%排名位列第一,兴业银行(601166.SH)以103.33%排名第二,浦发银行(600000.SH)(102.00%)和交通银行(601328.SH)(98.01%)分列第三、第四。

对于这些银行,其存款规模在四五万亿至八九万亿规模。本次存款利率下降后,和国有大行相比,预计负债端成本改善效应更为明显。

而存贷比相对较高、存款金额又相对较小的银行,负债端主要是同业存款和同业拆借。但由于后两者存量负债成本存在刚性,难以受益于本次存款利率调降。

仍以厦门银行为例,其2024年存款余额2141亿,在上市银行中排名靠后。但市场融入资金规模占负债总额的比重较高,资金成本受资金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截至2023年末,厦门银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余额70.75亿元,拆入资金余额248.33亿元,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余额222.43亿元,标的为利率债和银行承兑汇票;应付债券余额787.24亿元。

因此,这类银行近两年进行了大规模债券投资,也是一种风险对冲。

而本身业务相当多元化的银行,以及零售驱动型的银行,受到负债成本端上升影响更小。所以,这几年各家银行倾向于向零售转型,也是基于利率下行走势这一背景。

城商行和农商行情况更为复杂,还要考虑各地财政政策刺激的力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