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车保帅这步险棋,日产不得不走

500

2025年被视为合资车企战略反攻关键年。

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以及别克2025新款GL8陆尚等电车新品,都出现在聚光灯下,且有的1小时大定破万。

500

然而这波反击,对于日产来说还是有点太迟。

5月13日,日产汽车发布2024财年财报,数据显示净亏损6708亿日元,创下1933年成立以来,92年间的最高赤字纪录。

500

销量方面,2024财年日产全球销量334.6万辆,同比下降近3%。在中国市场,零售销量下降约12%。与3年前销量相比几近“腰斩”。

基于现状,日产只能开启一系列弃车保帅的险棋。

今年3月日产紧急换帅,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卸任,由伊万·埃斯皮诺萨接任。

500

这个月日产还宣布,计划到2027财年,在全球范围内将生产工厂从17个减少至10个,同时裁员约2万人,占集团员工总数15%左右。

换帅、裁员背后,都是百年车企最后的挣扎。

01

最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和所有日系车一样,日产在中国也有过高光时刻。

在“日系三巨头”中,日产是技术的代表,因其在内燃机、混合动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技术积淀,从而被称为“技术日产”,拥有一群忠实粉丝。

500

如今这家被誉为“最会卖车”的日系合资企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边是消费者信任危机,一边是销量断崖式下跌,再加上工厂开工率惨不忍睹,这一系列无情铁拳打得东风日产措手不及。

去年关闭的常州工厂投资了14亿,花了700天才建成,投产不到4年就关了。如今这种状况可能在武汉工厂上演。

500

武汉工厂是日产耗资百亿建造的“超级工厂”,既可以生产燃油车,也可以生产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30万辆。

有这家工厂在,东风日产的销量再怎么上升,产能也都跟得上,一度被当成“硬刚比亚迪的希望”。

500

然而尴尬的现实是,这家工厂自从投产以来,就没有真正满负荷运行过。

2022年-2023年,该工厂年产量只有1万辆左右。2024年,为了提高利用率,东风集团将旗下的岚图知音项目交给云峰工厂代工,可即便加上了新能源汽车代工,工厂利用率也不到10%,也就是说不到3万辆。

500

有工人无奈地调侃:“每天上工像逛超市,机器比人多。”

归根结底,还是东风日产在国内汽车销量下跌太快了,产能扩张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成了拖累。

让东风日产最害怕的事情,不仅仅是销量下滑或工厂开工不足,而是消费者的彻底转向。

当Z世代消费者习惯了智能电动车的交互体验,再回头看合资燃油车,那种落差感足以让他们彻底告别。

500

2024年,日产全球销量仅335万辆,同比下降3%。主力市场北美和中国双双失守。

日产在中国,月销过万的车型只有两个,一个是日产轩逸,另一个是常州工厂生产的日产逍客,现在这两个爆款都不灵了。

日产逍客一个月只卖几千台,产能空置,只能停工。日产轩逸常年霸榜销冠,最多一个月卖十几万台,是日产在中国的主力。但去年开始,轩逸被比亚迪秦PLUS踢出局,全年卖了37万辆,比秦PLUS少了5万辆,平均月销量不到3万辆。

500

在美国市场,日产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市场是日产汽车全球重要的市场之一,但其产品知名度不如丰田、大众,再加上日产主力车型因老化导致竞争力下降。

销量不行,产能利用率就不高,按照2024年的销量算,日产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低于50%。要知道整车行业产能利用率,起码得高于60%才勉强算正常。

02

转型的送分题,答卷为何不合格

那日产本身没有什么自救的手段吗?其实也有,但总是来得太慢又来得太“少”。

日产早在2018年就推出了轩逸纯电,但没弄出啥动静,2021年就停产了。

500

2022年又推出ARIYA,本想着能在纯电市场打出一片天,结果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去年,日产在中国只卖出了1.26万辆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动车,占市场份额不到0.1%,甚至没能进入中国新能源品牌销量前60名。

更令人唏嘘的是,日产的北九州市的LFP电池工厂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得到政府557亿日元补贴,本是日产重振EV雄风的关键一步,却在5月9日正式宣布取消。原因很简单:公司现金流吃紧,保命要紧,梦想只能先放一放。

500

其实,外国传统车企都经历过转型困境,无论是日系、韩系、美系、德系都曾经历过阵痛,但从今年开始,很多合资车企都开窍了,找到了中国市场的生存法则。

500

由此可见,合资车企们的转型答卷,已经有了作业可抄,问题是送分题日产为何还答得那么艰难?

首先是日产爆款失灵。

近两年合资车反击的最大杀招是“一口价”。

在10万级轿车中,曾经价格不菲的卡罗拉双擎,起售价8.98万元起;上汽的全新紧凑型途岳上市,限时一口价7.99万-10.69万元;上汽大众帕萨特2025出众款上市,限时一口价15.99万元起。

500

无套路的一口价政策,成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今年一季度,一汽-大众以超过38万辆的交付量,挤入了传统车企销量第5名。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也都在TOP10的排名中有所上升。

反观日产,虽然也加入了一口价的行列,东风日产轩逸经典的起售价仅为6.98万元;全新轩逸的一口价则是8.98万元起,相比原售价也便宜了3.41万元。

500

但问题是,日产在车型爆款上高度的轩逸依赖:轩逸强,则日产强,轩逸败,则日产败。

仅有一个爆款的日产,哪怕价格再低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哪怕一口价再狠也没挤进前10名。

500

其次是强心剂够狠但不够强。

东风日产最近推出的N7,是日产的一剂强心剂。

其定价堪称史无前例:B级车尺寸、20万级配置却杀入了11万-15万元区间,甚至比同尺寸的比亚迪汉EV便宜近10万元。

最终上市首日订单破万,创下合资纯电最快破万纪录,截至目前,其累计大定已突破5万台。

500

然而仅靠价格战能撑起一时风光,却难保日后辉煌。

想当初,ARIYA在国内最早的定价接近27万,就这个价格,日产也明确表示亏着卖,如果N7从架构到三电再到智能操作系统都由东风日产全自研,就算减掉日产的技术使用费,再加上本土供应链带来的成本优势,这车也必亏无疑。

日产曾表示要在2027年之前用中国速度出10款新车,但靠价格战“赔钱赚吆喝”,东风日产能撑多久?

2024年东风集团虽然扭亏为盈,但净利润仅为0.58亿元。日产更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500

N7的确像是日产的“救命稻草”,但如果把这当成灵药,从利润角度来看N7不仅不能雪中送炭,反而会加重日产“血亏”。

03

时代抛弃日产,输光的不仅是面子

越来越多合资车,正用中国本土化来弥补市场空缺。

大众喊出“在中国,为中国”,把研发权限从德国总部转移至中国;奔驰、宝马、奥迪开始越来越注重与本土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其智能化优势提升产品体验;而丰田给出了更激进的答案——把“方向盘”交给了4个中国工程师。

500

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首席技术官中嶋裕树在上海车展前夕表示:“在中国的开发,一定要在中国执行。”

日产这些年也做了不少本土化动作,中国团队被赋予主导权,新车型开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并采用“总部授权+本土主导”模式,在安全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加速迭代。

500

此外,与华为、Momenta的合作也标志着日产从“技术输入”转向“生态共建”。N7车型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系统,并计划接入鸿蒙生态;与文远知行合作的Robotaxi已在苏州测试超14万公里。

日产中国总裁马智欣表示:“未来三年,东风日产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技术中心人员扩至4000人。”

这种本土化风格,是日产扭转战局的必要策略,然而对于日产而言,却不仅仅是丢面子那么简单的。

今年上海车展,日产几乎把整个面积不小的展台都用来展示N7了,只有边上很小部分区域摆放了天籁等其他的一些“不是很重要的车型”,日产方面的“发力1.0”作品Ariya更是没有了踪影。

500

其实,日产是全球最早将纯电确定为动力路线的车企,早在2010年,东风日产就引入了日产全球“电霸”聆风,但高达30万的昂贵价格让这款车无疾而终。之后上市的轩逸·纯电同样备受诟病,Ariya是一辆不错的电动车,只是它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在油车时代,日产是东风日产的“技术粮仓”与“产品宝库”,而从N7开始,中方已经掌握绝对主导权。这意味着日产失去技术滤镜后,很有可能成为“吉祥物”。

500

在财务危机下,日产不断通过“弃车保帅”的方式自救,但这对品牌来说本就是一步险棋。毕竟没有市场、没有技术也没有话语权的大帅,还有什么能力扭转战局。

当裁员、关厂等“止血”措施触及极限,日产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成本控制能力,更是重构价值链的魄力。在2027年前打造出真正的“爆款”新能源车,将决定这个百年车企的自我救赎能否成功。

唯一确定的是,留给日产重整旗鼓的时间不多了。

作者 | 观海 审校 | 琪琪

  视觉 | 金克斯   轮值主编 |云摇 

→ 关注金错刀车评,秒懂未来智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