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湘西军为何能打硬仗恶仗?
NO.2412 - 抗战中的湘军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湘西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诸多关键战役,以其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为抗击日军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一场极为关键且惨烈的战役。彼时,日军妄图迅速攻占上海,进而实现其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野心。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与重要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湘
西军队的 128 师在此时临危受命,全师 6000 余名将士毅然奔赴嘉善战场,与装备精良的日军 18 师团展开殊死搏斗。128 师的士兵大多来自凤凰等地的苗族青年,山区的成长环境赋予了他们坚韧耐劳的品质,且擅长近战厮杀。
淞沪会战
从 11 月 10 日至 11 月 16 日,整整 7 天 7 夜,战斗持续进行。当时正值雨季,江南地区阴雨连绵,道路变得泥泞不堪,严重影响行军与作战。但 128 师的湘西将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为便于行军打仗,全体将士换上草鞋。
在与日军的白刃肉搏战中,他们凭借在山区练就的灵活身姿和精湛的格斗技巧,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据参战老兵回忆,战斗激烈之时,阵地上杀声震天,湘西将士们喊着豪迈的口号,挥舞着大刀,冲向日军,每一次拼杀都竭尽全力。
尽管 128 师最终因力量悬殊、武器装备落后而遭受了重大伤亡,共计伤亡官兵 2653 人,但他们成功地将日军的推进速度延缓至仅仅 11 公里。在这场战斗中,128 师 382 旅曾一度收复枫泾镇,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中国军队向日军冲锋
嘉善阻击战不仅创下了淞沪大撤退时的阻击战之最,更如同一束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成为抗战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时的报纸纷纷报道 128 师的英勇事迹,全国各地的民众为其英勇行为所感动,纷纷自发组织募捐,为前线将士提供物资支持。
由湘西苗民革屯军改编而成的国民党暂编第 5 师和暂编第 6 师,同样在抗战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立下赫赫战功。1943 年的常德会战,堪称抗战时期一场极为关键的战役。日军为了挽回其在中国战场上的屡屡受挫的失利局面,妄图通过占领常德,进一步威胁重庆国民政府,打击中国军队的士气,并夺取洞庭湖地区的丰富资源。
为此,日军调动 5 个师团、1 个独立旅团、26 个联队、5 个独立大队近 10 万之众投入会战,还配备了 130 余架各式军机及汽艇、六五口径的山炮等先进武器,气焰十分嚣张。位于常德西北端的石门县城,成为了抵御日军西进的重要防线,暂编第 5 师就奉令把守此地。
暂编第 5 师师长彭士量将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 4 期,参加过北伐战争,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接到坚守石门的命令后,他深知任务艰巨,但毫不退缩,立即率领全师官兵积极备战。他们充分利用石门的地形,修筑了许多防御军事工事,如碉堡等,准备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11 月初,日军大举入侵石门,石门保卫战正式打响。
彭士量将军
在彭士量的率领指挥下,暂编第 5 师的官兵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毫不畏惧,顽强抵抗。日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对石门县城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但暂编第 5 师的将士们始终坚守阵地,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白刃战。
许多官兵身负重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毫不退缩。经过八昼夜的激战,暂编第 5 师官兵几乎全军覆没,师长彭士量也在此役中壮烈牺牲。虽然石门最终失守,但暂编第 5 师的英勇抵抗,极大地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为常德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常德会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暂编第 6 师在抗战中同样表现出色。在多次战斗中,他们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在某次战斗中,暂编第 6 师与友军密切配合,对日军形成了合围之势,最终突破了日军的防线,成功歼灭了大量日军。他们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友军的高度赞誉,也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在大规模会战中表现出色外,湘西军队在其他战场上也屡立战功。在敌后战场,湘西的地方武装和游击力量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他们利用熟悉当地地形和民情的优势,不断袭击日军的运输线、据点和补给站,给日军的后方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他们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然后迅速消失在深山密林中,让日军防不胜防。
在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中,湘西军队的战士们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一次遭遇战中,一支湘西军队的小部队与日军的巡逻队相遇。湘西军队的战士们迅速占据有利地形,利用手中简陋的武器,对日军展开攻击。他们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时而集中火力猛攻,时而分散开来从不同方向骚扰日军,使得日军陷入混乱。
经过一番激战,成功击退日军,保卫了当地的人民和领土。这些小规模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信心,也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湘军
湘西兵员组成的军队为什么特别能打硬仗?原因有四。
第一,民风。
湘西兵员组成的军队之所以特别能打硬仗,可从多方面探寻缘由。湘西地处崇山峻岭之间,地势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这样的地理环境塑造了湘西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长期在山区生活,人们需应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如陡峭的山路、变幻莫测的天气等,这使得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耐力。
对自然环境适应的过程中,湘西人民形成了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在战争中转化为强大的战斗意志。当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时,湘西士兵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坚韧,毫不畏惧敌人的强大,在战场上奋勇厮杀,绝不退缩。
风景如画的湘西
湘西地区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当地民众多有习武传统,自幼接受武术训练,掌握了一定的格斗技巧和战斗技能。这种尚武传统使得湘西兵员在进入军队后,能够迅速适应军事训练,将民间的武术技艺与军事战斗相结合,在战场上发挥出独特的战斗力。在近身肉搏战中,湘西士兵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往往能够占据上风,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湘西人民为了保卫家园,抵御外敌入侵,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这些经验代代相传,成为了湘西军队宝贵的财富。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将这些传统的战斗经验运用到与日军的作战中,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战场形势,有效地打击了敌人。
第二,善用地形。
湘西军队在作战中十分注重利用地形优势。湘西地区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湘西军队对当地的地形了如指掌。无论是在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会战,还是在敌后战场的游击作战中,他们都能巧妙地利用地形来制定战术。在山区作战时,他们常常选择有利的地形设伏,如在山谷、山口等位置布置兵力,等待日军进入伏击圈后,突然发动攻击。
早期的湘军
在湘西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雪峰山地区为依托,构筑层层阵地。湘西军队所在的部队充分利用雪峰山险峻的地势,在各个山口、要道设置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对日军的进攻进行节节阻击。当日军进入山区后,由于道路狭窄、地形不熟,行动受到极大限制,而湘西军队则能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灵活地穿梭于山林之间,从侧翼或后方对日军发动袭击,使日军防不胜防。
在敌后战场,湘西的地方武装和游击力量更是将地形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利用深山密林作为掩护,不断袭击日军的运输线、据点和补给站。当日军前来围剿时,他们便迅速分散,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让日军无可奈何。这种依托地形的战术运用,使得湘西军队在战斗中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第三,协同作战出色。
湘西军队在协同作战方面也表现出色。在与友军共同作战时,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一些战役中,湘西军队与其他部队密切协作,互相支援。在常德会战中,暂编第 5 师在石门顽强抵抗日军的同时,其他友军部队也在不同方向对日军展开攻击,牵制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暂编第 5 师的压力。
湘西会战烈士纪念碑
在湘西会战中,湘西军队所在的部队与友军紧密配合,按照统一的作战部署,分别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有的部队负责正面阻击日军,有的部队负责迂回包抄,有的部队负责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各部队之间通过有效的通信联络,协同作战,形成了对日军的合围之势,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种协同作战的能力,不仅体现了湘西军队的大局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在战斗中能够与其他部队密切配合,发挥出整体的战斗优势。
第四,极强的民族认同感
湘西军队中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也是其能打硬仗的重要因素。湘西士兵对家乡的山水、亲人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当他们看到家乡遭受日军的侵略,亲人受到日军的残害时,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怒火和保卫家乡的决心。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成为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强大动力。
清朝时的湘军
他们深知战斗不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在战斗中,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将日军赶出湘西,赶出中国。而且,湘西地区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在抗日战争中,这种民族认同感转化为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强大力量。各民族士兵不分彼此,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民族的尊严和荣誉,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他们在战场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