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没有话语权,就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最终解释权

昨日,Variety记者发推文表示,漫威即将为新电影《上气》挑选男主角,其中男主角要求必须是中国血统。

 

很快“漫威首位华裔英雄”就登上了热搜。然而,除了对主角上气选角的关注,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里面的另一个角色身上——“傅满洲”。据悉,该角色正是主角上气的父亲,也是剧中最大的反派,一场关于该角色是否涉及辱华的争议也就此展开。

 

500

 

500

漫威首位华裔英雄电影涉辱华

 

“上气(Shang-Chi)是美国漫威漫画旗下超级英雄,初次登场于《漫威特别版》(Special Marvel Edition)第15期(1973年12月),由史蒂夫·恩格尔哈特和吉姆·斯大林联合创造。

500

上气本名郑商奇(Zheng Shang-Chi),出生于中国河南省,从小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由父亲傅满洲与师父训练习武,并成为一名功夫大师。当他终于来到外面的世界,想要用自己的功夫行侠仗义的时候,却得知一直尊敬的父亲其实是一个邪恶的魔头,从而奋起反抗他,走上了英雄的道路。”

 

漫威要出首个华裔超级英雄电影,以漫威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本应是好事,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形象在世界上的输出和展示。

500

但最为人诟病的是,电影中的英雄的父亲、同时也是大反派的角色,叫傅满洲。

 

而这一人物形象,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辱华形象。

 

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傅满洲》系列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这个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1913年《傅满洲博士之迷》一书中,是个瘦高秃头、黄皮肤、眯缝眼、满清官员形象的角色,他很快就成为了反面人物的杰出代表。

 

500

 

早期,国外对中国、华人的印象,就是黄皮肤、眯眯眼、八字胡,在傅满洲产生和流行的背后,是当时的人们对中国人会占领世界有着病态的恐惧,而当时的黄祸论——黄种人对于白种人是巨大的威胁,白种人应联合起来对付黄种人,而这一言论的流行也给当时的在美华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创造了傅满洲这一人物形象的罗默,就是典型的“黄祸”观点持有者,他认为西方世界不幸的根源就是黄种人的代表傅满洲和他统领的黑帮的存在,同时也是因为有了"黄祸"现实的和潜在的威胁。

 

不仅漫威如此,DC也创造过类似的形象,如蛋福,也是西方国家对亚裔的stereotype,当时的民族歧视和侮辱倾向可见一斑。

 

500

 

这一形象除了是华裔的邪恶化身外,还是对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合理化辩解。但一侮辱性的形象,直到1932年,才由中国驻美大使提出抗议,美国华人努力了几十年才把“傅满洲”彻底赶出美国影视。

 

500

 

早期的狭隘偏见已经是历史遗留产物,在当代全球开放的大环境中,以自由、民主、平权为口号的西方国家,如果还要将漫画真人化,继续延续这一诞生于侮辱和歧视的形象,扩大这一认知,中国观众是否应该发出抗议的声音?

 

在官方的解读中,“漫画中上气消灭傅满洲也代表西方对中国打破了旧的观念,其善良正义,勇敢理性的形象打破旧有观念,成为主流。”但上气到底是弑父的叛徒,还是意味着新生的超级英雄。这也并非重点,事实上,傅满洲这一带着辱华标志的人物出现在电影中,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恶意。

 

中国观众对于“傅满洲”这一形象的抗议,其实也是一种历史表态:接受批判,但不接受侮辱。

 

500

中国文化的西方解读

 

事实上,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大票仓,从而让欧美国家也不得不重视这一块“沃土”,开发制作华人电影。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就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部: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大投资的以中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高达2.9亿美元的投资。从宣布制作到公布主演,再到发布第一次片花,都引起了极大关注。而在第一次片花发布后,“客家土楼”“木兰妆容”等话题也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500

 

从选择华人来饰演亚洲角色,到比起动画版在电影中加入了更多中国元素,这一次迪士尼似乎在这部东方题材电影中,做出了更多中国文化的表达。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方面大家乐于“花木兰”这一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可以受到更大的关注,可以走向世界。但一方面,又忍不住自我问询:出自于迪士尼的《花木兰》算得上文化输出吗?毕竟,连最表层的中国元素的运用,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

 

比如作为北朝女子的花木兰,居住于明清时期才有的福建土楼,身着唐代装束:

500

 

迪士尼制作《花木兰》这一位特别的中国公主,是一件好事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西方对于中国古代,依然存在着刻板印象——打着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旗号,实质上却是取其片段、单一解读中国文化。

 

而在文化内核方面,从目前释出的物料来看,迪士尼的《花木兰》讲述的是关于自由和女权的普世价值,我们也乐于看到这样的解读,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其本质是通过中国传统故事的形式,表达美国的文化内核。中国的文化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被淡化,成为一个表意的形象。

 

或许对于好莱坞而言,选择制作《花木兰》、《上气》也好,选择更多亚裔演员参演也罢,不过是一种基于中国巨大的电影票房市场的商业判断。因此对于他们而言,选择他们更为熟悉的故事和角色,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是更简单也更符合商业利益的选择,他们不需要考虑中国文化的内涵和表达,也不需要打造链接欧美和亚洲的文化共鸣,因为“中国元素”的堆砌,加上欧美意识形态的故事,就足够制作出市场“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最“普世”的选择。

 

500

话语权的争夺和文化软实力的比拼

 

同属于亚洲国家,韩国输出文化靠韩流,日本也有漫画产业世界知名,甚至对欧美电影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中国虽然号称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到文化输出,却依然在“啃老本”:中国功夫、李小龙(据称《上气》原型取自李小龙)、丝绸、瓷器、唐人街等。

500

诚然西方世界依然对中国文化存在着诸多误解和刻板印象,但中国的文化输出又怎么能够指望好莱坞?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悖于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的民主自由,我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反过来对西方的影响却寥寥无几。《花木兰》中的文化符号堆积,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中国电影的发展也尤为坎坷,早期在国际上的各种奖项上,掌握话语权的人也更愿意选择反映贫穷落后的中国奇观作为“优秀”的作品。而现在,在市场的盲从和政策的打压下,中国电影依然左支右绌。

 

可以说,《花木兰》和《上气》存在的问题,就是中国长期缺乏文化话语权的弊端:我们需要靠好莱坞、靠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去输出去展现我国的文化,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值得乐观的事情。我们希望有一个全球性的平台,可以输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但没有话语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对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最终解释权。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比拼,文化包容不代表包容一切,在经济急速发展的背后,无论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文化产业建设,只有迎头跟上,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世界听见属于中国自己的故事。

 

本文首发微信号:镜像娱乐(ID:jingxiangyule)

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