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传福建9岁围棋小男孩因为输棋被父亲殴打,跳楼身亡一事?

今天在网上刷到一则消息:一位9岁的业余六段小男孩,由于输棋被父亲长期施暴以至于跳楼轻身。

500

500

感慨震惊之余,想起了先前和一位差点走上围棋职业棋手道路的女生聊过,她说从业余5段到“职业棋手”,需要付出巨大代价……“在我们这一代,大部分有天赋的孩子,家长都梦想能把孩子培养成职业棋手、世界冠军。但是现在基本都比较现实了,这条路比较难、不好走,所以要走到放弃学业主攻下棋的地步的孩子少了很多,绝大多数都偏兴趣向了,培训班也多”。

“而成为职业棋手后就有机会参加职业围棋比赛,但是年轻棋手往往机会很少,除非进入国家队,即使进入国家队也很难出头,这是一个完全金字塔尖的结构,就和其他运动是一样的,没有到达顶端的人,也一样缺乏保障,只能自谋生路。职业比赛数量少,奖金低,所以很多职业围棋棋手在年龄上去一点之后,会选择把自己好不容易考出来的职业段位退掉,重新变成业余棋手,去参加业余棋手大赛拿奖金糊口,因为业余围棋比赛多,然后奖金反而高。”

2020年7月,著名围棋职业棋手范蕴若八段不幸从家中坠楼身亡,生前被查出患有抑郁症。之后观网发了这篇文章——《范蕴若的一“跃”,中国职业围棋之路是否该有一“退”》↓↓

我知道成为一名职业棋手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知道当围棋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兴趣爱好,当你和你的家庭为此倾尽所有,当一盘棋的输赢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的时候,一名棋手心中所要承受的压力、痛苦、挣扎,父母的希望,家庭的重担,棋队的成绩……可是很多人忽略了,承担着这些的可能只是一个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

……

围棋的普及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正确的改革方向。但问题的核心,或者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是,如何让那些有志成为世界冠军的“少年天才”无需孤注一掷,无需面对若错失世界冠军便一切前功尽弃,只能回家做围棋老师谋生的处境。


我们需要为他们找寻更为广阔的“退役之路”,让那些像范蕴若这样的围棋少年有路可退,在退役之后一样可以找到存在价值,发挥所长,而不至于让多年的心血化为泡影。


惟有让成本、收益与风险能够适中,才能吸引那些天赋极佳、热爱围棋、希望有朝一日问鼎世界冠军的小棋手,愿意前赴后继地在年少时走上职业围棋这条路。也惟有有路可退,围棋才不会只剩下厮杀,而有更多“快乐”可言。


当然,这其实是一个围棋发展本身的问题,是一个使围棋不仅能“职业化”,而且能健康产业化的问题。

大家对此怎么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