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医院大动作:两大科室合并,成立新神外

宣武医院为何要合并、组建新的神经外科?带着这一疑问,“医学界”专访了科主任张鸿祺教授。

撰文 | 郭雪梅

责编丨汪   航

“新神外,新未来”。

前不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称“宣武医院)官微发文宣布,医院神经外科进行优化调整,将原有的功能神经外科与神经外科合并,组建新的神经外科。

合并后,新的神经外科下设9个亚专科,包括神经脊柱中心、脑肿瘤中心、功能神经外科中心等。此外,宣武医院的原神经外科与原功能神经外科门诊也正式合并运行。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发祥地之一。相比神经外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成立时间较晚,2000年才正式独立建科,但也是我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第一个专业科室。

据“医学界”了解,此前宣武医院这两大科室均为独立运营,但随着神外与功能神外的合作诊疗增多、科室资源整合需求加强等因素,医院决定将两大科室进行合并调整。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告诉“医学界”,此次合并更多是行政层面的调整,新神外将在患者服务、人才培养、资源整合、学科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这是宣武医院顺应新时代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调整。我们未来会朝着打造神外‘高原上的高峰’的方向努力。”张鸿祺说。

500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召开神经外科干部任职大会/本文图片皆来源于宣武医院

两大科室既独立发展,又紧密合作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几乎是贯穿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发展的两大关键词。

1958年,宣武医院正式开院,神经外科作为重点学科同步成立。在赵以成教授、王忠诚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迅速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摇篮”。

赵以成教授被誉为“中国神经外科之父”,早年他曾在国外留学,大量学习神经外科的临床知识,并参观其他国家优秀的神经外科中心。

1958年,他回国后来到宣武医院,不仅建设了国内首屈一指的宣武神外,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神经外科研究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500

第一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宣武医院院长赵以成与全所人员合影

王忠诚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担任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他在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突破,奠定了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随着神经外科的不断发展,功能神经外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其重要的分支。我国功能神经外科学起步于立体定向技术,这种技术早期主要用于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和精神疾病,尤其以治疗帕金森病最有代表意义。

1998年,李勇杰教授在宣武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立体定向“细胞刀”手术。此次手术效果显著,接受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手部的震颤在术中就逐渐停止。

同年,宣武医院创办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并从2009年开始,其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500

1998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

不过,功能神经外科在医院正式独立建科是在两年后。功能神经外科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建宇告诉“医学界”,功能神经外科在发展初期还只是神经外科下的一个小组,随着功能神经外科疾病谱的不断扩宽,科室规模逐渐扩大,独立成科也就顺理成章。

他回忆道:“最早我们只治疗帕金森病这一类运动障碍病,后来慢慢加入了癫痫、疼痛,再到神经脊柱疾病,这种扩展也让功能神经外科从最初的20多张床位,逐步扩大到如今的60张床位。”

2000年,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正式独立建科,成为国内第一家独立编制的功能神经外科。这一举措也标志着功能神经外科学在中国正式成为了独立学科。

成为独立科室后,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发展迅猛。20余年间,该科室已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并凭借治疗病种齐全、技术手段先进、医护临床经验丰富以及全球规模领先等优势,成为该领域内全球顶尖的机构之一。

在发展过程中,功能神经外科始终和神经外科保持着紧密联系。例如,立体定向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成功应用,为神经外科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功能神经外科在脑深部电刺激、迷走神经刺激(VNS)等技术上的创新,也为神经外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李建宇书记表示,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技术共享和学术交流上,还体现在多学科合作模式中。

以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下的癫痫中心为例,通过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神经放射科等多学科优势,医院于2021年获批成立癫痫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并构建了多学科整合、医工交叉的诊疗团队。

打造神经外科“高原上的高峰”

既然独立发展成效显著,为何还要合并组建新神外?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告诉“医学界”,合并的想法由来已久。过去,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虽然在业务上有所交集,但在行政管理上相对独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源共享和学科协同。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外科各亚专科之间的技术差异日益显著,学科间的协同需求愈发迫切。

“合并是1+1>2,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实现资源深度整合。这不仅能让医院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能为医生搭建更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平台。”张鸿祺说。

特别是对于年轻医生而言,合并后的平台更加广阔,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系统的培训。

张鸿祺主任指出,过往行政上的分割会限制年轻医生的视野和发展,而合并后,他们将能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和指导,包括临床技能培训、科研能力培养等,为未来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500

张鸿祺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与年轻医生交流

然而,合并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在此次合并过程中,如何整合科室、优化资源,以及在新管理制度下如何发挥合并的最大作用,都是不小的挑战。

以合并后新设的9个亚专科中心为例,此次合并提升了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原有亚专科中心的地位,任命各中心负责人担任学科或学术带头人,按照医院中层副职岗位干部管理。

这是医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张鸿祺主任介绍,通过任命各中心负责人为学科带头人,可以使每个中心主任能够更大限度地掌控医院的公共信息和资源,而神经外科在大方向上的作用是协调,“我们更多的是做好平台建设,为大家赋能。”

合并后的神经外科将如何发展?张鸿祺主任用“高原上的高峰”来形容他们的目标。他表示,合并后的科室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台,让每一个医生都能够站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升医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这种提升也将为患者带来诸多实质性好处。例如,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流程,患者将享受到更高效、更精准的“一站式”医疗服务。同时,合并后的科室能更好地发挥多学科协作优势,为复杂病例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减少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奔波,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作为国内顶尖的神外科室,宣武医院此次合并备受外界关注。张鸿祺主任表示,此次合并是顺应医院与学科发展的一项举措,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医院,“科室的分与合,需要根据科室或团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环境来决定。”

但宣武医院可以提供的经验是,科室调整始终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医疗服务,以及更深入的学科交流与发展。组建宣武医院新神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次尝试。

500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鸿祺

面对从原神外主任到新神外主任的角色过渡,科室结构更加复杂、管理团队也更为庞大,是否感到挑战和压力?张鸿祺主任也向“医学界”分享了他的感受。

“我其实比之前还要放松一些。现如今,大家做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普遍得到提升,内心的信念感与使命感更加强烈。”张鸿祺说,作为科主任,他更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为所有人做好服务工作,“让大家一方面能够聚在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平台上共同做事,另一方面也在技术层面为大家提供一点指引。”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鸿祺对科室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医学技术的革新与学科融合的深化,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将在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持续领航,未来值得期待。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站务

全部专栏